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2012-04-29曹国锋
曹国锋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精彩的课堂一直是许多老师追求的目标,让课堂变得精彩是否有什么方法?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让我明白抓“预设”、抓“生成”是让课堂精彩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前认真、细致的“预设”;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就能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抓教案预设,让精彩如期而至
大凡一篇文章或一部电影都要有一个高潮部分,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文章和优秀的电影。对于课堂来说也是这样,一堂没有高潮的课,绝不是一堂精彩的课。那么精彩的课堂从何而来呢?我觉得课前老师精心地预设,是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扣文眼
俗话说“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抓住了它们就像抓住了西瓜的藤一样,这样顺藤摸瓜,问题就简单多了,也就自然会迎刃而解了。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就可以抓住文章题目中的“樟树”展开教学。课文一开始就可以让学生看课题质疑。从质疑中引导学生寻找到写樟树的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对相关句子的理解、感悟,明白樟树的“高大”“蓬蓬勃勃”和樟树“不怕虫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宋庆龄女士的伟大精神和樟树特点的共通之处,学生就可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接着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通过讨论学生会很快明白,因为这篇课文表面写樟树其实质是在写人,写樟树的精神其实在赞扬宋庆龄女士的高贵品质,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的目的其实就是“见树如见人”,以永远缅怀宋庆龄女士。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比如《飞夺泸定桥》中的题眼就是“飞”和“夺”,只要抓住它们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又如《我爱你呀,中国》一文,可抓住“爱”字展开教学,这样便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要让课堂精彩纷呈,可以通过抓“文眼”“题眼”来实现。
(二)引矛盾
要让课堂上出高潮、上得精彩,我认为抓住文章中的矛盾之处,通过引发矛盾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一个好办法。比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上的《走近李白》一课。
学习《望庐山瀑布》
老师范读。
学生个别读。
师:我看到的是白烟,为什么李白看到的是“紫烟”呢?
(四人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李白看到的是紫烟?
生:我觉得是因为李白酒醉所以眼花了引起的幻想。
生:是因为瀑布的水雾在阳光的映照下,发生了反射的作用,因此看上去那水雾如紫烟。
生;紫色是浪漫的色彩,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诗人。
生:因为那是香炉峰,所以李白想到那是炉烟,而炉烟是紫色的。
师:这样的紫烟升到哪儿去了?你看到过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只有诗仙李白看到了,可见作者在诗一开始就给我们营造出了如仙境一般的情景。
从上面的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回答是很有道理的,非常精彩的;思维也是极其活跃的。而这样精彩的回答显然得益于老师精心的预设。老师所预设的问题:我看到的是白烟,为什么李白看到的是“紫烟”呢?这个问题是老师精心预设的,它及时引发了事实与诗作的矛盾,抓住了学生好奇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有如此精彩的回答。
二、抓课堂生成,让精彩不期而遇
认真抓好课前的预设,可以让课堂精彩如期而至。但是当预设的精彩没有如期而至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努力将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整合,使它变得灵动起来,让精彩不期而遇。
(一)抓生成
课堂是不断变化着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课堂,所以我觉得要让课堂精彩纷呈,还需要注意抓住课堂中那稍纵即逝的生成的教学资源。比如《灰椋鸟》一课,有位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灰椋鸟归林后他们互相倾诉了什么?分小组演一演。
甲组:
生1:小李、小李,今天我发现了一个食物丰富的地方,明天我带你去好吗?
生2:好的。
乙组:
生1:小王、小王,你怎么还在那唱歌那,你爷爷死了。
生2:我爷爷出差了,不在家,你别瞎说。
生1:不,他已被人用枪打死了。
生2:你乱说。
(师迟疑一会)
师:别争了,大家想想这样的事能发生吗?
生1:我想是有可能的。
生2:(生1还未说完就大声说)我认为不可能,因为现在我没有看到有人打鸟,人们都很爱护鸟。
生3:我认为可能,因为我从报纸上看到有许多偷猎者常杀害动物。
生4:(马上反驳)书上讲的灰椋鸟是普通的鸟,没有大的价值,不可能成为偷猎者残杀的对象。
生5:我也认为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现在人们的环报意识很强。
师:那么你的根据是从哪得来的。
生6:文中讲刺槐林长得很密,而且这刺槐林是人工造的,可见林场的人们很爱护鸟。
生7:从“排空而至”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灰椋鸟很多,为什么鸟会那么多,不就是因为人们爱鸟吗?所以我觉得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
……
上面的案例可以让我们感到出现这样的争论是老师所没有预料到的,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简单地否定;二是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论,在争论的时候为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也赢得主动权。案例中的老师采用的就是第二种办法,终于在静听学生的发言中,找到了教学的契机。老师经过引导,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找到了文章的情感之源——爱鸟护鸟。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遇到难题时,只要不慌乱,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机会,那么就可准确抓住生成的资源,让课堂精彩纷呈。
(二)重质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良好的课尾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设计得好,引导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怎么设计呢?可以让学生大胆“质疑”,这也是一条让课堂精彩的途径。这个观点是我在教《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课时产生的。由于课上得很顺利,离下课还有五分钟就上完了,于是我“不得已”插入了“质疑”这一环节,却出乎意料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普罗米修斯获救后怎样了?
师:我们这篇文章是古希腊神话《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两篇神话的缩写,课后可以去查阅这两本书,你就会知道。
生:课文的题目有问题,既然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就不应该是盗火,因为盗是偷窃的行为,这样形容他不公平。
师:说得很好,问得有价值,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重新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你觉得普罗米修斯盗火容易吗?
生:(齐声回答)不容易。
师:那不容易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盗火非常困难。
师:既然这样困难,用取火你觉得妥当吗?
生:不妥当。
师:为什么?
生:因为用取太容易了,而用盗就写出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艰难。
师:太好了,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被鹫鹰啄食掉了,为什么还会长出来?
师: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同学回答)
师: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课文中第5、6两节。
生继续读文。
生:我知道了,因为宙斯用了魔法,才让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奇迹般地长出来。
师:为什么宙斯要这样做?
生:(纷纷举手)因为宙斯很凶残,他这样做是为了让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天天承受这种被鹫鹰啄去肝脏的痛苦,让他生不如死。
师:太好了,请同学们再想想从中你更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普罗米修斯的伟大,他为了人类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可是他却无怨无悔。
师:(引读)普罗米修斯真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
至此,我才满意地宣布下课。
综观上面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质疑”这个环节,学生的这些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对普罗米修斯的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了解得那么淋漓尽致。这最后的质疑既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桥梁,是启迪思考和开发智力的良机。所以,我们不但要设计好课文的导入,还应该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重视课尾的“质疑”,让课堂的结尾也精彩起来,亮丽起来。
总之,只要我们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抓预设”“抓生成”,合理利用教材中、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