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有别 顺其自然
2012-04-29顾力行(SteveJ.Kulich)翟石磊
顾力行(Steve J. Kulich) 翟石磊
对于中国各级政府来讲,如何
有效地在互联网空间传播政府形象是一个新课题。以2011年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为例,根据相关调查,该宣传片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改善和提高中国国际形象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形象宣传片也有一些有待商榷之处。很多“老外”总感觉这其中似乎少了点什么。比如,能否多展示一些寻常百姓的生活?能否换个方式来讲述中国的航天成就?这就涉及到政府对外传播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原则:知晓受众的文化取向和认知习惯。跨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寻找共享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地“推销”自我或者“吸引公众眼球”,而是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尊重。
传播必须依赖符号,进而由这些符号来建构地方政府形象。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来讲,地方政府对外传播的挑战同样是如何跨越中外文化的鸿沟,寻找共同价值观,以一种符合受众认知习惯的符号系统来塑造良好的形象,而这也是地方政府对外传播的目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内外有别”,这句话十分适用于对外传播。即要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采用不同的策略。地方政府对外传播网站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明确受众的文化结构和社会语境。正如温家宝总理提出,对外宣传要做到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
那么,如何满足这样的要求呢?我们不妨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开办英文网站的目的是什么?(Why?)
第二,谁会来看这些网站信息?(For whom?)
第三,想看什么信息?(What?)
中西文化差异很大。西方人一般更喜欢这样的网页:操作便捷,信息有价值,客观公正,双向互动,个性化或人性化设计的页码风格,页面清新简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网站一般偏好红色页面设计,而有些西方网站则偏好蓝色),明白易懂。
那么,地方政府的网页在中英文版的设置上是否可以存在差异,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当然,地方政府英文网站的设计不能单纯地从受众角度出发,毕竟“众口难调”。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将中西共享价值观融入网页设计和信息编写,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基于共享价值的路径或许更有帮助。比如,中西方都会对以下一些基本价值观有相似的理解:和谐,关爱,尊重,繁荣,公正,合作,家庭,和平等。
如何提高地方政府英文网页的传播效果?作者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少讲道理,多讲故事。西方人偏好阅读个人经历(具有个性特征的故事)。平常百姓的故事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换位思考。
第二,尽管宣传(propaganda)和传播(publicity)在中文中差别不大,但在英语中却有一个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历史性差异:前者具有贬义的倾向。故而在设计英文网站时,一定要真真切切地从传播效果出发,考虑意义转换和媒介效应。
第三,加大公共外交的力度。网站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地方政府真正走出去还需要更多地参与各类外事活动,特别是公共外交活动,在平等的非官方的交流中培养友谊和信任,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官员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外交素养。个体的言行和形象往往代表群体或组织的形象。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地方政府官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外事活动中,而对切身所处的外事语境复杂性的认知尤为必要。在网站设计中,政府信息和领导人的讲话能否有效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布局和图片的编辑(如少用一些政治权力感太明显的信息,多用一些人物形象)。更多考虑受众的文化特性,采用符合国际惯例和受众文化习惯的方式对外传播,效果应该会更好。在软实力外交领域,中国并不缺乏有“国际眼缘”的人物。在公共外交中凸显这些因素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一句英文谚语所言:Let it be(顺其自然)。有时我们太急于表达自我,结果却适得其反;而展示一种更加互动的、开放的路径,或许会吸引更多的国际受众。
(顾立行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传播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