APP下载

佛家用语“坏衣”来源说

2012-04-29安静

文史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袈裟佛家正性

安静

唐时佛教盛行,一些佛家专用语进入汉族日常用语,很难察觉。《唐代墓志汇编》贞元第029篇《比丘尼正性墓志》有“故能弃铅华而甘落发,斥绮縠而披坏衣”。正性出家前为贵族小姐,因品格清雅平和、天性聪慧彻悟,故能舍弃尘缘、遁入空门。此借“坏衣”这个具体意象表示佛门清修之苦。又《唐代墓志汇编》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广惠塔铭》:“积金翠之莫饰,视荤腴而不味。于是分瓶灌顶,染法坏衣,奉干越之真谛,识摱伽之要义。”还有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良人永违,银炉烟断,罗幕霜飞,恳愿毁形,托身坏衣。”此佛家用词之实例不少。

“坏衣”不仅在墓志中常见,唐诗中也有,如唐诗人杜荀鹤《题江寺禅和》:“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这也是用具象的“坏衣”、“芒履”和“茅轩”代表僧人简朴的生活条件。又如李端《送惟良上人归润州》:“寄世同高鹤,寻仙称坏衣。”

上述表示佛徒清修状态的词语广泛用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情景,这在唐诗中多见。譬如“亡履”一词还有其他形式表示穿鞋之陋,如齐己《酬庐山张处士》“苔床卧忆泉声绕,麻履行思树影深”,白居易《昼寝》“坐整白单衣,起穿黄草履”,孟浩然《白云先生王迥见访》“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戴叔伦《送嵩律师头陀寺》“麻衣逢雪暖,草履蹑云轻”。

佛教语“坏衣”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有原因的。《柳宗元集》卷七《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坏衣(《四分律》云:一切上色衣不得蓄,当坏作袈裟色)不饰,揣食不味。”此注说明了为何佛徒之衣称为“坏衣”,即只能穿单一色彩的袈裟。“坏衣”一词之所以能顺利融入汉族日常生活用词,是由于汉语自古便有类似的说法。如《论语·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恶衣恶食”乃士之生活常态,表现士人重修为、轻物质的作风。又《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此诗孔子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渊的高度赞扬。“衣敝缊袍”可谓“恶衣”的具象。后世之用“坏衣”,如《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二《段氏》,称黄伯玉妻段氏“有妇人渡此津者,皆坏衣枉妆,然后敢济”。

考察“坏衣”的源变对理解这类词融入汉语词汇也有帮助。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坏色衣”条,其义为“僧衣也”,并引《翻译名义集》“梵云袈裟,此云坏色衣,言非五方正色”,即出家人所穿袈裟之颜色不属于正色,故汉语初名“坏色衣”。又《四分律》第十六说,“坏色”有三种:或青、或黑、或木兰色;而《十诵律》第十五则说三种“坏色”是青、泥、茜。可见这些颜色都是庄重的单色,“坏衣”就是由袈裟的色彩意译而来的。出家人不着艳色、杂色,与之相应,未受戒的沙弥、沙尼及受“在家戒”的居士所穿法衣则称“缦衣”。《说文解字》:“缦,缯无纹也。”“缦衣”亦属单色衣。

唐代国强民富,文明开放,而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多种文化形态的兼收并蓄。词汇系统的灵活性最大,最能体现社会变化。唐时不仅各种宗教词汇融入汉语词汇系统,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乃至外国语被吸收,这在分析词义时都值得注意。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博士生

猜你喜欢

袈裟佛家正性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简析梁漱溟思想的两次转向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记 得 朦胧
高校辅导员正性道德情感刍议
佛祖的袈裟
佛祖的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