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物流信息化破解“食品安全危机”

2012-04-29王凌峰

上海信息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冷链联网供应链

王凌峰

自古至今,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福寿螺、人造蜂蜜到地沟油、瘦肉精……近年来,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高达8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食品安全存在较大担忧。因此,如何利用物联网新技术,推进食品供应链管理和监控,正在成为一门重要的新课题。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一场重点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整治风暴正在席卷全国,食品安全危机已经上升为民生领域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环节过多、渠道不畅造成农产品在流通中损耗过大等方面的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目前的食品供应链秩序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运营标准和执行规范,普通、低质甚至假冒农产品与健康、优质农产品混杂经营,食品生产过程的不规范问题不能通过市场和流通环节得以纠正等问题,也直接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在这方面,日本的许多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带来参考和借鉴。

“能看见面容的食品”

众所周知,日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近乎苛刻,全球闻名。而日本消费者购买的“能看见面容的食品”,就是运用IT技术,让食品安全高度透明可见,以满足人们安全消费的需求。

在东京大井町层一家知名食品超市,能在生鲜食品销售区很容易找到这种“能看见面容的食品”。随便拿起一袋番茄,就会发现包装袋标签的左上角有一个十位数的ID号码,下方几行字写道:“福岛县耶麻郡猪苗代地区,石田宣崇的番茄”,标签的右下角还有一个正方形的三维QR码,这种三维空间条码比普通条码可储存更多资料。

只要掏出一部智能手机,打开读码器对准QR码,手机屏幕上就会出现一行链接信息。按下确认键,就可以看到石田宣崇夫妇在自己家蔬菜大棚里的合影。下方的文字介绍包括所栽培的番茄的品种、简要栽培方法、商品特征等信息,以及以番茄为原料的推荐菜品的烹调方法等等。在这家食品超市,除了番茄之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和水果,比如青椒、菠菜、茄子、黄瓜、山药、红薯、梨等,都至少有一个品牌配有这种提供生产者详细信息的标签。

与蔬菜和水果相比,“能看见面容的肉类”告诉消费者的信息更加丰富。以黑毛日本牛为例,不仅就外观以及每百克肉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与荷斯坦因牛进行对比,还具体到各家农场生产的黑毛日本牛的相关信息,包括生产者的姓名、地址、照片,以及牛饲养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药品、用药目的、宰杀牛和加工牛肉的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的名称、地址、电话等。附加文件则包括牛的血统证明书、饲养证明书和检疫证明书。

通常来说,就食品行业的整个供应链而言,产品从供应商、工厂、仓库再到经销商,这一阶段的食品管理比较容易得到保障,然而从经销商到零售商、商场再到最终的消费者,这中间很多环节就不容易对食品进行追踪与管理了,尤其对消费者来说,更不易查证。此时应用RFID管理,像日本那样利用移动RFID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和监控体系,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RFID可以说是一个100%追踪食品来源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回答消费者“食品从哪里来,中间处理环节是否完善”等问题,而且能给出尽可能详尽、可靠的各种信息,加上智能手机的助推,堪称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强大“利器”。而这一切,也与时下备受关注的物联网概念不谋而合。

食品供应链亟待改进

目前,我国现有的食品流通体系技术和管理不完备,严重制约了食品安全的保障性。主要表现在:食品供应链的装备、包装、快速检测、动态监控、信息、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化和标准化水平较低,食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较大制约……这在影响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到食品行业的安全性。因此,在物流供应链中亟需推广一个概念——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物联网细分应用领域之一,是指通过采用专用设施,使温度敏感性产品(如乳制品、生鲜食品、园艺品、血液、疫苗、药品等)从生产企业成品库到使用单位过程中的温度,始终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物流过程。通过推广冷链物流,可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途中损耗严重,造成零售终端价格高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果蔬流通腐蚀率达20%?30%、肉类达12%、水产品达15%,而国外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损耗率只有5%?6%,我国每年仅果蔬一类,损耗金额就高达1000亿元以上。中国生物药品的冷链流通率只有20%?30%,这造成了药品制造流通环节经常出现搀假、伪造、渗水、套牌、重新包装、非许可制造等问题,特别是疫苗、血液在运输环节无法监控温度环境,多次造成不良反应。

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来规范冷链供应链的管理,但仍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比较滞后(主要采取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无统一数据系统支持;实时性差、监管脱节;取证困难、无法确定责任;无法进行预警、损失率大等),也极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推广和应用。

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通过物联网、RFID等相关技术,可以实现物品位置跟踪、原料溯源、库存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特别是可以对物流全程进行温、湿度监控。加强药品和食品流通领域的冷链物联网建设,进行冷链数据服务的运营、管理和监督,不仅有助于加快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而且可以有效加强食品药品追溯和监督管理。

目前,我国食品物流信息化发展不快,一方面是由于食品物流属于多层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管制度。这样以来,就使食品物流市场变得分散,监管难度增大,食品物流信息化尤其是移动RFID的推广难以施行。另一方面,远程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应用中需要防止对移动RFID标签内容的非法读写与篡改,保证RFID标签数据安全、准确,保护商家的经营数据隐私。

针对上述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建议采取以下方式:

首先,政府应加强先期引导,加大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在涉及民生、有政府监管需求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如药品、食品的冷链物流应用上先行先试,再逐步应用到公共服务市场、行业与企业应用市场以及个人家庭市场。也就是说,先由政府先期引导,再逐步发展到成熟并具有规模的市场,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其次,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RFID技术、3S(GPS、GIS、RS)技术及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实现冷链产品(食品、农产品与医药等)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的实时监管,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

再次,完善监管体系,形成安全冷链物流标准。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药品编码统一标准等,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最后还应构筑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鼓励相关企业建立、运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医药冷链信息平台等,运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各职能实时监控。政府则通过创新基金、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随着智能芯片、网络技术、感知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将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应用物联网技术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毋庸讳言的是,IT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堵漏灵”,移动RFID也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关键还在于从业者的良知和诚信以及管理者能不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只有负责任的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利用IT技术提升监管能力,也只有有良知的从业者,才能更好地利用移动RFID等IT技术,来有效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和监控体系,保障百姓饮食安全,否则,一切都将是浮云。

猜你喜欢

冷链联网供应链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身联网”等五则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抢占物联网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