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红伶王熙春
2012-04-29顾炳兴
顾炳兴
王熙春生于1919年,祖籍山西太原。她从小跟着母亲学唱,嗓子甜润清脆,歌喉婉转优美。天赋条件极佳,很早就献艺于秦淮歌坛,是众多歌女中一枝独秀的新苗,在南京夫子庙一带名声远扬,当地的人们还送了她个“九姑娘”的雅号。
1936年春,黄桂秋先生应邀南京演出,说也凑巧,王熙春那时已在宁挂牌公演。一天,王熙春上演《霸王别姬》,但缺少一件虞姬穿的“黄帔”,于是请求戏院老板向黄先生商借,以解燃眉之急。黄先生慷慨允诺,还说要来看演出。王熙春听了既高兴,又忐忑不安,高兴的是大名鼎鼎的首席青衣肯赏光看演出真是不胜幸运,可又担心自己演砸了没面子。幸好,那天演出比较顺利,没发生什么差池。演毕,戏院老板特意宴谢黄桂秋,酒席上王熙春坐在黄桂秋旁边,诚恳地说:“老师,请你给我指点指点。”黄先生道:“挺好,能掌握剧中人当时的心情。”这时坐在一旁的老板插话说:“黄老板,姑娘佩服得你五体投地,你就收她做个徒弟吧!”黄先生爽快地欣然允诺。大家都异常高兴,于是积极筹备择日拜师。
1936年仲夏,隆重的拜师庆贺仪式在夫子庙有名的“都一处”川菜馆举行,摆了四桌酒席,由戏院老板主持拜师礼仪,出席的嘉宾有田汉、阳翰笙、马彦祥、高百岁、李亦青、赵韵声等。王熙春在香烛前,面对老师跪下虔诚恭敬地磕了三个头。黄桂秋笑容满面地赠给徒弟三件纪念品,一件黄帔、一面镜子、一幅国画。自此,17岁的王熙春便成为黄门中的第一位弟子。
拜师后,黄桂秋教的第一出戏就是《春秋配》。黄先生教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并谆谆告诫王熙春说:“要唱好戏,必须学会拼音,明四声、辨尖团、懂辙口。”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演艺进步的方向。围绕这出《春秋配》,1947年百代唱片公司特邀王熙春主讲“黄派”唱腔经典的艺术特色。
由于黄帔的缘故,黄桂秋又陆续地教了王熙春三出穿黄帔的传统折子戏,即《二进宫》、《武昭关》、《贺后骂殿》。那时,王熙春在南京给高百岁挂二牌,高百岁在《二进宫》里,还陪王熙春唱徐延昭。为了票房,戏院老板又要求王熙春排演《弓砚缘》。但王熙春不会这出戏,黄老师得知后随即很耐心地一个一个动作指导传授给她。其中有个“举砚伸指”的动作,真是纤巧妩媚,优美极了,在演出时非常讨巧,观众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年底,王熙春在南京大戏院和名老生赵韵声合作演出,挂双头牌,上演新编连台本戏《天雨花》。
抗日战争爆发,王熙春举家避难拟赴重庆。途经汉口时,当地天声舞台的老板诚恳邀请她与赵如泉、安叔元、赵君玉等海上名家合作。她便耽搁留在汉口演出。不料黄师也到汉口,并在大舞台献演。王熙春又抓紧机会向老师学习请教。
在武汉的演出,转眼已逾半年。票房火红,戏院老板又与王熙春续簦了协议,还预付了包银,王熙春一家都很欣慰。就在此时,她接到高百岁的来信,称上海周信芳所领导的移风社准备排演新戏《香妃恨》,在卡尔登戏院演出,想邀王熙春担任女主角。王熙春左右为难,一时拿不定主意,没能及时回复。
此时上海已为“孤岛”时期,一批爱国艺术家如田汉、欧阳予倩、周信芳等,均以各种不同形式,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周信芳排演了《文天祥》、《史可法》、《徽钦二帝》、《明末遗恨》等爱国主义题材的新戏,以此激励国民团结一致,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新编历史京剧《香妃恨》,通过描写乾隆征伐回疆部落,掠夺香妃的故事,旨在宣传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强盗行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由于杳无音讯,田汉与高百岁便专程赴武汉探访。王熙春对两位长者十分尊敬,称田汉为田伯伯,每遇重要之事都请益田伯伯的意见。田汉以前在南京时常看王熙春的演出,很喜欢这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还特给她取了个外号——“美丽的小鸟”。后来媒体常以“小鸟”作为王熙春的昵称。田汉说:“高叔叔把你推荐给‘麒老牌,是给你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错过了,会后悔的。信芳能邀请你,不易啊!这对你艺术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王熙春听了田汉一席话,茅塞顿开,毅然决定向戏院老板解约辞行,退还包银,一家随高百岁取道直奔上海。
移风社的阵容很大,将近200人,周信芳是社长兼主演,金庆奎为总管事。老生有高百岁、刘文魁、刘韵芳、王仲平、姚渔村,旦角有王兰芳、于素莲、金素雯、马金凤,小生有葛次江、张津民、刘国学,花脸有路凌云、吕春甫、贾春虎,武生有于宗瑛、李文浚,丑角有梁次珊、李翰三,老旦有刘韵芳与姚渔村兼任,武二花有许幼田等,可谓四梁四柱,行当齐全,众星拱月,精英荟萃。
这边王熙春还未演出,那边上海报纸已刊登巨幅广告,王熙春的名字前还冠以美衔,周信芳以提携后辈的实际行动扶持王熙春。三天的打炮戏为全部《玉堂春》、全本《金玉奴》以及《春秋配》、《追韩信》。其中,周信芳与高百岁陪王熙春唱了二天。在《三堂会审》中,周、高分别扮演蓝袍与红袍;在《金玉奴》里,周、高又分饰莫嵇和金松。师徒两位艺术家,均有精彩卓越的舞台表演。第三天是王熙春的压轴戏《春秋配》,大轴是麒老牌拿手戏《追韩信》,精彩纷呈,掌声雷动,剧场爆满,红灯闪亮。王熙春内心感激不已,颇感命运之神在护佑着自己,真是“三生有幸”矣!
从1939年起,王熙春进移风社后在卡尔登、黄金等戏院,和周信芳同台演出过三年多戏。王熙春在移风社这段时期,可说是舞台表演的黄金时期。她从稚嫩到成熟,再升华到大红大紫,登上了艺术人生道路的辉煌阶段。每当她回忆这段往事时,总是感慨良多,沉思萦怀。
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香妃恨》时,王熙春才20岁,对于人物的理解与分析,概念是模糊的。周信芳帮助她分析香妃的性格,掌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该剧的表演超越了青衣行当的程式化,然则又归属于青衣行当的应工范畴。王熙春很有悟性,对香妃这个人物外表秀媚,内心刚直的表演特征,处理得恰到好处。舞台表演效果极佳,取得了预期的成功。票房日旺,满演三月,受到广大戏迷观众的热捧。那时沪剧、越剧等兄弟剧种,都纷纷移植改编演出《香妃恨》。电影公司老板也抓住商机,邀请王熙春参加《香妃》电影故事片的拍摄工作,并担任主角香妃。著名电影演员张翼、李英等一起合作参加拍摄。影片公映后,广受观众好评。
京剧《香妃恨》与电影《香妃》的演出,是王熙春在两个不同艺术领域的起点,初涉电影摄影艺术领域,舞台与摄影棚的艺术形式转换,使王熙春颇感新鲜好奇。
接着,著名电影导演朱石麟根据清代夏敬渠名著《野叟曝言》改编了京剧连台本戏《文素臣》,由周信芳自导自演,主演文素臣,王熙春饰演未鸾欢。从1938年底到1941年3月上旬,共演出六本,盛况空前,欲罢不能。当时,有位热爱京剧的企业家,愿意出资将该剧改编成电影,由上海合众影片公司制作拍摄,邀请刘琼、屠光启等名演员合作参加,仍请朱石麟任编导。电影《文素臣》共有四集,影片放映后,轰动海上剧坛艺界。《文素臣》红极一时,王熙春也从此成为影剧两栖明星。那年,京剧与电影都在演出《文素臣》,以至于人们称那年为“文素臣年”以示纪念。王熙春的片约随之接踵而来,霎时间俨然是一位海上电影大明星。
王熙春一生历经过沧桑的时代变迁。在当时旧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一名唱戏的“戏子”,社会地位是低下的,受到许多冷眼的歧视。要想把握好自己的命运,谈何容易。俗话说:“人在屋檐下,焉能不低头。”上海沦为“孤岛”时,王熙春也拍过一些格调不高的影片,留下微词,这也是客观的事实。
笔者在撰此文时欲翻阅王熙春的相关参考资料。然而,非常遗憾,这位当年海上闻名的红伶影星,竟在上海编纂的《上海京剧志》与《京剧文化词典》中,找不到半点介绍。王熙春在上海大紫大红十数年,对海派京剧的历史发展有着不可抹去的重要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