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韩论战:是非越辩越明

2012-04-29苏鲁

新作文·高中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代笔方舟子论战

聚焦概说

2012年春节前后,最引人注目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全球华人争相收看“春晚”,另外一件就是几亿网民跟踪关注“韩寒大战方舟子”。

2012年1月18日,方舟子发表十多篇博文,首先质疑韩寒成名作《杯里窥人》有硬伤,继而又从韩寒的文史水平、写作能力等方面打假,论证韩寒曾接受过代笔。2012年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涉嫌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诉讼,索赔10万元。

韩寒,少年成名的作家、勇争先锋的赛车手;方舟子,从未有过败绩的打假斗士,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这个社会的真实底线——双方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碰撞在一块当然会产生无比激烈的火花,也难怪此事备受网民关注并积极参与了。但是,我们要从这个热闹事件的背后,思索一些社会问题:任何公共话题都可能涉及具体人的形象和声誉,公共讨论的界限在哪里?围观公共讨论应该抱以怎样的态度?本期,就让我们一同进入这次论战,不是为这件事增添热闹,而是力求从中看出点门道。

三家评议

战斗者与质疑者

文/李小撮

要说方寒论战的缘起,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麦田。麦田何许人也?原蚂蚁网CEO,原百度社会化网络事业部总经理,是一个知名的IT评论者。2012年1月15日,麦田发表博文,质疑韩寒自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来的一系列成功是“人造”的,很多文章都是别人代笔。受到韩寒的驳斥后,他又悬赏2000万元征集代笔证据。青年演员范冰冰得知此事后支持韩寒,出资追加悬赏金额到4000万。

麦田并不是孤军奋战,因为,很快方舟子就参与到“倒韩”的队伍中来。但是此时,麦田或许是信服了韩寒所出示的证据,却向韩寒道歉,退出了论战,而韩寒也接受了他的道歉。有人这样形容: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麦田打开手电筒,把光束射向寂静的天空,方舟子顺着光束爬了上去,而这时,麦田却突然把手电筒给关了。总之,方舟子必须把这场仗打下去,而恰恰方舟子也是一个“偏执”的人,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于是,精彩总会接踵而来。

方舟子绝对是老辣的,他的战法让人感觉危险,让每个作者都置身于“韩寒困境”: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我有证人。证人没用,可能跟你串通好了。我有手稿。手稿没用,可能是你抄的。我有……有什么都没用,我就是怀疑你。

我对韩寒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行为是尊重的。但是不管怎样,韩寒在法院起诉方舟子,这事我还是觉得他有些小家子气了。也许,韩寒的起诉只是想表明一种姿态,一种重视自己名誉的姿态。对簿公堂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因为韩寒无法从法律层面证明自己没有找人代笔;即使方舟子质疑的证据不足以成立,也不会获罪,因为人都有质疑他人尤其是公众人物的权利。

在这里,我是支持方舟子的。因为对当今的社会环境来说,我们不需要太多的韩寒,需要的是更多的方舟子。诚然,社会问题这么多,方舟子的打假行动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也没有能力解决太多的问题。因此,才希望有更多如方舟子这样的“斗士”站出来,向不科学、虚假、腐败的事物说“不”。

从方舟子的打假履历来看,无论是揭发学术腐败,还是指出他人的假文凭,还是让“神仙”李一现形,他几无败绩;而韩寒在网上跟其他名人的对战也总是胜出,从而继续威风八面——两人都是好斗、不服输的人,所以我们一点也不用担心这场仗会索然无味,相反还会从中明白一些道理。

无论此事的结果如何,我都希望方舟子能继续战斗下去,更多的方舟子也都战斗下去。我也希望韩寒会一如既往威风下去,不折不挠,历久弥坚。

我们离真相有多远

文/苏鲁

有一次不小心听到了两个孩子的聊天,八岁的外甥对四岁的外甥女说到他小时候怎样怎样。将“回忆”这个词用在一个孩子身上,总让人感觉有点怪异,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是在追忆往日的时光和故事。童年在我的脑海里只有零碎的几个片断。七岁时我随父母从东北迁回山东老家,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以此为界,之前的记忆根本无法按时间顺序排列开来。也许某件事发生在我三岁时,另外一件事发生在我五岁时,但在记忆中它们混杂到了一起。

这还不是重点,真正让人困惑的是,有些童年的片断,我无法断定它们是否真的发生过。比如有一幅画面,我和两个姐姐还有邻居家的几个伙伴,在河边的草甸子里玩耍;到处是水坑,我们需要一跳一跳地前进;到处是野花,蝴蝶翩翩起舞;天空很蓝,风和日丽,应该是夏日一场暴雨过后的下午。长大后,我曾多少次回忆起这个画面是无法计数的。在某些回忆起它的时候,我试图更为清晰、饱满地抓住它,从而让它历历在目。随着回忆的情绪波动,一些要素便被很自然而隐秘地添加进来了。比如上一次回忆时,“天空很蓝”这一点并没有呈现出来,而这一次,我回忆起来了天空的样子,更确切地说,我毫不怀疑在那个画面中天空就是很蓝。而那次玩耍是否在一场暴雨之后,我现在并不很肯定。但“暴雨之后”这个要素已经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根,它自己会生长,有一天,它终将成为那个画面里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既然如此,我又如何保证,这个画面中其他的因素乃至所有的因素不是被我创造出来的呢?

可以再举一个稍微近一些的例子,高三生活。我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原因是整个高三我被自己的精神困惑所左右,无法安心学习。那时,诸如“人为什么活着”之类的问题将我的绝大部分精力引向了冥想、沉思以及随之而来的躁动和焦虑。这些年来,我不止一次对不同的人解释过,这既是回忆,更是理解。我并不笨,学习的态度也很积极,而且那时我的确被这些人生观的问题所困惑,我相信事情就是这样的。但果真如此吗?精神困惑对我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它全然是纯粹的人生思考吗?也许在高三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借口呢?

就我们自己的生活而言,真相也并不就是一目了然的,它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复杂。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一张百元大钞那样真切地放在那里。你可以说:事情如此一般发生过——这就是真相!“你到底爱不爱我?”“爱!”但是,“我爱你”的真相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什么事情,怎样发生过呢?

假设一个情景:韩寒正伏在桌子上写一篇文章,这个时候他的父亲走过来,二人就文章中的某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或许,由于父亲见多识广、洞察深远、文思敏捷,韩寒接受了他的很多想法,并写到了文章中,很多段落可以说就是对父亲话语的实录。多少年后,回忆起这件事,韩寒越来越认为,关于那些话题,他的确是那样想的,有些表述早就潜伏在他的脑海里。又过了一些年,再次回忆起这件事,韩寒说,写那篇文章时的确有过一次和父亲的讨论,但文章毫无疑问是自己写的。真相就这样产生了,韩寒觉得自己并没有撒谎。

真相的问题的确很有意思,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回顾历史,反思当前,还有无数飘飘忽忽的“真相”如幽灵一般在徘徊。

只待后人说

文/嘉木

上世纪20年代,章士钊曾经抨击胡适发起的白话文运动,直言白话文的种种弊端,然而胡适并未正面应答。后来两人互赠诗歌,章士钊写的是白话诗,胡适回以古体诗。其中章诗有言:

“你姓胡,

我姓章;

你讲什么新文学,

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

……

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把你,

总算是老章投了降。”

胡适则写道:

“同是曾开风气人,

愿长相亲不相鄙。”

这段小故事在那个群英迭出、佳话连篇的年代,不过是沧海一粟。结局如此,让人莞尔,只觉胡章两人可爱可敬。我想文人之间的论战,便应如这般。战时有理有据,不出恶言,或干脆留待后人评论;战罢有来有往,所谓文事,总是越辩越明,无关敌友。

所以方韩之战,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网络掐架,早已成为网民日常可见的景象。但如方韩之战这般搅动整个网络,连春晚的风头都抢去的大战,却是第一次。

方韩二人都是知名人士,即便不上网的人,也都听说过他们。方舟子以打假出名,韩寒则被认为是80后写手乃至普通人的代表。他们身上那或多或少的光环,在这场论战中,统统被硝烟驱散。甚至有人将两人生平大事小事、文章言论交友乃至于绯闻都八卦出来。是娱乐,是恶搞,是无奈,亦是嘲讽。

至于这些八卦,与韩寒是否抄袭有没有关联,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有人说,韩寒不该回应方舟子,更不必去打官司。清者自清,是非自有公断。

也有人说,无论韩寒是否抄袭,文章总是好的,何必非要追究作者人品如何?

然而在我看来,对一个文人来说,质疑他抄袭,是比质疑人品更严重的事情。如果连文字都非原创,那就连文章是好是坏的问题都谈不上。

其实对这场论战,我的心情很矛盾。韩寒毕竟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少年写手之一,这一批新概念获奖者,其中有不少人已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或者爆出种种问题,只有韩寒,还一直保持着敢言敢想的锐气。他甚至一度被媒体包装成“公民韩寒”,众人都在等着他继续成长。然而就在此时,爆出了方韩之战。一夜之间,韩寒从万人瞩目的当代作家,变为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人物。

是将偶像拉下神坛,还是时代淘沙必然的结果,只能留待后人评说。

【结语】

截止到本专题完成之时,方韩论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但是我们相信:无论结果是怎样的,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击打的过程,如果是脆的,它会碎掉,如果是坚硬的,它会更加坚硬。我们也希望方舟子类的人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进步。

猜你喜欢

代笔方舟子论战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代笔
曹刿论战
以舞代笔——反排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代 笔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韩寒“代笔”之争脉络
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