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外交模式探析

2012-04-29李德芳

理论月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

李德芳

摘要:文化外交是国家间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外交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最有效的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外文化展示、大众文化交流及汉语的国际推广,有效地提升了国家软实力。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外交模式,文化外交的整体策划和具体运行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未来中国文化外交可以考虑组建官方与非官方相结合的推介机构,借助中华文化圈促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一条精英路线与大众路线相结合的文化外交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外交;文化软实力;文化年:孔子学院

中图分类号:D8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058-04

文化外交是国家间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最古老的外交形式之一。传统外交分工下的文化交流通常都是作为政治外交的辅助手段而存在。随着全球化的兴起与发展,文化外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地位和价值,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最有效的手段。文化外交不仅成为一国外交政策的“第三支柱”,而且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核心所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硬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软实力——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是不可或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外文化展示、大众文化交流及汉语的国际推广有效地提升了国家软实力。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完善的文化外交运行模式,中国的文化外交无论是整体策划还是具体运行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借鉴西方大国文化外交的经验,构建中国文化外交运行模式,是不断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一、文化外交的理念基础:文化软实力

毋庸讳言,国家之间的军事对抗曾经是国际关系中最大的政治,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最重要的表现,以军事、经济力量为主要资源的硬实力既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己任的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也是外交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的依据。然而,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不断深化和扩展的全球化运动,正在和已经改变了国际社会实力竞争的方式。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正在使世界变成一个日益缩小的共同社会空间,各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这一狭小空间中有了更多碰撞的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将会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软实力),从而能够无需动用物质力量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某些政策目标。“凝结为一国自我认同力和凝聚力从而为国家集体行为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国力在综合国力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成为一国综合国力中“最积极、最活跃也最革命的因素”。文化软实力(Cultural Soft Power)作用的上升使之成为国际社会权力之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外交的开展提供了理念基础。

然而,文化本身不是软实力,文化只“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文化也不会自动转化为软实力。只有当本国的文化在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对他国产生了吸引力、影响力,才能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因此,一国能否“通过教育文化交流项目、人员往来、艺术表演与展示以及文化产品贸易等手段”——文化外交,尽可能地向世界传播和推广该国的文化,直接关系到能否建立和促进该国与他国及他国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能否有效地推行该国的外交政策、改善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

“通过文化扩散感召和吸引他国民众和国际社会”,唤起他国民众对本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为国家对外政策的实施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是文化外交的运行逻辑和方式。各国民众是国际交往的主要参与者,全球化推动下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和信息技术革命,不仅使各国民众参与外交活动成为可能,也使得他国民众对一国的看法和态度日渐影响到一国的政治走向和政策制定。因此,民众尤其是国外民众(一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受众)的态度成为关系到一国外交政策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而获得他国民众对本国理解与认同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加强与他国民众的沟通与交流,而文化外交无疑是进行观念融通与思想碰撞的最主要的渠道。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各国外交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正如中法文化混合委员会法方主席让·皮埃尔·昂格鲁米先生所言:“法国人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中国、向往中国”,“我要去中国”成为众多法国民众的心愿。俄罗斯文化和电影署署长米哈伊尔·什维德科伊指出,“中国年”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在两国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展示机会,增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中国年”促使俄罗斯进一步掀起“汉语热”,同时也促进了两国媒体间的深入交流。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二)大众文化交流项目

通过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广大公众乐于参与的大众文化交流活动,是展示一国文化、

增进公众交流与理解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的大众文化交流项目,尤其是奥运外交、世博外交的运作成功地诠释了中国文化外交的“草根战略”,成为增强与他国公众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诠释了奥运会的世界体育交流盛会、文化交流盛会的意义,也为中国提供了一次集中展示国家形象的机会,为中国提供了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发展、与世界融合的中国。正如美国前总统布什所言,“我认为奥运会为人们提供了到中国并观察中国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人看到了世界,有机会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轰动世界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足迹遍及世界的五个福娃,成为无数儿童的最爱;“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传遍全球,得到了世人的认同;赛场内外面带微笑、热情服务的170万各类志愿者、几百万热情好客的北京人。都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大使”。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接触国际社会的一场文化交流盛会。这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成为中国开展文化外交的舞台,中华5000年灿烂文明和新中国60年辉煌成就得以集中展示,同时也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184天的时间里吸引了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参展,7300多万人次参观者前来参观。正如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Stephen Perry)所言,“从某种程度上讲,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比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要重大。奥运会仅持续3到4周,而上海世博会将持续好几个月,展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全世界的人参观访问。他们不但能目睹现在中国的面貌,还能通过世博会。想象到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世博外交受众的大众化、广泛性,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和零距离接触,使得世博外交以其零距离的沟通功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场心灵对话的盛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雅各布·克伦贝格尔(Jakob Kellenberger)指出,上海2010年世博会可能在未来被视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将深化中国和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

(三)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项目

语言是增进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重要渠道。离开了语言,不仅国家间、民族间的沟通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整个人类活动也将无法正常延续。因此,把本国、本民族语言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尤其是在相互依存日益密切的全球化时代,能否使本国、本民族的语言“走向世界”,是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大事。纵观历史,语言传播与国家发展几乎总是如影随形的,从古罗马帝国到波旁王朝,从“日不落帝国”到今天的美利坚,国家的发展与强大为语言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后盾,而语言的传播与推广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语言传播以其基础性和先导性成为国家发展的巨大催化剂和润滑剂,其所产生的效应是巨大而持久的。从英联邦到法语区,语言在连接相关国家、民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以及当今世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汉语的推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外交中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近年来,中国积极借鉴欧洲大国文化外交的经验,在世界各地广建孔子学院(课堂),不断推动汉语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已在世界96个国家建立孔子学院322所,孔子课堂369所,注册学员达36万人,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18000多班次,举办各种文化活动10000多场,参加人数达500多万。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推广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范围“汉语热”的持续升温,170多所孔子学院已经将汉语教学纳入本校的学分课程体系。目前,遍及五大洲的孔子学院(课堂)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孔子学院”项目的启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打造中国“文化大国”的品牌、为中国在21世纪和平崛起创造和谐国际人文环境的重要举措。

三、中国文化外交模式的建构

(一)精英路线与大众路线并行的文化外交战略

文化外交的运行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秉承“文化输出”理念的单向的文化展示和推广甚或“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另一种是秉承“文化国际主义”的文化双向交流。强调文化交流的交互性。在文化外交的实践中,不论是文化年还是孔子学院,中国的文化外交项目仍然以单向的文化展示、文化推介居多,而在人员的往来、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还相对薄弱。前歌德学院中国区总院长阿克曼曾指出,文化交流有三个阶段:接触(因好奇而了解文化)——交流(增进感情)——合作(相互理解)。而我国的文化外交基本还处在接触阶段。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因此,未来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一方面要竭力避免被打上“文化输出”或“文化殖民”的标签。另一方面要增加文化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走一条精英路线与大众路线相结合的文化外交发展道路。

首先,针对西方发达国家民众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在不断加强的现实,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文化外交项目重点应该放在具有全球观念的年轻人身上,通过面对面的活动,或者通过官方网站、博客、社交网络、线上活动、微博等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尽可能的接触到他们,让他们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建立信任,创造机会。其次,对于与中国有着传统友好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国家,中国的文化外交项目更应该注意避免被贴上“文化殖民”的标签,重点应该放在通过奖学金项目、教育合作等方式培育对中国友好的精英。当然,增进他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向往也是文化外交的应有之义,应该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文化资源,施以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段,努力开发更多的文化产品、活动项目,向他国民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使中华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二)组建官方与非官方相结合的文化外交推介机构

西方国家文化外交成功运作的经验表明,要让本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吸引世界、影响世界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建立职责分明的文化外交推广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尽管政府在中国文化外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文化外交推介机构。

目前,中国文化外交的最大优势也是问题之一就是政府在文化外交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不管是中国的文化年项目还是大众文化交流项目大多都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运作的。政府直接从事文化外交活动给中国的文化外交活动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的保障,使得文化外交的规模大,影响面广。例如,在中法最高领导人高度关注下举办的“中法文化年”,历时近两年的时间,范围覆盖了中法大部分主要城市和地区;而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更是几乎所有相关的中国的中央部委都参与其中。中国政府在文化外交中的亲力亲为的确起到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作用,但同时官方色彩的过于浓厚使得我们的文化外交的被接受度

大打折扣,因为西方公众历来就有对政府不信任的传统。

另一方面,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宗教组织等力量都比较薄弱,无力单独承担推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组建官方机构与非官方机构相结合的文化外交推广模式既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政府直接出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够主要借助非政府组织的中立身份进行文化的国际推广,同时又可以通过官方机构对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开展符合国家利益的文化外交活动。“国家汉办”指导下的孔子学院项目的运作是我国在语言的国际推广方面尝试建立官方与非官方相结合的推广模式的开始,成效显著。其中,国家汉办是隶属教育部的官方机构,负责制订汉语国际推广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而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在海外独立开展工作,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我国未来文化外交推介机构建构的借鉴模式。

(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力量——措助中华文化圈推行文化外交

中国拥有一个范围几乎覆盖东亚的中华文化圈,积极开展针对中华文化圈内其他国家的文化外交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睦邻、安邻的作用。而且可以借助中华文化圈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家文化环境。目前,中国针对中华文化圈的文化外交活动主要以语言推广和各种文化交流为主,其中孔子学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共在亚洲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课堂)112所。而通过教育培训和派出志愿者也是增进中华文化圈人民对中国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中国政府奖学金、HSK优胜者奖学金以及“孔子学院”奖学金等各种奖学金项目为中华文化圈内的学生到中国学习提供了机会。此外,通过体育比赛等大众文化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增强中国与中华文化圈内国家的联系。中国在乒乓球、围棋、武术等体育运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优势。近年来随着各项体育赛事的举办,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华文化圈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拉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民众的感情。同时,中国也借“亚运外交”、“奥运外交”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此外,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留学生队伍和数量不断增加的移民、侨民。据统计,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5000万,仅美国华侨华人就超过363人。而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也已经超过百万。这些长期旅居国外的留学生、侨民和移民不仅熟悉中外两国的文化,而且能够直接接触国外公众,对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海外留学生和移民数量多、分布广的优势推进中国的文化外交发展。

责任编辑文嵘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