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阅读与近距沟通:完善教师人格的有效途径

2012-04-29朱同瑞

考试周刊 2012年44期
关键词:人格分数老师

朱同瑞

摘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高度重视的,或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或设计各类校本评价来帮促教师专业发展。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因素——教师人格的完善。很多教育者的成功启示我们:专业阅读与近距沟通,是完善教师人格、推进优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教师人格专业阅读近距沟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然而在教育现实中,教师的人格建设明显滞后,而且这种问题往往容易被光鲜的分数掩盖。而对身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来讲,他们所取得的分数增长背后往往伴随着心灵的暗伤。如果这种情形不及时调整,素质教育将无法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内涵的泥沼。

一、当代教育名家的人格特质和诸多一线教师的人格表现的比较

魏书生,他没有高校学习经历,但一路从优秀老师成长为优秀班主任,从优秀校长成长为优秀局长,最后成为享誉全国的教育名家。魏老师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优秀人格,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善于学习、思考、悟道。长期的学习思考实践,使他坚信“民主治教,科学发展”是搞好教育的关键,最重要的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正是由于他的勤学善思和几十年的淡泊名利及对自己观点的坚守,才成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魏书生。反观现实中很多老师,他们习惯于跟随时尚观念和经验,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而浑然不知,为了分数和所谓尊严,违背教育规律原则,不顾孩子的身心感受,信奉刚性压迫式的管理方式,大搞疲劳战术、题海战术,结果是分数出来了,师生矛盾加剧了,孩子求知欲减退了。近年来的校园悲剧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进取心不强就是证明。

李镇西,从一名普通的知青到苏霍姆林斯基式老师,从教育博士到全国知名校长,其成长的里程碑上刻着“爱心”和“民主”几个大字。他曾说:“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完整的。专制的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爱。”可以说爱与民主是李老师的一张亮丽的人格名片。反观当下,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格局下,在分数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的背景下,一线老师要做到淡定从容绝非易事。因此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老师以爱的名义伤害学生,这些学生在获得分数的同时,内心压抑,创造力受到压制,学习热情消退。这种负面影响将延续很久乃至孩子的终身。

杨瑞清,23年来扎根南京郊区的乡村中学,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艰苦的条件下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和赏识教育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一个弃城回乡逆时代“潮流”的“傻校长”最终获得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诸称号。正是他的草根精神成就了他的远大理想和大爱情怀,铸就了他教育生命的丰碑。他曾说:“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道德教育的问题,关键是教育者的心态问题。”正是由于杨老师有着雪亮而锐利的人格犁头,才硬生生在一块块贫瘠的土地上犁出一片片充满生机的教育原野。但令人忧虑的是,现实中很多老师都把听话的孩子当做好孩子,把分数和升学率当做职业成就的唯一标杆,把收入的多少作为职业幸福感的衡量标准。教育这一神圣职业的内涵被不断抽取,甚至要面临价值崩盘的危机。

所以,我们有建国六十多年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的尴尬,有钱学森老先生的六次质问,有无法计算的迫于应试压力的家庭悲剧和校园悲剧的发生。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有扩散和深化的趋势,值得每一个国人警醒。而教师在高考指挥棒还没有被扔到历史的垃圾桶之前,在行政层面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没有到来之前,我们是不是只能选择妥协和顺从,只能把教书当做谋生的工具而无视那些滴血的伤口和无声的哭泣呢?不。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应该选择灵魂的自我救赎,出路在哪?我以为最要紧的有两条:一是专业阅读,二是近距沟通。

二、“专业阅读”为教师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

不难发现任何一位能称得上教育家的人,都有教育信仰和核心价值观,这种信仰和价值追求不仅超越了一般世俗功利,甚至超越了生命。于是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执著而从容地赴死,他不能接受自己的思想被践踏侮辱。我们看到了孔子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和方法,他深谙教育的大道。而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一刀切的管理体制、刚性的量化考核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压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听到陶行知老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所有这些先贤看重的都是自己的教育思想,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功名利禄在他的心里真是渺小至极。相反正是由于他们摒弃名利才完成了百世功,成就了千秋业,赢得了万代名。

魏书生老师刚走上三尺讲台,就如饥似渴地读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到现代的凯洛夫、赞可夫、马卡连柯、巴班斯基、布鲁纳,从中国古代的孔夫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等教育理论,他都读过。他认为名家思想都有他存在的价值,都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他既不轻易肯定,更不轻易否定,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教学实际出发,博采众家之长,好的拿来用用,不好的就变一变。正因如此,他才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面对理论、面对学生、面对一切教育活动,最终成就了他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教育人格智慧人格。

老师要主动亲近教育经典,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在对话中摒弃狭隘与庸俗,不断拓宽教育视野,促进精神发育,提升教育人格。《欧洲哲学史》、《西方教育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世界通史》、《理想国》、《爱的教育》、《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静悄悄的革命》、《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等教育历史哲学专著不仅能给我们宝贵的思想启蒙和积淀,而且能让我们有底气在世俗压力面前说“不”,使我们在面对孩子的违纪行为时保持淡定,甚至在面对孩子的无礼冒犯时保持克制。因为此时的我们内心装着的不仅仅是眼下的分数,更多的是孩子的人格尊严和美好未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信任。如果孩子真能亲其师信其道,分数又何愁不高?

三、“近距沟通”可以把教师人格打磨得更趋完善。

从物理层面上看,任何人都无法看到自己的背影;从心理层面来看,任何人都难以看到自身的问题。生活中老师常常会带着固有的观念或成见去看学生家长及同行,以致在评价管理上做出片面乃至错误的判断。因此老师要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家长同行沟通,借他们的眼睛来发现问题,从而及时反思改正,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李镇西老师曾在题为《走进心灵的德育》的讲座中说:“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之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邦邦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做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长期以来,以书信为桥梁的与学生近距沟通,促进了李老师平等尊重宽容大爱的德育人格的形成,使他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孩子们发自肺腑的信任和爱戴。因此,老师一定要懂得和学生近距离沟通。

2012年上半年,笔者所在的县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万名教师家访活动,通过家访,很多老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质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当他们走进了一些后进生的家庭后,才真实地体会到这些孩子所处的困境,才惊讶地发现这些孩子有着许多以往从没被发现的优秀品质。不少老师的内心受到有力触动,发现以往以行为习惯和成绩来评价孩子的标准的狭隘片面,认识到以往面对孩子不良表现的简单批评的轻率浅薄。通过家访老师多元评价观念得到程度强化,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品格比成绩更能决定一个人的优秀程度。而且当老师再次面对孩子的违纪行为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宣泄情绪,而是理性思考孩子违纪的原因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这样,碰撞、伤害得到了避免,问题往往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由此可见,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理论的引领,更需要实践的积累。

2003年,笔者调到市区一所名校教书,九年来,带了三届毕业生,其中的酸甜苦辣体会颇多。刚开始,为了站稳脚跟,做出成绩,以严治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2006年中考,成绩出来了,学生却远离了我。2006接手第二届,痛定思痛,笔者尝试着通过写周记随笔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果然有一些孩子说了心里话,认为我有时平易近人,有时却情绪激动,让人敬而远之。因此笔者买了曾仕强的《情绪管理》认真学习,重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从而慢慢弥补自身的人格缺陷。此后遇到孩子的违纪等不良行为后,基本上能保持克制,谨慎处理,即使出现不当管理情况,也会事后及时找相关同学道歉沟通,或在全班自我检讨,使矛盾得到及时化解。2009年中考,我们班成绩不如第一届,但孩子却和笔者亲近许多。到了2009届,笔者在班级管理上进一步注重严与爱的结合,科学与民主的渗透。为了进一步完善自身人格提高师德修养,笔者一方面系统阅读了学校教科室推荐的各类教育专著,同时在文体活动中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想法,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建议,三年下来师生关系越来越密切,所带班级一直被评为校优良班集体。2011年笔者有幸被评为张家港市优秀班主任。在人格修养不断完善的同时,笔者的学科能力也得到较快进步,学科管理方面也轻松了许多,2011年笔者还荣获了市“教学能手”称号。

十几年来专业成长的切身体验告诉笔者,加强专业阅读和近距沟通是完善教师人格的好路子,而人格修养一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走上一条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著.心灵写诗[M].科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

[2]张彦春,朱寅年主编.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3]赵雨林著.学会跟孩子说话[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

[4]周国平著.周国平论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一版).

[5]魏书生,陶继新著.种好心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第一版).

猜你喜欢

人格分数老师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