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探析
2012-04-29赵忠芹,陈磊,王余丁
赵忠芹,陈磊,王余丁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770个农户的调查,实证分析了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重点对农村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层面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G249.27;F32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57-04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770 Farmers in Hebei Province
ZHAO Zhong-qin,CHEN Lei,WANG Yu-ding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Trad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1,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survey of 770 rural households in Hebei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of rural regions was empirical analyzed. The general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culture, acting culture, system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culture were analyzed. And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material culture;spiritual culture;environmental culture;Hebei province
当下所研究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侧重于狭义上的农村文化方面的内容。农村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在物质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农村文化建设亟待加强,急需因势利导,强化政策引导,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加快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2010年7月笔者组织对河北省农村文化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0份。结合调查结果和河北实际,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初探分析。
1样本与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选取河北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以及区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的地区作为分析样本,主要涉及河北省的邯郸、保定、石家庄3个地市,并根据个别需要,少量问卷发放到了衡水、沧州、张家口等地,代表了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中高等水平,且调查地点的选择包括平原、山区、郊区3种类型的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20~30岁,所占比例达49.93%,20岁以下的和60岁以上的较少,分别是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代表,调查范围较广。从被调查者的政治面貌来看,党员占7.07%,共青团员占44.27%,民主党派占2.00%,群众比例为46.66%,代表了不同政治素养的人,也体现了不同政治层次的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看法及观点。
2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物质文化层面
2.1.1村民获取信息的媒介和工具不断增多,但仍然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获取各种信息的工具也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开展,电脑在农村的入户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网民也越来越多。通过把2009年的调查结果与2010年进行对比发现,相对于2009年而言,被调查者中拥有电视机、手机、数码相机和电脑的农民所占比例都有所提高,特别是拥有数码相机的农民大大增加,而且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被调查者中拥有数码相机的占到了13.38%(表1)。这都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集中体现。但是,从总体来看,拥有数码相机、电脑和生活用车的村民还是较少,大部分村民都没有这些文化设施。村民获取信息的媒介和工具仍然有限[1]。
2.1.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资源匮乏调查结果显示,拥有自己的广播站的村庄仅占调查总数的39.61%,拥有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村庄占26.49%,有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的占18.31%,在被调查的村庄中,有15.97%的村庄任何典型的文化设施都没有。当被问及“如果有文化活动室的话,利用状况如何”时,有5.75%的村民认为文化活动室利用得很好,经常在那儿开展文化活动;另外,有59.29%的村民认为文化活动室利用状况一般;还有34.96%的村民认为本村文化活动室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成了村委会的内部活动室。总的来说,相对城市地区而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少而且比较简陋,有待进一步完善。
2.2行为文化层面
2.2.1村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调查发现,只有24.02%的村庄在养殖业、种植业等方面有专门的技术员指导,也就是说,75.98%的村庄缺乏相应的农业技术指导。经过专业技术教育的农民非常少,经营土地的农民基本情况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妇女多,男劳力少。另外,大部分考出去的大学生不会回村就业。科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尽管在农村中走出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生,但大部分毕业之后都选择了留在城市,而不是回村就业。这种人才流失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文化的发展。
2.2.2村民的邻里观念逐渐淡化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村民表示在邻居遇事、需要帮忙时会主动去帮忙,但是当问及“如果您家里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您一般会考虑找谁帮忙”时,被调查的村民中65.00%的选择了“亲戚”,只有22.00%的村民选择“邻居”(图1)。大部分村民宁愿舍近求远,表明邻里观念有些淡化,邻里之间交流较少,还没有搭建起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
2.3制度文化层面
2.3.1文化组织涣散甚至瘫痪当被问及“您村是否有专职的文化干部”时,仅有20%的村民选择“有”选项,55%的村民选择“没有”选项,还有25%的村民表示“不清楚”。文化干部是文化组织的骨干,是文化组织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大部分被调查农村中根本没有专职的文化干部,抑或是已聘用的文化干部,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以至于大部分村民对此表示“不清楚”,整个农村文化组织十分涣散,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文化组织系统。
2.3.2对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同时也深深地震撼了我国文化领域,催化了文化领域的市场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整合资源,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开发文化市场、兴办文化产业。调查显示,被调查农户所在村组中,拥有农村文化旅游业的村子占21.01%,拥有音像、影像制品业的村子占5.80%,拥有文化工艺品、饰品制造业的村子占10.72%,拥有观光农业产业的村子占13.89%,以上文化产业都没有的村子占到了48.58%。可见河北省部分乡镇、农村地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关注较少,重视不够,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也较为落后[2]。
2.4精神文化层面
2.4.1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萎缩在大多数村民心目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至于那些为城市居民所推崇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国家的节日,很多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过节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85.00%的村民反映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庙会也比较少了,并逐渐被集市所取代。
2.4.2封建迷信仍有残余,赌博活动盛行调查显示,有约39.00%的村民都算过命,而且主要为中老年人,算命多为子女或配偶,内容集中在未来的旦夕祸福、身体健康、婚配状况等。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很多人把期望转移到了封建迷信上,借以达到一时的心灵慰藉[3]。当今的农民已不再满足于以前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是渴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在河北省部分农村地区,村民把玩牌、打麻将等作为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方式,有个别村民不务正业,嗜赌如命,从而使赌博活动盛行。
2.5环境文化层面
2.5.1农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往日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乡村生活的自然环境开始受到冲击。周围的花草树木越来越少,河水没有以前清澈,土壤中的有害物超标,村里生病的人增多,就连村庄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整洁、干净。在很多乡村里,池塘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经常出现整个池塘用来养鸭、在池塘中倒入大量的垃圾或者牲畜的粪便的情况,使得水质变坏。调查显示,高达50.65%的村民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的树木却越来越少(表2)。
2.5.2农村人文环境遭到破坏在人文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建房缺乏规划,分布无序,杂乱无章,村道狭窄,房檐连屋角,采光不足,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便堆放,居住环境虽较以前有很大改善但仍不尽如人意。另外,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旧宅院、古树、池塘、石桥、石碑、寺庙等乡村景观被破坏或遗弃。乡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文化匮乏。
3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制约因素
3.1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
3.1.1农民文化消费观念陈旧劳动人民一向以勤俭节约著称,这种传统美德反映在文化消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目前您家庭消费支出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多选)”的调查中,“文体娱乐”消费仅占3.70%,而“吃穿基本生活保障”占到了77.29%,且在文化消费的投入上,除了舍得花钱购置电视机等基本文化资源外,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报刊物、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很少。这种落后的文化消费观的蔓延,将严重制约农村文化特别是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
3.1.2农民文化水平偏低虽然农村的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偏低,在被调查的农民中,1.96%没上过学,14.50%是小学文化程度,35.65%是初中文化程度,24.32%上过高中或中专,23.57%属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图2)。
这导致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不高,如52.96%的农民没有听说过乡村旅游,67.32%的农民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多数年轻人不愿继承文化遗产,甚至一些农民没有文化的概念,认为没有必要搞文化建设。这进一步导致农民的求知欲不强,对现代文化生活的接受能力较差,极大地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3.2政府方面的局限性
3.2.1领导干部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文化建设观念淡薄。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搞农村文化建设是“软指标”,要“先富口袋,再富脑袋”,这种轻文化的观念使得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往往满足于一般的号召。这与上级在考核政绩时对文化事业建设关注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与农村文化建设状况很难量化,开展工作比较困难有关。
3.2.2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要靠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设施是保障,设施的建设资金是前提。然而,仅有7.50%的村庄拥有图书室,21.47%拥有文化活动室,23.68%拥有体育场地等。这体现出在公共文化资源上政府资金投入不足。55.74%的农民认为开展旅游等文化活动花费太高,希望得到政府的补贴。在“您认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的调查中,45.88%的农民认为是“资金保障”。
3.3社会服务缺位
3.3.1农村文化消费供给不足与丰富的城市文化消费供给相比,社会供给让农民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很少。67.06%以上的农民都选择看电视作为主要的消遣方式,然而符合农民需求的电视节目很少。21.47%的农民在空闲时会读书看报,然而农民真正需要的图书往往不容易买到,且常见的“三农”图书缺乏实用性,农民“看不懂、用不上”。80.63%的农民反映购买图书不方便,因为一般要去县城购买。再比如当前的旅游产品很少有符合农民需求的,要么花费太高,要么时间地点不符。总之,当前的社会文化消费供给大多向“钱”看,把目光集中在了有着更大消费市场的城市。
3.3.2专业辅导和组织平台缺乏城市里部分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绝大多数是一些退休人员,凭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本着强身健体的目的,自发组织起来的。然而广大农村缺乏这样的文化带头人,尤其是那些社会上受过专业训练的文化人则更少到农村去。同时,带有乡土风情的农村活动很少有人问津,农民的文化活动也就失去了组织平台,农民的兴趣将逐渐减弱,活动势头日益下滑,最终消失。
4相关建议
4.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财力的扶持,在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基础不强、发展不快的情况下,必要的投入是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建立农村文化专项基金,明确文化设施建设费、事业费、活动经费、文化器材和图书购置等各项经费的资金渠道。各级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要真正用于文化事业,设立专项专款专用,使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4.2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当今中国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党和政府早已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具体到农村来说就是要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村,科教兴农。要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要用科学的思想教育农民,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农民。同时,要通过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来提高村民的道德文化素质。
4.3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随着大学生村官的不断增多,以及政府加大了农村基层组织方面的人才投入,基层制度建设已成必然。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还有统筹文化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些积极因素,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文化建设网络,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协调发展[4]。
4.4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构建健康的农村文化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的根本落脚点就是要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要逐步构建起健康的农村文化体系,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科学、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4.5广泛传播环保知识,保护环境文化资源
在农村地区开展各种宣传活动,采取开办知识讲座、进行有奖问答等方式,广泛大力宣传环境知识,唤醒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让村民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政府也要不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优化工业结构、加强环境资源管理和监督、改善垃圾处理方式,还要保护好农村现有的宝贵的环境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 郑太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5):74-76.
[2] 李云,张顺畅.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性制约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12-14,33.
[3] 陈鹰,傅德荣.关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红旗文稿,2006(16):38-39.
[4] 刘文俭,张传翔,刘效敬.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