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羲之书法之气简析

2012-04-29连超胡静

文史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养气服食兰亭序

连超 胡静

一、王羲之崇道乐山:撷雄秀天然之气

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是一位忠实的道教徒,信奉五斗米道,非常相信神仙并喜好服食,晚年更为热忱。

他“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晋书·王羲之列传》)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巻十《右军书记》也提及王羲之服食之事:

吾服食久,尤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也。

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来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

比服寒食酒,如似为佳。

得散力,烦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经日……

服食故不可乃将冷药,仆即复是中之者。肠胃中一冷,不可如何。是以要春秋辄大起,多腹中不调适,君宜深以为意,省君书亦比得之,物养之妙,岂复容言,直无其人耳。许君见脸,何烦多云矣。

吾昨频哀感,便欲不自胜举。旦服散行之,益顿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诲。

顷劳服食之资,如有万一,方欲思尽颐养。

除了服食,王羲之始终关心道教的修炼之法。道友许迈曾经向他详细地阐述过修身方法:“但能养精神,调元气,吞津液,液精内固,乃生荣华……”

许迈向王羲之介绍的修炼方法实为当时茅山派的房中术,可见王羲之对修身养气是情有独钟的。

据《晋书·王羲之列传》等记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其始祖王子晋得道而羽化登仙;其伯父王导性嗜清淡,服食度世。王羲之诸子亦信五斗米道,次子王凝之、五子王徽之信道尤为强烈。另外,与王羲之家族世代通婚的高平郗氏也是著名的奉道世家。这便为王羲之道教修身,服食养气提供了有利条件。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辞官之后,为摆脱心里的压抑而归隐山林,静心修道。他为了得到放绝尘世的仙境,在辞官前就已选定古剡金庭为隐居之地。此地山清水秀,层峦叠嶂,回亘万变,清和一气,符合道教“致虚极,守静笃”,“清净为天下正”的要求。王羲之在此舍宅为观,将读书楼变为修身养气的场所,并起名“金庭观”。此外,升平四年(公元360年),王羲之还亲自炼丹于石鼓山(今金庭灵鹅村),并有题辞志石,辞云:

奥若吾先,琅琊肇址。临沂孝弟,郡公燮理。轩冕盈朝,会稽内史。兰亭适趣,被除上已。致政金庭,南明别墅。光鼓西涯,剡邑东鄙。绝巘周垂,崇高顿起。鼓宏对旗,颠夷若砥。其地可锄,有药堪饵。奚啻沃洲,岂让天姥。纯庵紫芝,爰居乐土。文坛武墠,鹅池墨沚。留侯赤松,明哲可许。诗赋英发,簪盖良土。

眺望楼尺,思惟窃取。仲尼威仁,朝闻夕死。孟轲传道,无有乎尔。厥赋惟均,为之亦是。世远人非,知谁循此。右军镌石,鼓山同峙。

王羲之告别政坛之后,与东土士人畅游山水,弋钓为娱。根据道教教义“得道者,上能竦身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在山川景色的遨游中便会产生“得道升仙”的妙境,得到“神超形趣”的感受。王羲之是一位五斗米道的忠实信徒,所以他有崇拜山岳的观念。而因其崇尚自然,神逸恣旷且坦诚直率,胸怀宽广,最终也成就了他那令世人所景仰的“骨鲠”之气。这种崇高的人格与超凡的气质,融入他的书法艺术,遂成一派雄秀天然之气。这或当视为他从道教与自然山水中所汲取的养分。

二、王羲之书法气象:彰雄强秀美之概

传统书法十分重视“书法之气”。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俊;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

王羲之注重把握天地阴阳的矛盾统一之理。他指出,只有将阴阳二气调和,才能使书法生华彩显风神。另外王羲之在《用笔赋》中所讲的文质统一观,同样也是以天地之道、混元之理来解释“书之气”的。可见,王羲之对书法之气的认识和理解与其道教修身养气是一脉相承的。

王羲之书迹为历代所珍视,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兰亭序》、《十七帖》、《丧乱帖》等。下面我们就以《黄庭经》、《兰亭序》为例来谈一下他的书法所彰显出来的气象。

《黄庭经》传为王羲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所书,真迹早佚。《黄庭经》是魏晋时期流传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也是历代道教信徒所推崇之书。此书分为内景经和外景经,外景经在葛洪《抱朴子》中有著录。王羲之所写的是《黄庭外景经》。五斗米道讲究“道诚”即“奉道诚,积善成功,集精成神,神成仙寿”,要求必须守诚信道。王羲之笃信道教而爱书此经。唐代孙过庭在评价王羲之书写《黄庭经》的感情时说:“怡怿虚无”(《书谱》),形象地描述了王羲之写道经时的精神状态。

《黄庭经》结字上左轻右重,左短右长,有明显的欹侧之势,给人一种动感。纵有行,横无列,字与字之间大小错落,婀娜多姿,如行云流水,飘逸空灵。整体章法既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黄庭经》骨肉兼备,刚柔相济,质朴秀美,丰腴含蓄,为世人所珍视。这些既矛盾又和谐统一的书法气象,与王羲之静心修道,存神炼气有很大关系。因为五斗米道提倡“贵中和,守道真,重清净”,即讲究“质朴无饰,诚信无欺,清净无欲”[1],正如王氏所书《黄庭经》所言:

虚无之舍在廉间,寂莫旷然口不言,恬淡无为游德园。积精香洁玉女存,作道忧柔身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

王羲之的另一幅代表作《兰亭序》(传世为摹本),从古至今,脍炙人口,享誉海内,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就连他自己也甚为得意,自叹不可企及也,日后虽“书百数十本无如祓禊所作之者”。

与《黄庭经》相似,《兰亭序》在章法上亦纵成行,横无列,结字大小参差,错落有秩。字与字之间欹侧顾盼,遥相呼应。线条遒美柔和,婉转圆润,总体上长短不一,粗细各异,收放自如,藏露兼备,疏密得当,虚实相间,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王羲之在那一刻,由景生情,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进而将这种平和舒缓、恬淡自然的情感结合道教修身之气,即自身之气与天地阴阳之气融合的“气”融入自己的书法,促成《兰亭序》这一旷世精品。《兰亭序》本身亦可谓王羲之情感的宣泄、气格的辉映。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自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历代评价很高。有人用“雄强”二字来概括它,其“雄”谓生气勃发,“强”指神完气足。清人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更说:“惟右军书,醇粹之中,清雄之气,俯视一切,所以千古字学之圣。”此评确有道理。

三、结语:永远的王羲之

受时代背景和家族环境使然,王羲之对道教极为热衷,并且一直积极参与道教修身的实践活动。通过道教修身养气,王羲之将自身融于大自然那浩瀚而又温和的怀抱,并从中尽情地禀受着阴阳调和、轻灵鲜活之气,从而使体内之气变得充盈而清洁;进而再将这种雄强超逸、虚灵质朴之气贯入笔端,倾入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之中,最终使其书法臻于“达乎道,同混元之理”的境界。纵观王羲之的书法,既有阳刚壮美之气,又有阴柔秀美之概,正符合道教“养气”即养“阴阳二气”的思想。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正所谓可歌可叹,可敬可仰。在此,特化用侯开嘉教授曾用过的表达方式,以“永远的王羲之!永远的书圣!”[2]来结束此文。

注释:

[1]参见孔令宏:《从道家到道教》,第124页、125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2]参见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增订本),第2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侯开嘉教授在《王献之遭遇唐朝》一文末尾,对于羲、献优劣是非的问题,因不赞同仅凭个人喜好而强分高下,扬此抑彼而肯定地说道:“永远的王献之!永远的二王!”

作者单位连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成都)

胡静: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永州)

猜你喜欢

养气服食兰亭序
服药以攻疾
书法作品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陶渊明的餐菊书写与服食
《神仙传》中服食登仙故事浅析
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元旦书红 万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