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诗眼 想象画面 感悟诗境
2012-04-29朱琴
朱琴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酌字酌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抓住诗眼,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生字词。
(3)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欢乐、热闹、万象更新的场面,领悟作者所寄寓的除旧布新的抱负。
(一)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也是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2)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由春节的习俗导入新课,意在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古诗、更好地理解古诗服务。)
(二)初读古诗、理解生字词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了解一下,宋朝时候的百姓过春节有哪些习俗?这首诗的题目是《元日》,“元日”是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
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指名读,正音。
注意节奏、停顿,再次朗读。
(设计意图:多次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意在让大多数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
(5)学习生字:
爆重点指导书写
屠屠苏酒,古代一种酒名。
符桃符,现指春联。
(6)再读古诗,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字词?
爆竹 除 曈曈日 千门万户
(设计意图:这首古诗虽只有三个生字,但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特别是“屠”和“符”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所以特别提出来讲解。)
(7)把这些理解带入诗中,再次朗读全诗。(齐读)
(8)古人说“诗中有画”,你最喜欢这首诗中哪些画面?
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古诗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故引导学生想像画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9)总结:宋朝的老百姓过春节时总要
放爆竹
喝屠苏
贴桃符(板书)
三、关键字入手,品味感情,习得方法
(1)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的感悟就能读懂几百年前的诗文,真是了不起!
(集体读)
一边读,一边思考,你感受到怎样的新年氛围?
可以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
(2)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
(设计意图: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一首诗在教学时要抓准诗眼,抓好诗眼。“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暖”就是这诗句的“眼”,在抓准这“暖”后再进一步地引出教学。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抓住“绿”去理解,就能慢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了。)
A“暖意”何处来?
(放鞭炮的快乐、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第一句:放鞭炮的快乐,出示图片、声音。
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
除去了一年的( )?又迎来了一年的( )?
相机指导朗读。
()的春风
全家人喝屠苏酒的场面。引导想象说话。
第二句:春联给人希望、传递祝福、温暖人心。你能说一幅春联吗?
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B诗句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暖意,“谁”暖?配乐朗读
(师:你暖吗?)
读者“暖”,文字的传递。
(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
除了我们读者感觉到暖,还有谁会感到暖?
千门万户普天同庆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
(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补充相关资料)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看来我们都诗文,不仅要弄懂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要读懂作者,最重要的是要联系自己来读一读,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这首《元日》,就这样几千年来温暖着无数人的心,成为了经典之作。
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读者的“暖”、千门万户的“ 暖”、作者的“暖”,让学生对古诗所描述的情境,作者的抱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布置作业
(1)想象《元日》所描述的画面,选择其中的一幅或多幅画面,把它写下来。
(2)读读王安石的其它诗,感受其中包含的诗情。
四、总评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本节课的教学,抓住“暖”来品味感情,感悟诗境。①“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快乐、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的快乐。②“谁”暖?读者“暖”,这是文字的传递。千门万户、普天同庆,所有的中国人“暖”,这是文化的传承。作者“暖”,因为新法推行成功。
笔者认为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抓住诗眼,想象画面,让学生细细品味,这样才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入其“境”,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