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本明治时期早期机制铜元

2012-04-29黄诚

收藏界 2012年4期
关键词:铜元通宝钱币

黄诚

机制铜元作为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最早产生于西方,自近代以来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也先后开始制造和使用机制铜辅币。中国的机制铜元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奏准首先在广州制造发行,而日本机制铜元的发展要早于中国,日本机制铜元产生于明治维新早期(日本明治六年即1873年)。日本近代机制币由于制造美观,钱币上都为汉字,易识别且目前价位不高,故关于日本钱币的收藏逐渐得到国内钱币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和重视,近年来在徐州钱币艺术品收藏市场上关于日本钱币的收藏方兴未艾。本文就对日本明治早期发行的一套机制铜元作一简单的介绍。

日本古代受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其文物礼制悉数仿效中国,经济货币制度亦是如此。日本古代的钱币基本按照中国使用的圆形方孔制钱形制铸造,上面文字有的为日本本国的天皇年号如日本奈良、平安时代铸造的“皇朝十二钱”,自幕府时代则开始大量仿制或私铸中国宋明时期的钱币,如宋代“元丰通宝”、“元通宝”或是明代“洪武通宝”(背加治木钱)等制钱。从早期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中国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仿唐代“开元通宝”钱铸“和同开”钱到江户幕府时期铸造“宽永通宝”钱、“文久永宝”钱,日本前后使用了长达一千多年的中国式圆形方孔制钱。

随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欧美列强向东方不断扩展,代表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之一的近代机制币随着资本主义侵略开始涌入东方,冲击着东方自秦汉以来延续两千年的以圆形方孔制钱为主体的货币体系。

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末年,日本嘉永六年(中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马修·佩里率领四艘蒸汽战舰扣关日本江户湾,日本史称这一事件为“黑船事件”。“黑船事件”使西方列强军队首次踏上了日本领土,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在西风东渐的大变局下,日本国内通过倒幕战争推翻幕府统治,拥戴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开始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运动。为变革旧有的货币体系以便向欧美货币体制接轨,日本明治政府发出的新政诏令提出“进行币制改革,清除伪币,统一货币标准与铸造,实行银本位”。故明治政府于明治元年(1868年)9月设造币局,于日本明治三年(1870年),购买了原属英国的香港造币厂的全部设备,在大阪建立了日本第一家机器造币厂,专门生产机制银币。明治四年(1871年)5月,明治政府为了与西方货币体系接轨,制订了“新货条例”,规定将“两”改换成“圆”,“新货币以‘圆为单位,不论金额大小,一律以‘圆计算”。制订本位金币“二十圆”、“十圆”、“五圆”、“二圆”、“一圆”,银辅币“五十钱”、“二十钱”、“十钱”、“五钱”四种,铜辅币“二钱”、“一钱”、“半钱”、“一厘”四种。另外发行有面值“一圆”的银币。

明治政府铸造的“二钱”、“一钱”、“半钱”三种铜元货币(图1),材质皆为红铜。钱币正面边缘为齿边,中间为日本龙形象的浮雕。该龙的造型为:身体线条绵软,长须,且面目表情温和,龙爪为三爪,首尾相顾,做蜷曲状。其形象与之后中国清政府铸造发行的机制铜元内庄重大气的大清龙形象相比,似乎更有几分漫画色彩了。团龙外有一圈由“······”连成的珠圈纹。“一厘”钱(图2)材质亦为红铜,尺寸远小于其他三枚,钱币正面为菊花图案无珠圈,菊花为日本天皇皇室的家徽,龙与菊花的图案,体现出了近代日本浓厚的“皇国”色彩。除图案外,正面环绕边缘铸有楷书“大日本”国名,年号及英文面值SEN(钱)、RIN(厘)。铜元背边缘亦为齿边,铸有上下直读楷体汉字面值“二钱”、“一钱”、“半钱”及分别用小字横读注明“五十枚换一圆”、“以百枚换一圆”、“二百枚换一圆”,小字中间铸有日本皇室家徽菊花,在小字下面为环绕边廓的缠枝花卉。一厘钱面值最小,背面仅是楷书直读“一厘”二字。

这套早期铜元中“二钱”的发行时间为明治六年至十七年,其中十一年、十二年未有铸造发行;“一钱”发行时间为明治六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一年、十二年未有铸造发行;“半钱”发行时间为明治六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一年未有铸造发行;“一厘”发行时间为明治六年至十七年,其中十一年、十二年及十四年未有铸造发行。其中“二钱”、“一钱”及“一厘”在明治六年发行量相对较少,故市场价格较高。

日本维新变革不到十年便开始尝试对琉球国及中国台湾进行侵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政府第一次侵台事件使李鸿章深感日本这个国家“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广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之大患”(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上奏同治帝奏折)。1875年日本公使森有礼到天津拜访李鸿章,双方曾就中国辫发衣冠的问题互相提出不同的看法。李鸿章对当时日本摒弃旧有的衣服礼制而模仿西方制度体制甚为不屑,森有礼则借此自信地表示日本国家“对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李鸿章与森有礼问答节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进行币制改革,取法欧美币制则正好反映了日本当时急欲与欧美接轨,进行维新改革以图“脱亚入欧”、跻身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国家的心态。

日本古代的铸钱工艺学自中国,到明朝晚期时日本的铸钱工艺已不逊于中国且铸钱量迅速提高。日本江户幕府所铸“宽永通宝”钱在明清时期大量流入中国,另外“宝永通宝”钱、“天保通宝”钱(图3)等钱币都因其铜质稳定、铸造精美而为中国国内泉家所喜好。这套明治时期的机制铜元一方面继承了日本钱币精细的风格,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当时将原英国香港造币厂的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包括厂长乾打、雕版师史特在内的30多名欧洲人全部聘用,使之成为大阪造币厂最初的基本管理技术骨干力量。日本进而全面吸收学习西方的机制币铸造技术,使日本近代机制币在工艺上不亚于西方发行的货币。正是造钱工艺的先进,使日本机制钱币较之中国近代机制钱币质量好而更耐磨,故流传至今的日本近代机制钱币大都品相完整。

由于日本国家面积小,政权稳定统一,造币厂使用的模具统一,故其所制造的机制币,相对于中国近代机制币所具有的版别问题,就少许多了。此外日本关于当时机制币的发行量记载也是很翔实细致的,在其出版的货币目录中关于当时每年的铜元发行量都能记录在案且能明确到个位数,这不能不令人感叹日本人的细致和资料管理的完善。相比起来中国由于近代一直饱受帝国主义侵略,长期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特别是民国初期割据于各省各地区的都督军政府,都纷纷增设新厂制造机制铜元用以筹措军费,所造铜元不仅铜质低劣且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中国机制铜元的发行处于混乱时期,故其发行量和版式只能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铜元才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镍币所取代,逐步退出流通。

日本机制铜元的发行时间比中国早十余年,其造型币制对中国铜元的发行不能不说没有一定的影响。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币制例则》规定铜辅币面值为“二分”、“一分”、“五厘”、“一厘”,这与“二钱”、“一钱”、“半钱”、“一厘”四种面值颇为相似。日本古代长期以中国为师,到近代时期中国又曾以日本为学习参考的榜样,从小小的钱币中也折射出中日两国互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之间的交往了。另外令人颇感欣慰的是,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以中美为代表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彻底打败,其钱币上所铸造的令人反感的“大日本”三个字,在二战后发行的货币上也终于改成正常的国名“日本国”了。(责编:丁丑)

猜你喜欢

铜元通宝钱币
钱币翻倍
铜元收藏怎么玩
组合钱币
中兆通宝涉水直销
清末铜元余利及其影响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建国通宝”钱考辨
通宝局
如何收藏清末和民国铜元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