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出版与民间艺术产业化简论
2012-04-29文新良郭云杰
文新良 郭云杰
摘要:单纯看年画的灭绝,并不会给我们的艺术群落乃至社会生活环境带来太大的变故。但是,年画的命运正是我国众多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命运的缩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年画出版;民间艺术;产业化
年画自战国起源、隋唐壮大到清代末期发展至巅峰,曾遍及全国,并远销东南亚等地。随着西方文化进入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审美取向逐渐多元化,年画发展前景危机重重。出于对年画这一濒绝民间艺术的热爱和无形的文化责任,笔者实地走访了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等年画产地,了解年画的发展轨迹、制作流程、困境、未来走向等,并综合运用出版学、民俗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对年画该何去何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思考。
一、年画概说
年画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艺术样式,也是一种古老的雕版印刷产物,主要在年节之际张贴,用以表达迎新春、祈丰年的美好愿望。著名年画史论家王树村先生认为,“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外国称年画为New Year Picture,在世界出版史上,年画为中国所独具,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年画由原始的木刻、手绘形式,逐步发展成版画型印刷品。它以独特的艺术样式和神奇的艺术魅力被海外誉为“古老的东方之花”。
二、鼎盛往事
年画是至今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种, 就算连续十年名列畅销书榜首的《哈利·波特》也无法与其媲美。年画内容喜庆欢乐,线条粗犷苍劲,色彩厚重鲜明,形式浪漫活泼,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多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承载着无数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从战国起源到清末鼎盛,年画产地纵横大江南北,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西太原、四川绵竹、福建泉州和漳州、台湾台南、山东平度、湖南滩头、湖北汉阳、内蒙包头、云南大理和丽江等,其发行之巨大,题材之广博、风格之多姿、影响之深刻、生命力之顽强、艺术手法之斑斓、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非其他艺术形式能望其项背。
一般来说,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前提,即当时社会对这项艺术的强烈需求和产生这种新艺术的可能。北京大学的肖东发先生认为,中国在隋唐之际,年画产生的两个前提均已具备。
一是具备了年画产生和兴盛的主观原因。首先,年画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早期的年画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被人们赋予避邪驱鬼的功能。其次,年画易读的特性适合劳动人民需求。年画常常以两三个独立的形象组合成一句谐音的成语。如一匹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组合成“马上封侯”的谐音,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组合成“喜上眉梢”的谐音,一丛莲花和一条金鱼组合成“连年有余”的谐音等。这些本来毫不相干的图像经过巧妙组合,却产生了意趣横生的效果。
二是年画具备了产生和兴盛的客观条件。首先,我国历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对年画影响巨大。画本是年画的根本,直接影响到年画的质量。古代不少画家热衷于年画创作,促进了年画水平的提高。如南朝刘琰的《少年行乐图》可谓画家绘制年画之先声。清末民初,钱慧安、周暮桥、吴友如等一批画家还曾受聘于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的画坊,客观上促进了年画的发展。其次,雕版印刷术为年画的发展繁荣奠定了技术基础。佛教在中国各地的广泛传播使得雕版印刷技艺日益纯熟,也促进了年画的复制由原来的手绘到半印半画,最后发展到多色套版印刷的形式。再次,纸的发明与改良为年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年画印刷需要大量轻便廉价的复制材料,简牍价廉但笨重,丝帛轻巧却稀贵,直到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造之后,纸便开始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第四,墨为年画的印刷提供了主要的复制材料。东汉时期,开始有了以松烟或油烟加动物胶制成的松炬墨。后来,三国时的魏国人韦诞总结前人的制墨经验,大大提高了制墨质量,为年画的印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困窘境遇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浪潮迅猛冲击着各国的民族文化,以年画、剪纸、古琴、昆曲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正以一种令人心痛的速度飞快地趋向灭绝。
一是年画的生产、销售萎缩。在天津杨柳青,一家在清代光绪年间开设的“义成永”画铺,在鼎盛时期单是刷版的工人就有20多人,日产量达到20000张。如今那种繁盛景象早已荡然无存,画铺传人杨立仁老人只能在年节来临时印上几百张自用或增送亲友,过一把手瘾。湖南滩头年画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有年画50多种,年画作坊108家,年产年画3000多万份,产品远销云、贵、川以及港澳等多个地区。如今滩头镇只剩下年迈的高腊梅年画店在勉强支撑,年产量也锐减到1万份左右,销售范围也缩小到贵州等少数地区。二是年画艺人后继乏人。清代之前,年画艺人曾是一个数目巨大的从业群体,但近年来却出现了断层现象,一些年画艺人因年迈体弱相继辞世,许多年画艺人纷纷改行,而年轻人却不想子承父业,只剩下几个固守年画的老艺人望画兴叹,年画的前景令人堪忧。
究其原因,一是年画背后文化心理的缺失。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对传统文化一直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态度,导致年画背后文化心理的淡化和缺失,“文革”期间更是达到顶峰,相当数量的人产生年画就是封建迷信的错觉,动摇了年画的价值标准。二是年画内容长期缺乏新意。在漫长的年代里,雕版年画常常是一块版刻好之后延续用上几十上百年。这种技术的优越性反而养成了一种技艺上的惰性,禁锢着年画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年画作坊里的版本大都内容单一,形式老化,改动非常有限。当年画的读者把目光投向风景、汽车、明星、卡通人物等时代内容的时候,雕版年画却长期滞后。三是现代生活习俗的改变使年画无处张贴。过去的民宅大都大门对开,特别适于门神的张贴,随着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屋门院门从原来的双扇式改为简便安全的单式防盗门,不便张贴年画。同时,现代化思潮还引起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审美观的变化,他们认为传统年画贴在现代住宅雪白而光滑的墙上,已经很不合时宜。四是纯手工操作导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近代以来,西方科技传入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遭到了洋文化的巨大挑战,采用纯手工雕版印制的年画更是首当其冲。1798年,德国的阿洛伊斯·森纳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发明了石版印刷术,清代晚期开始传入中国。传统年画讲究慢工出细活,几乎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既费时又费料,成本也相对较高。由于采用石版印刷术,印制速度提高了上百倍,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这给传统年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五是年画技艺教育方式的失误。长期以来,各地的年画技艺属于商业机密,大都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对待竞争对手更是谨慎防范,故年画界有“宁赠十锭金,不撒一句春”(这里的“春”指画诀)的说法,各地的年画产地也很少交流。这样,一些珍贵的年画技艺也就随着年画艺人的去世而失传。
四、出路探析
单纯看年画的灭绝,并不会给我们的艺术群落乃至社会生活环境带来太大的变故。但是,年画的命运正是我国众多濒绝民间艺术命运的缩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笔者认为,年画这一类民间艺术遭遇的困境是内外因综合的结果。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年画灭绝之前进行有效的保护,再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创新。
1.年画迫切需要保护
一是呼吁世人关注年画命运。当前,年画保护的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载体来广泛宣传年画文化品牌,唤起广大受众对年画的关注。二是发挥政府保护年画的主导作用。此前,我国已经全面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对年画在内的中国56个民族的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普查、登记、整理,但收效甚微。年画申报省级、国家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比较踊跃,但大都没有资金支持,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按照逐级申报、专家机构或权威部门评估、政府审批的程序,给予相应的命名,把保护、开发、利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建议成立年画博物馆。保护年画最紧要的办法,就是在年画没有失传之前,建立和完善年画艺术资料库。当前,年画正面临失传的危机,而让它复兴发展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摸清家底,通过文字、电子方式分门别类记录下来,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这是抢救年画和其他濒绝民间艺术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四川绵竹的年画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其他年画乃至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四是年画可以纳入教育系统。建议有关学校特别是高等艺术院校应放下架子,把年画等民间艺术纳入校系学科建设中,邀请有造诣的年画等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进行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关部门也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从政策上对学科建设给予承认。
2.年画应该创新发展
一味强调保护,年画就只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其艺术生命源泉就会枯竭。因而,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年画的发展与创新之路。从人类历史看,新旧文化交锋,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取代而是共存,正如网络技术出现后,网络出版物的产生并没有取代传统出版物一样。虽然年画的发展出现了低潮,但千百年来沉淀的“年文化”、“年心理”还依然存在,采用古老雕版印刷技术印刷的年画,依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年画仍然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新年画《毛泽东去安源》《一代伟人邓小平》创造的奇迹,说明年画不是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是应当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去保存和发展自己,我们可以从产业化的角度找到年画新生的力量源泉。
一是年画的内容应该应时而变。民族的也是国际的,《哈里·波特》《金刚》可以走进来,年画也可以走出去。一是年画生产者应该调整年画的主题,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瞄准市场组织年画生产,准确地选定受众感兴趣的题材,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二是可以不断丰富年画的载体。以前的年画主要限制于纸张,纸张有其特长,生产成本较低;但也存在缺点,忽略了年画质量,而且比较单调。可以拓展年画的印刷载体,如生产出年画挂历、年画扇子、年画恤衫、年画风筝及其他旅游纪念品等,像四川绵竹市就成功举办了一场年画时装秀,把年画印在衣服上,增强了年画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可以采用现代科技为年画增辉。年画生产者可以采用现代媒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来提高年画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其附加值。如在天津杨柳青镇明清街的年画店铺里,出现了丝网印制的传统题材年画,初看与传统木版年画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种年画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同时也要变革年画的印刷工艺和材料,便于提质和保存。四是应该好好包装年画。长期以来,我们的包装意识是非常单薄和欠缺的。年画如果不屑包装或包装低劣,不仅影响市场销售,而且对年画的定价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前的年画主要采用单张、简装形式,如果采用装裱工艺对其进行全面而精美包装,价值就会成倍增长。目前,一批手工印制的精美的木版年画原作,经过装饰设计,制作成包装高档、装裱雅致的盒装书、册页、挂历、装饰画、书签、扇子等,成为了很受欢迎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韵味的礼品。五是应该更新年画技艺教育模式。濒绝的年画珍贵,即将失传的年画艺人更为珍稀,应该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针对传统民间文化严峻的生存状态,上海在全国率先向一批民间艺人颁发“艺术津贴”,保护这些年画老人。同时需要培养年画新人,加强年画文化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夯实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在这一方面,高等院校美术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均有责任。六是可以促进年画与旅游的联姻。作为一种神奇的原生艺术,促进年画和旅游的结合,是保存和发扬年画的一种尝试。通过突出年画的艺术性、纪念性、收藏性,让“古”的现代化,让“死”的活起来,切实吸引旅客,留住旅客。如天津杨柳青把年画作为旅游的重要资源进行开发,杨柳青年画馆已全部正式对游客开放。人们可以在杨柳青年画馆看到民间艺术瑰宝杨柳青年画制作流程,有兴趣的游客还能参与年画现场套印制作。七是积极开拓年画新市场。目前年画市场主要分化为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年画农村市场的严重萎缩与年画市场的城市化转向趋势明显。农村市场仅保有贵州、河南、江西等少数省份的部分地区,而城市市场的潜力倍增,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意识的抬头,使得蕴含文化韵味和乡土气息的木版年画开始成为现代居室装饰艺术的内容和高雅的礼品。八是加强对年画版权的确认和保护。与图书、影视等版权意识相比,人们对年画的版权保护意识还非常淡薄,但创作一幅高质量的年画很不容易,抄袭起来却很简便,这样肯定会影响创作者的积极性。可喜的是,民间艺术的价值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正在健全完善中,这对于年画艺术的版权保护无疑是个好消息。
四、结语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在人类印刷史上树起了划时代的里程碑,却没有成为现代印刷业的发祥地,令人扼腕叹息;中国是出版大国,却没有出现一家像贝塔斯曼、汤姆森、皮尔森这样的大型出版集团,让人深思。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对年画的研究,笔者期望打开一扇研究和探讨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窗户,找准一条应对现代化冲击的路径。
(文新良系湖南大众传媒学院讲师、湖南电视台记者;郭云杰系湖南省长沙市发改委法规处处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参考文献:
[1] 薄松年.中国年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
[2] 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M]. 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7.
[3] 绵竹年画欲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专家:切勿丢掉艺术传承[N],中国 广播网,2012-05-09.
[4] 郭云杰,唐凯芹.从滩头年画看中国濒绝民间艺术[J].人大复印资 料中心《造型艺术》,2004(4):51~53.
[5] 郭云杰. 印刷工艺视野下的中国年画变迁[D].[硕士论文].湖南师 范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2006.
[6] 武强.年画产业化发展的研究[J],新农村,2011年(5).
[7] T. F.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Westwar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