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民国出版史》

2012-04-29宋应离

现代出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出版业民国机构

宋应离

出版史的研究,长时间以来被人们视为一门冷清的学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出版理论研究的兴旺繁荣,出版史的研究也逐步“热”起来了。据范军在其编撰的《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20多年时间里,先后出版的中国出版通史、断代史、地区出版史、专题史等达50多种。

2011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吴永贵的《民国出版史》是近几年出版史著作中内容厚重、独具特色的力作。通读这部近80万字的巨著,笔者以为,该书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国时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从1911至1949年,只有38年的历史。在这当中,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不定,时局动荡不稳,中华民族处于内外交困的危难之时。其间历经洪宪章制、军伐混战、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处于新旧世纪之交,新思潮迭起,革故鼎新,适值晚清出版业向新型现代出版业转型时代。本书作者站在历史巨变的关口,以概述晚清出版业向近现代新型出版业转型为切入点,采用纵横结合相互交叉的论述方法,围绕民国出版业的形成、发展、兴盛之艰难历程,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出版机构、出版人物、编辑出版活动、经营管理、重要出版物分布与类型,尤其是教书科的出版、出版法规与审查制度等,进行了宏观的考察,多侧面、多角度、全景式地缔构了民国时期一幅绚烂的出版蓝图,可谓内容厚重。一册在手,民国时期出版业的概貌尽收眼底。从作者对民国出版业全面的展示与考察中凸现了民国时期出版业鲜明的时代特色。转型时期的民国出版业具有时间短暂、变化急速;民营出版机构群体崛起,竞争激烈;出版人重视出版质量,精心经营;环境险恶,艰难前行等特点。上述几点,打上了民国出版业鲜明的时代烙印。

二是突出出版机构、出版人物两大主干。全书十三章,作者以四章的篇幅侧重写出版机构与出版人物,构成全书的一个主线。出版机构是出版活动的主体,是出版物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出版人进行编辑出版、施展才能的舞台。民国时期,由于历史的政治原因,一时间学术团体丛生,各类各样的民营出版机构林立。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各种不同类型的出版机构上万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时局艰难夹缝中生存的出版机构中,有的善于经营,抓住机遇,迅猛发展,虽屡遭劫难,不改其志,在艰难中站稳了脚根,在同业竞争中愈战愈强;有的经营机构定位不准,方向不明,资金匮乏,不善运作,在经营中失利,朝生夕灭,销声匿迹。但这些大大小小的出版机构都有各自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以供后人借鉴。作者采用了突出重点与概述相结合的方法,重点介绍评析了有代表性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七大出版机构的办社经验。而对其他小出版机构的某些特点、出色之处也略作介绍。这些都便于我们了解当时出版机构的概况,作为历史经验,从中吸取教益。

一部出版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批杰出出版家活动的历史。因为杰出出版人是推动事业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是影响出版业发展最活跃的因子。民国时期出版业一度的繁荣发展,是与一大批出版人的努力奉献分不开的。作者用浓重的笔墨为张元济、王云五,陆费逵、章锡琛、邹韬奋、叶圣陶、赵家壁等20多位重量级人物以列传的方式详加介绍、评析,而对这一时期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近百个出版人也都作了概括介绍。这些灿若群星的出版人,尽管他们的经历各异,所处环境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出版工作为己任,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着想,为发展社会文化而不懈努力,即使面对外敌势力的压迫、国民党在文化上的高压禁令及文化围剿,他们也从不屈服,显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学术著作也可以写得生动活泼点。为了更好地展示出版人物的光辉业绩,教育后人,在介绍这些人物时,作者重视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揭示,重视对人物个性特征作形象化的描写,以增强感染力与可读性,达到可信、可敬、可学的效果。如张元济的以开发民智、振兴中华为己任,竭力改变旧制,提倡新学,重才、爱才、识才,广泛吸引人才,虚怀若谷,主动让贤的高风亮节;王云五的好学精干,讲求实效,科学管理的高超运作;陆费逵的善观时局、审时度势、远见卓识的精明;邹韬奋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出版事业的模范。他们全心为读者服务的感人业绩跃然纸上,其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是史料丰富翔实。出版史的研究要立足于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做到总结经验、借鉴过去、利在当今、启示后人。出版史的写作应在掌握大量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做到论从史出,真实可信。本书作者在写作中对资料的运用颇下功夫,可谓广泛收集、旁征博引。粗略统计,书中引用资料近1?100多条,来源于古今中外图书报刊和文献档案,增强了本书内容的厚重感和可信度。加之本书内容这一时段和当前距离较近,民国时期出版业的功过得失及其教训,对今天的影响比较直接,更值得研读。

任何一部著作若想至善至美,实难做到。从更高更严要求,本书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作为完整的民国出版史,其内容应涵盖图书、期刊、印刷、发行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出版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期刊,应在书中放在重要位置。在上世纪30年代,不仅期刊众多,而且名刊云集,在当时影响之大,可以与图书比肩,可惜该书对期刊的研究显得薄弱。二是对某些出版人物介绍过简,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出版活动中曾有过重大出版贡献的陈独秀、李达、张闻天等应详加介绍,这方面显得不足。

(作者系河南大学出版社原社长、编审)

猜你喜欢

出版业民国机构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