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北堡寻遗
2012-04-29刘慧敏
刘慧敏
蔚县历史上出过两个姓王的著名人物,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是王朴,另一个是王振。前者是富甲一方的豪绅,电视剧《大境门》中“王瑞昌”的原型就是他;后者则是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宦官之一,与赵高、张让、高力士、鱼朝恩、童贯、郑和、刘瑾、魏忠贤、李莲英齐名,这十个人中,除了郑和,都是些声名不佳甚至是声名狼藉的人物。
王振(?—1449年),蔚县卜北堡人。卜北堡原名薄家村,五百多年前,王振就出生在这个壶流河畔的村子里。他自幼聪颖,也可以说是狡黠,在村里经常招猫逗狗,调皮捣蛋,还颇具组织领导能力,身边聚集了一帮同龄的孩子。这王振虽然生性顽劣,却十分聪明,四书五经过目不忘,还写得一手好字,老实巴交的父母对他又气又爱。
一年冬天,村里来了一位游方道士,本来要去暖泉老君观做住持,走到卜北堡却病倒了。善良的王振父母便将这位道士接到家中悉心照料。年节将近,道士的身体也恢复了健康,千恩万谢辞别了王振父母。走了一段,道士忽然又转回来,对王振父母说:“贫道承蒙二位悉心照料,无以回报,我来时一进你们家就发现令郎非等闲之人,但有些话不便直说,今日辞别,不说出来就有点对不住这些时日你们对我的恩德,现在我就对您二位直说了。”王振父母忙问是什么话,道士说:“贫道来时观令郎的面相就知道这孩子日后必能大富大贵,只是下不得全阳,上不得全颜。”两口子又问道:“下不得全阳,上不得全颜是什么意思?”道士说,“对不住,话只能说到这里了,夜到尽头天知晓,事经过后理自明”,说罢便飘然而去。
王振父母对“下不得全阳,上不得全颜”茫然不解,但对大富大贵的话却十分明白,于是更加精心地养育王振,指望他日后光宗耀祖。
王振照例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苦读圣贤书,盼着有一天能科场折桂,博取功名,可是命运仿佛与他作对,满怀希望的他总是名落孙山。十几年过去了,连个秀才也没捞上,只好做了一个教书先生。但王振可不是个本分人,他不愿终老乡里,一心想出人头地,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这种思想愈加强烈,走科考之路对他来说过于渺茫。正是这时候,永乐年间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成就了功业的事对他起到了很大的触动,有一天,他终于狠下心,净身进宫……从此,一个影响了明朝历史走向的人物从卜北堡走了出来。而卜北堡这个十分平常的村落,也开始变得闻名遐迩。
一个骄阳似火的初秋午后,我们一行人怀着访古寻遗的心思,走进了卜北堡,走进堡内,凭着感觉去寻找堡里最气派的院子,走了一段才发现整个村子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豪宅”,几个像样点的大门也都是紧闭着,有的还落着锁,贸然敲门有些不妥,街上也看不到一个行人。无奈,我们只好又折回了堡门洞,向乘凉的村民打听王振的故居,趁此当头,把堡门仔细看了一番。这是一个通体砖券的堡门,保存完好,门楣上刻着“卜家北堡”五个行楷大字,左边是一个“迎”字,右边是一个“祥”字,中间是“大清道光xx年重修”几个小字,堡门顶上是一间名叫“文昌阁”的房子,彩画的颜色还很新鲜,看来是新修不久。门洞里存有两扇钉满铁钉的大门,看样子还可以照常开闭,堡门背面刻的字是“卜家庄堡”四个字,下边是“大明正德六年立”。噢!两面的年代还不一样,中间隔了三百多年,小小一道堡门的里外就间隔了风雨三百年。
村民们还算热情,与我们攀谈起来,并告诉我们刚才经过的几个大门其中之一就是王振的故居。于是,一行人又顺着刚才的路走了回去。
整个村堡依地形而建,村南是一条深沟,紧挨沟沿筑有堡墙。夯土而成,现在仍有几段残存着,大约有三米多高,五六十公分厚,村里的街巷随地势分布,没有常见的一街六巷中轴线形式的规整,却也显得活泼率意。村西头三座并排而立的门楼坐北朝南,最西边的已经翻盖成了新式样,中间的大门从里边上了栓,这就是王振的故居。我们试探着去敲门,还真不错,不一会儿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满脸笑容的阿姨。我们说明了来意,阿姨热情地把我们让进了院内。这里是一个典型的“九连环”式院落,三个三进院的建筑群形成了一个整体。进了大门迎面是一个影壁,左手又是一个小门,进了小门才是前院,依当地的风俗,宅院的大门叫街门,要开在院子的东南方向,这在八卦中是“巽”字的方位,不知这在风水学中有什么讲究。整个院子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豪华气派,在蔚县的民居中这般档次的宅院几乎村村都有,极为普遍。正房已经东倒西歪不能住人了,只有西下房住着人,房子并不是在当地最高档次的砖瓦到顶,而是“四角硬”的土坯房。按理推论,王振家在发迹前不过是一普通农家,充其量算“小康”之家,不可能拥有太奢华的住宅,如果有,也是王振发达后盖的,这时王振常年在宫中,不会回家居住,说是王振故居,很可能王振根本就没有住过。据村里人说,这是当时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王振而为他修建的,此说有道理。
从王振故居出来,看到靠近堡门口的坡下有一座寺庙,一扇铁门上写着“玉泉寺”三个字,整个寺院建在沟底下,大殿的房顶子正好与沟边的道路齐平,从铁门走进去下了几级台阶,一座寺院赫然出现,大殿虽然破败但框架还在,看来已经修缮过了。寺边有一口井,上面安着铁辘轳,没有井绳,看来早已废弃多年。或许玉泉寺的名字与此有关联?最引人注意的是大殿的顶子,竟然是单檐庑殿式,俗称“四出水”,稍懂一点古建筑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形式的等级是很高的。古代最高等级的房顶是重檐庑殿式,次一等的就是这单檐庑殿式,在一个极其平常的村堡里出现了这么高等级的建筑,确实特别。要知道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皇权社会中,如果不经特许,这样做是犯了“僭越”之罪,这样的房顶蔚县城内还有一处,就是城内的“灵岩寺”大殿,现在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据专家考证,灵岩寺是当年王振奏请明英宗恩准修建的,证明之一就是它与北京的王振家庙“智化寺”形制如一,玉泉寺无疑也是如此,这是当年王振曾经权倾朝野,如日中天的确凿见证。
王振初入宫时,做事谨慎,为人谦恭,再加上曾当过教书先生,文化素质高,又能写一手漂亮字,在宫里众太监中脱颖而出,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让他陪小太子读书。这期间,王振与太子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明王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宦官乱政的教训,在朝堂建立了一块三尺铁牌,刻下了“内臣不得干预朝政事,犯者斩”11个字,所以在王振之前,几朝皇帝和太监谨守太祖的遗训,没有出现敢干政弄权的宦官。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突然染病,十几天后便一命归天,宣宗死后,英宗继位,从此拉开了王振登上历史舞台的幕布。由于英宗朱祁镇在当太子时对王振十分倚重,很快就提拔王振作了司礼监总管太监。这时候,英宗才八九岁,不能主持政务,由三朝老臣杨士奇、杨荣、杨薄主持外事。张太后主持内廷,此时的王振虽然权力很大,但惮于“三杨”和张太后之威,还不敢肆意妄为,对“三杨”和张太后表现得很是恭敬。
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这时“三杨”也死的死,老的老,制约的力量没有了,王振便开始大权独揽,他广植私党,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将英宗玩弄于股掌之上,终于摘下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部兵犯大同,京师为之震动,在宫里憋了多年的王振坐不住了,他萌发了领兵打仗,建立军功的念头,希望以此进一步在朝野中提高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权力,所以他极力怂勇英宗御驾亲征。对王振言听计从的英宗不听百官的劝阻,亲率50万大军直奔大同而去,还没到达大同,便传来了前锋3万兵马全军覆没的战报,王振忽然又胆怯了,仓皇回师。按常理行军应首选最短的路线,王振却下令绕道蔚县,想让英宗驾临他的家乡,在家乡人面前显示一下威风。走到蔚县边境,他又怕兵马踩坏了蔚县的庄稼,遭到家乡百姓的怨恨,又下令绕到宣化,贻误了时日。当大军行到了怀来土木堡时,王振见千辆辎重车还没到,不顾将领们继续行军驻兵怀来城的要求,令全军住宿土木堡,第二天,瓦剌骑兵赶到,土木堡无险可守,又缺乏水源,50万大军兵败如山倒,英宗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至此,王振结束了他的历史,应验了当年道士的话。
听村里人说,卜北堡除了王振,历史上还出过一位“薄娘娘”。听到此首先想到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嫔妃,后来的薄太后据考证是苏州人,与蔚县没有瓜葛。《北奇书·张保洛传》记载:“保洛传人,高祖启减国邑,分授将士,保洛随到封昌平县薄家城乡男一百户,当是一地,盖村名之最古者。”若附会薄太后失之远矣。看来争夺炒作名人故里之风,“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矣。
卜北堡还有一奇事,就是村子周围没有“叫马儿”(蝈蝈),按科学讲这可能是因为地理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卜北堡人却把它归到了薄娘娘身上,传说当年薄娘娘待字闺中时,一年夏季的中午,薄娘娘午睡嫌这“叫马儿”吵得心烦,睡不着,一怒之下对“叫马儿”说:“别再这儿叫了,太烦了,从今天起,这条清爽的沟里不准你们再叫了,去别的地方吧!”这薄娘娘玉言出口,就将“叫马儿”发配了,从此卜北堡村前的沟里便没有了“叫马儿”。
堡门对面的一座戏台,当地称作“乐楼”,台口用砖石封住了,房顶上长满了草,看来也已废弃多年……正想过去看看,猛地一声:“你们是干嘛的?”南腔北调,吓了人一跳。随着声音走过来一个40岁上下的男子。我们赶忙说明来意,他听后很是热情,将我们邀上乐楼,我们跟随着他从倒塌的后墙豁口进了乐楼,一地的碎砖乱瓦没有下脚处,墙上的壁画还不错,画的是《封神榜》的内容,画工虽不太细致,保存基本完好,我们选了几处拍了下来。看到我们拍照,他就又热情地给我们讲述卜北堡的各种值得观看的地方,给我们讲村子的历史……
天近傍晚,落日的余晖普照着这个神秘的村庄,站在堡门口放眼望去,那轮即将落山的太阳,正笑眯眯地挂在天边,用温暖抚摸着大地,抚摸着万物,那金灿灿的彩霞让这座古老的村庄,增添了几分妩媚和美好。霞光穿过堡门,洒落在堡门口那几个村民的身上,那古老的堡门,纯朴的村民,堡门里富有神秘色彩的村庄,形成了一幅难以用画笔画的美丽图画。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