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
2012-04-29陈向军冷凯君杨申燕张冕谭支雄
陈向军 冷凯君 杨申燕 张冕 谭支雄
摘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作用巨大。本文在分析了现代物流业特征、发展趋势及我省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及评价体系,从而针对完善物流网络体系、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创新物流管理体制、依靠科技创新、加快队伍建设、建立物流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1(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108-05
一、现代物流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现代物流业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具体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现代物流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70、80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大规模发展。由最初的成品配送发展为贯穿生产和流通的综合物流过程,到90年代更进一步发展为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互为影响的供应链过程。
与传统物流业相比,现代物流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代物流业呈现出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物流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创造的价值领域不断丰富;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等趋势。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代物流业的振兴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湖北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状况
1、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提升。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至2009年,社会物流总额从17586亿元增加到27309亿元,年均增长15.8%,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903亿元,年均增长18.5%,占全省GDP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6年至2009年,货物运输量从5.29亿吨增加到8.27亿吨,年均增长16.1%,货物运输周转量从1730.22亿吨公里增加到2808.46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7.5%。2009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7%,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物流产业初具规模。
此外,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其成为吸收大量就业人口的重要行业。2010年,我国物流就业人数已达2000万。据有关资料表明,欧洲物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如果物流业就业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则能为我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数千万。
2、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依托武汉、宜昌、襄阳、黄石、荆州、十堰等城市布局,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物流圈一物流节点城市一物流基地(园区)一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我省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共有141个。其中全省已营运的物流园区33个,占23%:在建物流园区58个,占4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有50个,占36%。武汉阳逻物流园区、武汉舵落口物流园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国邦物流园等相继投入营运并取得初步成效。
3、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通过改造国企、发展民企、引进外企以及推进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我省物流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大、中、小、特”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各类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服务和运作,形成特色物流和专业物流快速发展态势。
(二)主要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产业快速发展。“发展不够、优势不优”是我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湖北省物流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综合运输枢纽和交通物流工程的投资偏少,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投资只有22亿元。在物流运作基础设施方面,物流园区(枢纽、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农村物流运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多式联运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无缝连接实现难度大。在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省总体水平不高,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物流中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类信息平台尚无法对接,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2、物流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一是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目前,我省从事物流服务的多数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二是物流企业经营范围比较传统和单一。目前,我省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三是物流服务水平低,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在服务理念、营销、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四是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粗放、高能耗。如目前我省物流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8%,行业碳排放量年增长率高达25%,物流业在我省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扮演着高碳排放者的角色。
3、物流业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推进物流发展的协调性要求高,而现行的分行业管理体制与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参与物流企业经营活动,既影响政府公正地行使政府职能,又影响物流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发改委、商务厅、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及信息等相关部门,各部门都抓物流工作,各行其是,政出多
门,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现行物流政策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对物流业缺乏有效的长期引导。四是物流标准化制定和执行情况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及物流运行效率的提升。
4、物流业与科技融合度不够,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湖北是科教大省,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我省物流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丰富的科教资源未能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2009年,我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大型企业集团超过五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1%;研发机构不健全。目前,我省的物流研究机构基本上设立在高校,企业设立物流科研机构的比较少。近四成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超过三成企业没有研发人员:人才流失严重。我省大部分物流专业毕业生都选择了东南沿海或者京津唐等发达城市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湖北在鄂高校应届毕业生中,仅有20%的本科生和4%的硕士生选择留在湖北工作,而在博士毕业生中这个比例要更低。
三、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及路径选择
(一)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优秀成果,打破经济发展的一般常规和步骤,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跨过先进国家或地区已走过的某些经济发展阶段或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或地区用较长时间走过的阶段,通过速度和效益的并进,不平衡推进和超常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越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依靠科技、管理和体制的创新,通过技术的跨越、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以达到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单纯地加速。
从理论上说,跨越式的发展是对非均衡发展现象的概括,是一种反梯度推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也可能存在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和后发优势,后起国家或地区可以直接吸收和利用世界最新的文明成果,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成本低得多;即使在同样资金、技术成本的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只要能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赶上或超越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二)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点领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范围广、资源需求量巨大。但我省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过程不能依靠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为实现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我省应抓住当前产业转移与国家大力发展物流业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产业及资源优势,在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方向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产品物流、工业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的发展中应当予以优先支持。
2、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现代制造业无论是原材料的需求,还是产成品的配送,从区域、时间、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物流业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能促使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而且可以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最终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重要支柱。在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省制造业的现状与特征,制定有效措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加快物流业发展,扩大物流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我省物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3、注重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中部崛起是我国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战略,湖北省在中部崛起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城市自身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省市和区域共同发展。而金融危机后,我省经济提前整体回暖,物流业逐渐复苏,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加快了进驻的步伐,这些大型外资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或收购本地物流企业的方式,实现网点的布局。
。
4、加快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行业能够持续稳定成长的必要条件。我省现代物流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主要包括网络化创新、服务性创新、集成化创新、信息化创新及装备技术创新等。
四、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及评价标准
(一)湖北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定位
1、量的跨越——实现总量跨越。根据我省“两圈一带”及“一主两副”发展战略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物流业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围绕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完善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改善物流企业经营现状,通过创新驱动、产业互动、高端带动、区域联动、低碳推动,保持产业稳定发展,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网络。通过三年的时间。使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5%,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2%,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年均降低0.2个百分点,建成1-2家国家级物流示范基地(区),发展5-10个国家4A级物流企业和15-20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实现总量跨越目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及整体竞争力位居中部六省前列。
2、质的跨越——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目前,我省物流业发展仍然较为粗放,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物流成本较高。我省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8%,而美国、日本少于10%,中等发达国家平均约为16%。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种形势下,我省在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力求实现低碳物流这一目标,这其中主要包括大力发展铁路货物运输、倡导实现低碳公路运输、推行共同配送、推广绿色包装及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二)湖北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评价标准
1、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评价的内涵。根据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依据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省现代物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指在以我省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全省现代物流产业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省市、地区的物流资源禀赋优势、物流服务能力、物流政策环境和物流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具有高度的难以模仿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时也反映出
了我省对物流市场的争夺能力和对外界物流资源的吸引能力。
2、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湖北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能力,而这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物流需求规模、物流供给状况、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信息发展水平及物流业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物流需求规模。物流需求规模主要指物流服务的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的数量和规模。它综合反映了我省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程度和规模、物流需求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物流市场容量的大小,是湖北省物流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2)物流供给状况。物流供给状况指为物流业发展所提供的物流基础设施、各种物流技术装备、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及相应的从业人员等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地区的交通能力状况。它综合反映了城市物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是指我省物流主体提供物流服务及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大小,主要包括我省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服务绩效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4)信息发展水平。信息发展水平主要是指我省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及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由于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已把建立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信息的发展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水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5)物流业发展宏观环境。物流业发展宏观环境主要指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影响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体现了外界环境为物流业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支持。
五、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布局,完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选择交通便利。具备大规模物流组织条件,设施布局空间大,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布局若干个物流基地与配送中心,将武汉建成具有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功能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在已形成的水陆交通体系基础上,以黄石港及黄石开发区为依托,以采矿、建材、冶金及制造业为支撑,以钢铁、水泥等大宗货物为主要服务对象。将黄石建成覆盖鄂东并辐射皖赣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在现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上,充分依托三峡库区水位提高的优势,以港站枢纽为依托,以水电能源、载电体产业、机械化工、旅游服务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将宜昌建成服务于鄂西南、湘西并向三峡库区以及重庆、四川地区辐射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利用现有的水陆交通体系,以江汉平原为依托,以轻纺、化工、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产品资源与市场营销网络优势,将荆州建成服务于鄂中南地区,辐射湘北、川东地区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利用已形成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以汽车产业和火力发电厂建设为依托,将襄阳建成服务于鄂西北及鄂、豫、陕、渝四省边区的货物转运及相关物流服务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以襄渝铁路及在建的汉十和武汉至银川高速公路为依托,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将十堰建成辐射川、陕、甘、宁等西北省区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二)整合重组社会物流资源,培育多元化物流市场主体
鼓励外资、民营资本等各种资本进入我省物流市场,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省建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资源整合。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构建企业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提高企业统一配送率,降低物流成本。
鼓励我省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引导本省物流企业扩大业务规模,拓展物流服务领域,扶持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企业。支持省内大型物流企业“走出去”,建立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物流网络。
(三)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确保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强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努力改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物流营运设施,提高中小物流企业开拓市场的竞争力。
创新投资回报机制,调动民营资本投资物流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园区(枢纽、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交通、水电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给民间资本以平等的生存空间。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资产重组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强企业自用物流设施建设。
引进国际先进投融资机制。利用资本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所需的巨额资金可以从资本市场中取得。目前,国际上成熟的资本运营方式有很多,如BOT方式、ABS方式等。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开展这方面的探索,为物流设施建设聚集更多的资本。
(四)创新物流管理体制,保障物流产业发展规范有序
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充分发挥湖北省现代物流业领导小组和湖北省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各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解决物流企业、物流基地在用地、用水、用电、交通、税收等方面的问题,督促落实物流发展的相关规划。
加强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明确物流协会在协调、咨询、服务与沟通方面的职能,积极支持物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开展行业宣传、咨询、调研、统计、培训等工作。
继续深化商业、外贸、粮食、棉花、供销等行业管理体制和仓储经营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和地域限制,促进仓储设施从原有行业和企业分离出来,统一向社会租赁或出让,推进仓储设施的社会化,提高全社会仓储设施的利用效率。尽快建立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明确物流产业统计口径,建立健全省现代物流业统计信息收集、研究和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规范物流企业注册审批,为物流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参加各类高等级评级评信活动。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全面推广。解决仓储、配送、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
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对省重点物流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的,可以采用协议出让方式给予供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年度农转用指标可在省留机动指标中统筹安排;支持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
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交通实际状况制定便于配送车辆市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同时,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夜间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较小的时段进行配送货物,以减少白天货运车辆进城对交通的影响。降低过路过桥费用,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简化通关程序。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作业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通关速度。积极推动建立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
(六)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
加快推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数字证书认证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积极推动湖北省电子商务认证的技术标准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延伸,为企业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物流企业资源共享和企业信用提升。
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现代物流业推行标准化。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国家已颁布实施的物流计量标准、货物分类标准、信息代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其中重点是推广执行货物的包装、条形码标准,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运输工具和集装箱的标准,托盘、货架、装卸机具等标准,以及仓储建设标准等。同时,积极支持省内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物流企业参与国家物流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加快提高我省物流业标准化水平。
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七)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
一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主要包括:做好物流园区的统筹与规划工作,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土地、人力、财力和相关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人驻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加快建立物流园区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减少环境污染等各项指标,建立社会化的物流园区评价体系和方法: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园区建设。如选用节能环保车辆,加大对企业更换车辆的补贴力度,限期淘汰老旧汽车,优化运输组织,减少空驶浪费,制定桥式集装箱行业标准,积极推广甩挂运输等;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物流园区的合作与协调。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主要包括: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依托我省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粮食、棉花、果蔬、水产品及畜禽等五类农产品物流的建设与发展;突破性发展汽车、钢铁、煤炭、化工及建材等工业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大力支持中百、武商、中商、汉商等四大商业集团加快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积极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自有物流配送中心开展社会化配送服务,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和委托专业配送。大力发展农资、种子和农村主要生活消费品等直接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重要商品的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服务。
(八)制定物流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多层次物流人才梯队
做好全省物流人才需求、分类、结构等调查和预测工作,制定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规划,使人才培养步入到健康有序的轨道。明确物流各类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知识结构,建立各类物流人才评价考核的标准。
充分利用省内大专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的合作,鼓励大学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全方位培养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建立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加大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并加强对于物流师等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加快在物流业从业人员中开展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素质的国内外物流专业人才,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梯队。
(九)建立物流业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促进物流业健康成长
建立维护物流行业产业安全的队伍,从组织上、制度上予以保障,把维护产业安全纳入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物流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检测系统,防止产生低端产业建设过度集中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甚至闲置,投资方向不当的恶性循环。
加强对影响产业安全的苗头性问题的跟踪调研。对于企业反映的外资物流企业依靠资金、技术优势低价、亏本销售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相应调查和会商研究,制定相应的应急解决方案。
借鉴国际经验,给予省内物流企业适当扶持政策。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各国政府均非常关注对本国企业和行业发展的保护和扶植。我省可以借鉴此类经验,在国际通行的规则允许范围内,给予民族物流企业适当的倾斜政策,鼓励扶持一批大型省内物流企业通过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大做强,进入高端物流市场,提高我省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力度。
责任编辑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