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考文综政治复习针对性、实效性策略
2012-04-29李辉云邓燕燕
李辉云 邓燕燕
摘要: 高考文综政治复习内容多、任务重,不少师生感到迷茫和困惑。这就要求提高高考文综政治复习针对性、实效性,做到明考纲,以纲为纲,明晰考试要求;夯基础,做好“地毯式扫荡”,进行“知识重组”;强能力,突出思维能力,突破表达能力;调状态,调整心态,以考促考,提高应试技能。
关键词: 高考文综政治复习明考纲夯基础强能力调状态
高考文综政治学科总复习内容多、任务重,师生在复习过程中感觉有点像过草地,望去茫茫一片。越是像过草地,越要求摸准路径。只有摸准路径,才能提高复习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到达理想的目的地。为此,我结合自己在高考政治备考复习中的实践和体会,提出四点复习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明考纲:以纲为纲,明晰考试要求
所谓“纲”,主要指《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简单地说,《考试说明》就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教学大纲》则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全面、透彻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以纲为纲,全面复习。又要重视今年同往年的比较,重视其中调整的内容。尤其是当年新增的这些知识点,要思考新增知识点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
结合考纲,我们在高考复习要关注以下几点:(一)关注常考点。高考政治说明年年有变,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变与不变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有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知识点。对这些常考点,要花大力气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面重点的复习,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并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具体实际。(二)关注热点。在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既要抓住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挖掘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深入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层次设计问题,进而准确地把握答题的切入点。(三)关注盲点。所谓盲点就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内容,近三年在试卷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复习中要将这些“盲点”作为重点来抓。(四)关注弱点。大家在复习检测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和薄弱环节,因此,要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有重点的弥补、矫正,查漏补缺,做到万无一失。
二、夯基础:做好“地毯式扫荡”,进行“知识重组”
俗话说:“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每年政治试题背景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万变不离其宗”,政治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明显。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高考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命题的第一根据是教材基础知识。“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广大师生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
(一)落实基础知识点,做好“地毯式扫荡”。基础知识薄弱是百病之源,是制约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牢固知识基础是高考复习的“奠基”工作。教师应指导学生平时全面复习,全面地、正确地、熟练地掌握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再进行深入理解,重视主干,突出重点。确定重点、主干知识的依据,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可以发现试卷在遵循考纲的前提下对知识点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核心概念。
(二)应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打破课、节、框的界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复习不应只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应“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复述教材”,要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生活》的主线,是高考的主干、核心、常考知识,是复习的重点、难点,复习时要综合第一课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外汇与汇率,第二课的多变的价格,第四课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第八课的财政与财政的作用、征税与纳税,第九课的市场配置资源,等等,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结合当年的时政热点进行“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再如,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复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个方面把握,然后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强调夯实基础,绝不是简单地拿着课本从头背到尾,这样只会把知识记死,死记硬背而不融会贯通就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能力也便无法形成,那肯定是考不好的。
三、强能力:突出思维能力,突破表达能力
培养能力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教学的落脚点,又是学生应考复习的着力点。《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说“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对考查内容的广度做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是下一阶段复习的首要任务。
自从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学科由x科改为文综政治,试题总体而言变容易,能力要求和难度系数都有所下降,但学生依然反映分数不理想,出现所谓的“一看就懂,一讲就明,一做就错”的怪现象。如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37题(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36题(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简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国际形势(11分)。37题(3)结合材料二,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10分)。学生走出考场第一感觉是“简直太容易了”,但得分并不理想。其原因除了基础不扎实外,主要是学生普遍存在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薄弱的问题。
就思维能力而言,从同学们现在的实际来看,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同学们经常困惑于自己的答案为什么总是不全,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不全的问题,而是所答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和指向,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和重点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审题上下一定的工夫,辅之以必要的练习提高能力。我们一定要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细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养成看到材料、事例就联想理论、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我们在解答每一个主观试题时,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我可以不会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
考生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因此,在答题训练时,我们要模仿高考答案规范对所做的每一道主观试题答题。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书面表述时一定要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层次和条理的话、写不重复啰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调状态:调整心态,以考促考,提高应试技能
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对大家的心理、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是一种挑战。因此,我们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做高考,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把握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平时考试的试题要精选,注意试题的典型性,新颖性,注意试题的难度、梯度。一般说来,考试时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然后认真、仔细读题、审题,分清题型,审清题意、规范答题。其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讲究快速、准确。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写到位,即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再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总结某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在复习过程中,要对稳定的高考题型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对经典题型应“熟题生做”,尤其要作变式训练。如把客观试题的背景材料作为切入口设计主观试题,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学会自己重组问题情景,学会自己设计试题,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拟出答题思路和要点。最后,学会反思,在反思中“颗粒归仓”。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很有道理,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学”与“思”、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断尝试以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和当前时政为主题,展开多层次、全方位剖析,有意识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训练自己的思维的整体性、逻辑性和严密性。
高考文综政治复习,面广量大,容易使考生困惑和迷茫,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明确考纲、夯实基础,强化能力,调整状态,提高高考政治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