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学生间有效沟通之我见
2012-04-29傅香妹
傅香妹
摘 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模式,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用感受代替评判,用请求代替命令,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架起爱与尊重的桥梁。
关键词 语言“暴力” 非暴力沟通 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661(2012)04-0009-02
一、语言“暴力”——无效的沟通
如今的学生们,拒绝跟班主任对话,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一个学生在丢了一百元钱后,跟他的朋友说:“我真不愿跟老师去讲我今天丢东西的情况,跟他讲,只会自讨骂声。”而班主任们则说:“我一直在努力地跟学生讲道理,讲得我喉咙都快哑了,但他就是死不悔改,只有当我骂他时,他才会稍微改一下。”
或许,对于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上面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这种谈话方式带给我们的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班主任们已经习惯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暴力”,包括那些对学生的评价、所谓的意见、惩罚、强加学生头上的标准、要求或是以帮助为名的视学生为弱者……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等。它们给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而我认为:学生与班主任相处好坏,得依靠双方的沟通能力,其中班主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一位著名的教师——海姆•吉诺特博士写的《教师怎样跟学生说话》一书中所说:“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或失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生学习气氛的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也能够伤人,也能够救人。无论任何情况之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能够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靠沟通来建立和维持。
二、非暴力沟通——有效的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一般先从外界切入,表达内界感受;在中界提出自己的需求(或协商),最后落脚在彼此都乐意接受的具体行动上,让沟通的成果在行动中体现出效果。这个模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
卢森堡博士说:“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它可以分以下两个步骤进行:
(一)说出感受而非评判
有人曾感慨地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离你如此之近,你却不知道我的感受。”为什么感受如此难把握,是因为它是隐藏在内界的,只有自己感觉到,不借助语言沟通,旁人是无法知晓的。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可以用三界——外界、中界、内界来概括。我们长期生活在中界里,生活在不经意的、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臆想和判断中。所以中界极其发达,但对内界的感知和觉察却日益褪化,以致于常常混淆感觉和评判。我们习惯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
因而,对于我们来说,观察学生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有时确实是很难做到的。
比如一个学生说:“我们为什么必须记住这些压根没用的东西?”他实际可能要表达的感受是——我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很焦虑,我怎么也记不住一些知识点。但班主任可能会直接评判为这个学生不想读书,觉得他不求上进,以致对该学生大发雷霆。
无效沟通,往往教师和学生几乎不听对方在说什么,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整个过程全是否认和争辩。教师很难理解学生的言外之意,而误解了学生的真正意图,以致师生间关系逐步恶化。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斯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而这真的具有很大的难度。
请看发生在谈话课上的事情:
A、“哎哟,真吓我一跳——我不喜欢上课被打断。”
B、“你这样做真不像话,在课堂上玩手机了,还让手机发出声音,把手机给我。”
第一条信息仅仅告诉学生打断你上课让你感受如何,这是一个她无法争辩的事实。第二条信息评判学生很不像话,并且要没收手机,这些都会引起她的不停争辩,并甚至可能产生强烈反抗——拒交手机。
如果你是那位学生,当班主任用感受而不是评判的语言表达你的错误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愿意和班主任继续沟通解决问题吗?事件完成后,跟老师之间的关系是更密切,还是疏远?相信大家都有判断。
(二)提出请求而非命令
世界著名心理导师——克里希那穆斯曾说:“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它不会在‘说服的土壤中生长,也无法被强迫,也不是追求回报的结果。”
班主任有时会说教、哄骗、威胁、警告、说服、恳求、鼓吹、教化、和羞辱自己的学生,为了强迫他们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班主任日复一日地向学生灌输他们带有说教和道德意味的信息。他们不允许学生自己决定是否接受这些信息,无怪乎有些学生会绝望地对班主任老师说:“别管我”“别烦我”“我知道你怎么想的,你没必要每天向我唠叨”“够了,别再对我说教了”。
班主任想要对一个学生施加影响,让他改变对于班主任来说不可接受的行为,使用请求性的“我-语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理由如下:
第一:“我-语言”不太容易激起抵抗和叛逆。坦诚地对一个学生说出她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这样比告诉学生“因为她采取了某种行为,所以她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坏学生”的威胁性要小得多。
第二:请求性的“我-语言”还能够帮助学生成长,帮助她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一条“我-语言”能够告诉学生,你把责任留给了她,相信她能够用建设性的方法处理当前的情况,相信她会尊重你的需求,给她一个机会做出具有建设性的行为。
第三:请求性的“我-语言”是坦诚的,它们会促使学生在产生某种感受时也是发出同样坦诚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发出的“我-语言”会促使另一个人也发出“我-语言”。与之相反,在逐渐恶化的关系中,冲突常常演变成互相谩骂和相互指责。任何形式的冲突都是抵抗的标志。
学生需要能够传达感情的言语,需要美好的融洽,但是它的产生是双方沟通的结果。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
非暴力沟通,让你用温和而有效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有效化解班主任与学生间的冲突;帮你正确理解学生的语言,而不是导致误会和猜疑;为你准确传递内心的想法,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赞赏,在师生沟通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责任编辑 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