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012-04-29张世烜
张世烜
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创新教育。而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多个渠道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类比同化概念,实现高层理解
把新概念与原知识结构中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类比,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等。比如在学习较难理解的“电容”概念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盛水的容器和底面积”的关系进行比较,通过“水量和电量”、“水的高度和两极板间的电势差”,“盛水本领与容纳电荷本领”的类比;又如把“电势能”类比为“重力势能”,这样可以降低理解难度,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化。
根据概念的相似特征,利用学过的知识同化新概念,不断积累,可收到良好的巩固效果。例如把“电流强度、电阻、加速度、电势差、电容、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感应电动势”等物理量的定义式与决定式进行纵横比较;把型与型的比值定义进行归类比较,都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高层次理解和知识的有效存贮。
二、利用一解多题,强化思维训练
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固然能激活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探索同源题的“一解多题”亦不失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对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模型作出多种命题方式。因而在浩如烟海的物理问题中,有很多题目存在着共同的解题规律和思维方式,如能找出它们的本质特征,面对各种“变幻莫测”的问题,则可应付自如。例如:
一质量为m并以速度v运动的小球与静止的质量为m的小球发生正碰,我们根据碰撞前后动量和动能守恒,可以得出碰撞后二者的速度分别为:
v′=v,v′=v
此结果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停放着质量为m装有弧形槽的小车,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以v水平初速沿槽口向小车滑去,到达某一高度后,小球又返回小车右端,则()
A.球以后将做平抛运动
B.小球将做自由落体运动
C.此过程小球对小车做的功为
D.小球在弧形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从整个过程看小球势能未变,即系统初、末动能是守恒的,由此可知它与完全弹性碰撞是完全相同的,即会交换速度,可以肯定B、C的正确性。至于D选项,可以用系统水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来否定。因此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瞄准题眼析题,实现等效迁移
在复习教学中,关注各个知识板块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紧扣关键词,寻找解题的不同方法,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实现迁移与突破,获得最佳思路,产生创新。请看下面一例:
一辆小车在轨道MN上行驶速度为v=50km/h,在轨道以外的平地行驶速度为v=40km/h,在距轨道垂直距离CB=30km处有一基地B,如下图所示,问小车从基地B开出到离C点100km的A处最短时间是多少(设启动加速时间忽略不计)。
本题的题眼是“最短时间”。若用规范解法十分繁琐,我们可以采取另一模型来等效此过程。我们知道光的运动途径是光“走”的时间最短的路径。这样我们把MN当做介面,视其上部为速度v=50km/h的光疏介质,下部为速度v=40km/h的光密介质。这样光从B点出发通过全反射才能传到A点(直接到A点的时间不是最短时间),视α为临界角。这样此题很容易解决。
四、紧扣纵横联系,启迪拓展知识
在实验教学中,适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认识问题,如在学习“单摆”后,让学生议一议漏砂的砂摆在摆动过程中周期如何变化?对深刻理解单摆的周期公式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选择一些不确定答案的开放性题给学生,可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学习“物体内能的变化热和功”之后提出:一壶12℃的冷水,你最多能用几种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由于这个问题涉及较多的内容,能针对思维的发散性、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随机应变,跳跃设想,提高学生作出不同寻常的质疑设想的能力。
这样,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通过多角度,多形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