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 善创者成
2012-04-29周南
周南
【人物简介】
张庆,北京达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天宝世家(香港)珠宝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博士。曾在国内大型金融集团内担任投资部总经理职务,负责资金的投资与运用管理;曾任职于中央企业,二届中央企业青联委员,三届中央企业青联常委,中央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社会职务有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青联委员等。
北京达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股权投资及管理的专业机构,目前主要从事的有科技金融股权投资和文化产业投资及艺术品投资顾问服务,牵头发起了中国资源性艺术品基金等。
在月色的映衬下,一只狼孤傲地坐在山顶,仰空长嚎……
如一幅美丽的剪影。
作为中国21世纪最早的一批私募机构的操盘手,
张庆和同行们往往把自己比喻成:“月夜中一匹孤独的狼”。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是朋友也是她自己对她性格的评价。
的确如此。工作和独处时,她异常冷静和理性;和朋友相处,却非常热情率真,常常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和新的收获。
她是一个值得去品读的女人:作为操盘手,她在男权称霸的投资行业中纵横捭阖;作为创业者,她充满激情带领团队要缔造中国第一家科技保险公司;作为继承者,在美轮美奂的珠宝行业中对家族品牌进行着理性的重塑;作为佛教文化的信仰者,在商业利益之外,她更积极筹建慈善基金等人文关怀事业。
“我是一名规划设计师”。当所有这些都渐臻成熟之时,她却莞尔转身一笑,原来在她眼中,权力和地位远没有那么重要。只要把事情办成了,相比公司的董事长和CEO等职务,她更愿意做一名平台设计师。
她,就是北京达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张庆。
操盘生涯
张庆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一名操盘手。一件白衬衫,一条牛仔裤,清汤挂面的发型,人人往往难以把清秀的她与其运作的项目联想到一起。
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之一,浓厚的证券投资氛围已悄然形成。张庆所就读的上海财经大学更成为中国证券交易所红马甲的培训基地。于是主要研究证券投资方向的张庆,在硕士期间就去了一家知名的证券公司实习。由于研究报告逻辑清晰,眼光独到,她很快受到了上司的关注。3个月后,张庆就被调入了操作室,从此开始了股市博弈的职业生涯。
当时女性做此行业的可谓凤毛麟角,因为操盘手所需承受的压力往往很大。“账面上的亏损是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当亏损的数字超越8位数的时候,男性会通过喝酒等方式排解压力,而作为女性,往往只能默默承担独自去消化。” 面对压力,张庆始终坚守着一个信条:把握趋势,坚持价值。
做项目其实十分辛苦,她曾经三个月除了送饭的阿姨没见过任何人。而且作为主操盘手,她每天都必须对买或卖作出决策。“这种经历很重要,一旦挺过来了,就可以面对很多东西,”她总结道。
回头看来时的路,张庆很感谢第一份工作给她的磨练,把她性格中理性的一面锤炼出来,使她可以敏锐地感受市场并对事物的趋势做出精准的判断。这对她今后人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就像猎豹可以敏锐地嗅出潜在的危机一样,这种直觉后来帮她和她的公司数次躲过了危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工作经历也炼就了她强大的内心和异常坚忍的性格:她习惯了孤独,有时候她会一个人喝茶静静的对着月亮两三个小时不做任何事情。即使遇到烦心事也少向他人倾诉,遇到挫折会像一匹受伤的狼,默默地自行疗伤后第二天又恢复正常。
一脚踏入陌生领域
上海金贸大厦,从2000年不到50%的入住率到之后的人满为患,张庆身在其中,深切地体会着上海小陆家嘴金融事业的发展。
但随着国家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2001年后股价一路下跌。由于证券市场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张庆所在公司把所有的投资战线收缩。
当时张庆正在上海财经大学读博士,市场的不景气和公司投资的空白期也给她留出了大量的时间去潜心进行《QFII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 的论文写作与研究。在研究中,她深感到,中国证券市场的暴涨暴跌需要稳定的机构和资金。张庆有预见性地把目光转向了保险业,并向董事会建议成立保险公司。
投资方向确定了,申请牌照却非常不易,当时保监会接到的申请已近200家。“我们的CEO是个思想家和军事家。我很幸运,有机会跟随他一起工作。”精心筹谋之下,公司脱颖而出,于2004年首批成功申请到牌照。“创业者充满激情。拿到批文后我们仅用三个月就开业了,创造了震惊行业的记录。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工作到半夜12点。” 她对那段岁月不无怀念。在和一批想做事情的人的共同努力下,这家公司不到三年就从行业新兵成为全国财险前七名的大佬。
从证券转向保险业,很多朋友对她的行为很是不解。这也难怪,因为即使到现在,大家都把证券业看得很高,而保险给人的印象就是卖保单的跑街先生。
张庆也有过这样的遭遇。有一次,当管理百亿资金的她拿着保险公司投资部总经理的名片与一家央企老总见面时,饭局上对方开了一句玩笑让她印象深刻:“你要做业务就得把这杯酒喝了……”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对保险公司的认识和了解大都是从销售员而来,很少有人了解保险公司的另一面是投资。
当然,很多人对保险不了解的另一个原因之一,就是当时保险资金除了买国债和存银行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投资方向和途径,虽然规模巨大,但社会影响力甚小。但是视野宽广的张庆看到了国际上保险资金运用的力度很大,方式也很多。基础设施、港口建设、不动产、汽车以及配件等领域都可能投资。她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是会慢慢和国际接轨的。事实也正朝着张庆预料的那样发展。
“保险资金周期比较长,非常稳定,特别是寿险公司,险期往往是十年二十年,非常适合做长期性投资,”张庆表示。
从证券到保险的转身中,张庆始终将资金保值和增值作为自身的责任。经此一役,一名优秀投资人的良好品性与素养在张庆身上愈加至臻成熟。
爱上保险放飞梦想
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一家保险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整个过程,张庆作为创业者在公司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认识和经验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伴随着自身经验的积累,更伴随着对民族金融的忧患及忧虑,张庆产生了一个梦想,要亲手打造一家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保险企业,可以与美林、高盛一样傲立世界之林。
于是张庆辞去她一手参与建设的保险公司高管职务,尽管此家公司的前景以及对她挽留的待遇都很高。
其实不仅是这家公司,像她这样在金融市场资深的人才可谓炙手可热,很多知名的金融机构都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但张庆心中对民族事业的激情和梦想之火却在熊熊燃烧。“为什么一说金融机构就是美林、高盛等外资品牌?”要打造民族品牌,这是她放弃高管不当而从头创业的最初动力。
当时媒体报道了时任广东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的张维功辞去公职,缔造注册资本金高达11个亿的保险公司的事迹更坚定了张庆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决心,她从此踏上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
一张白卡片上印上自己的名字,一份载满未来设想的规划书,凭借着一股闯劲,张庆带着一名助手把自己做投资型保险公司的理念向一个个企业推介。
终于她和她的团队以激情和专业经验、专业精神得到了一些师长的帮助和相关企业的认同,赢得了两家央企、几家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入股。不料,在企业申请组建即将看到曙光之际,大股东央企因经营出现了问题和内部管理层调整而中途突然退出,顿时群龙无首,组建公司的计划几乎面临解体,这意味着前期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该何去何从?
那段时间,是她最痛苦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她常常难以入眠,一个人在办公室呆到深夜,反复思考。“对一个像我们这样处在初创期的企业,要做出股东调整和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是很艰难的,甚至是致命的。”她说。
但让张庆感动的是,股东会上没有一个人对她提出指责,大家都看到和尊敬她为了做这件事情的付出和全心全意。
就这样夭折了吗?股东们有些不甘,她更不甘心。
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张庆勇敢地挑起了重任。在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下,她带领团队在最困难的时候以自有资金投资成立了北京达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承接了筹备工作重担。一切从头开始。
值得欣慰的是,三个月后,她获得了一家新的央企投资。
“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建设一流的董事会和股东会才有一流的企业。很高兴,股东们对于我们的目标、路线、纲领和策略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基石。”
“现在,为了节约资金,我和我的团队中的两名高管都不拿工资,而是分头去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工作。”
“美国科技保险对美国硅谷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科技保险业务正成倍增长,而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没有一家专业保险公司涉足此领域。我深信我们要做的科技保险事业一定会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做出贡献。”
如今的张庆,说到要成立的科技保险公司便激情四溢,对公司的目标、蓝图、运营以及管理方略更加成竹于胸且侃侃而谈。
从小就喜爱石头的张庆是个性情中人,有着石头般的朴实纯真。其实,玉石需经过上千万年的孕育方可形成,人亦需要岁月的打磨。在经过股东的重大变化后,以前更多凭着直觉和热情做事的她,愈加沉稳,更充分地展现出一名企业家的优秀气质。
双博士美女驾到
比起当初辞职下海,张庆同样让人侧目的举动就是攻取了双博士的学位。
“上海财大的金融博士要考这儿的博士?”2004年,张庆参加中国地质大学博士面试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那时,地质专业不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从最热门的专业转向冷门专业,不少人甚为疑惑。
其实,她对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很早就有认识,对矿业股未来的前景十分看好,当时已开始投资矿产资源类股票,想通过进一步学习,提高自身对矿产资源投资价值的判断能力,并探寻一条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融合的道路。
由于有深厚的金融背景,张庆常把做股票的经验拿过来,从投资的角度看待矿石产业的相关问题。这些都给和她交流的人带来不同的视角与收获。
而张庆的坦诚和阳光更给人亲切感。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地质大学,张庆收获并积累了深厚的人脉,不仅老师们喜欢她,更是同学中人缘最好的。不管是找人还是有什么事情,同学往往会先找她帮忙,而张庆也很愿意去充当这样一个角色。
而师从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两校总校长赵鹏大院士更让她在治学和工作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师恩深重啊!”“我喜欢地大。那儿的老师都很朴实,没有社会上常见的浮躁与势利,这也许和搞地质有很大关系。”她真的很感谢中国地质大学所营造出的氛围给自己带来的成长。
一个五彩石般的童年
而报考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张庆天生对石头的喜爱,这也许和家族的基因遗传有关。
张庆祖上在清代就拥有两江领域最大的银楼,鼎盛时期,张家拥有当地的绸缎庄、工厂和珠宝银楼,是当地的大家族。解放后,家族有一支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文革中,因资本家以及敌特嫌疑的双重身份,使得张家受到了严重冲击:红卫兵们挖地三尺,甚至把张家的墙都拆了,搜寻黄金和珠宝。经此创伤,家里都避讳谈宝石。但这并不妨碍张庆对石头与生俱来的喜爱。
四五岁的小张庆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外婆家附近的小溪里摸各种各样彩色的小石头。去奶奶家度假的时候,她也常把这些小石头带在身上。奶奶见此十分高兴,并告诉她,院子中的天井那里也有很多石头。
于是,张庆也常常把天井附近的石头摸回家,后来她才知道,这些石头中有的就是和田玉的原石。奶奶也会给她很多漂亮的红红绿绿的石头——后来她才知道,这种美丽的石头叫碧玺,是一种宝石。奶奶临终前,还将家传的龙配和一串清代的十八子碧玺交给了她……
张庆很喜欢碧玺,那很多漂亮的颜色,正如石头带给她的五彩斑斓的童年。
长大后,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潘家园是张庆经常光顾的地方。
水晶、和田玉、寿山石、巴林石等各种品种的石头收藏张庆都有涉猎。像地质大学的老师采集的标本一样,这些石头对她的意义不在于金钱,而在于研究。丰富的江湖实践,使得她对很多珠宝玉石的材质乃至产地都看得非常准。由于科班出身,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都很深厚,张庆被推选为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副主任。
说起在水晶收藏上的造诣,张庆的脸上竟露出孩童般天真得意的表情:“就是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时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的阎振堂老先生见到后也叹为观止呢。”
一份美丽的事业
能走到今天,张庆坦言,家族给她资金和精神上的默默支持是很大的。父母为了陪伴她,还特意将珠宝店开在了北京。如今父母年事已高,已没有太多的体力和精力。今年年初,张庆开始逐步接手家族的珠宝生意。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把台湾、香港和大陆的生意归于“天宝世家”同一品牌之下,引入投资基金,将家族企业改制成现代化的企业—— 天宝世家(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对于这项工作,张庆说服了董事局。“一定要做品牌和文化,虽然初期的投入非常大,很多珠宝商因此未必想做。这就是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之间的博弈。”
张庆所读的两个博士专业知识在珠宝事业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且游刃有余。
北京中关村中钢国际广场内,天宝工艺茶坊古色古香且不失富贵大气。古灯、书壁……处处传达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味和鉴赏。会员可以预定茶室进行商务会谈、品茗赏石及享受相应的特制服务,满足其艺术追求和人生修养,建立独特的文化圈层。这里就是她接手家族生意后梦开始的地方。
“好的珠宝,好的设计,可以将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下去。所以一定要做精致的东西。珠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珠宝事业其实就是追求真善美的事业。”张庆对此不无感慨。
品牌的传承与细化
张庆认为一个品牌应当具备自己的文化内涵,有自己的特性和气质。
其实,天宝世家品牌早已具有很好的历史承载性。早在清代,两江总督就将天宝成银楼精制的碧玺十八子手串敬献给慈禧老佛爷做寿礼,慈禧很是喜欢,还把此挂在了胸襟上。“这副皇家十八子手串后来几经辗转,解放前又重新回到了我爷爷的手里,现在还在我们家收藏着。所以,在中国,我们算是做碧玺的第一家。”
在对家族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张庆计划把天宝世家品牌细分成三个不同的定位。
一是适应大多数普通人群的时尚饰品和文化、商务礼品系列。“市场上卖的产品大都千篇一律,缺乏设计,而我们的台湾团队设计的像翡翠红山玉龙、翡翠玉环等挂件寓意吉祥,且优雅时尚,更能传导出一种传统文化。”张庆表示,“我就是想让大多数普通人能够买得起、能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佩戴的珠宝是真材实料,没有经染色等造假处理,而且价位适中,几千元钱就可以买到过去在商场动辄就卖到几万元的精美产品。这一系列的产品我们是计划走进全国各大商场。”
二是主要在香港做高端定制系列,而天宝工艺茶坊在北京的开设就是为满足大陆这类会员需求准备的。
第三块是目前张庆工作的重点——打造中国佛教珠宝第一品牌,并打算将来将该品牌拆分上市。由于品牌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目前已有两家风险投资开始和她们接触。
因为奶奶和外婆都笃信佛教,张庆长期受佛教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她的性格和为人处世好多都遵循着佛家思想,颇具慧根。她认为将佛教文化与珠宝艺术相结合,是真善美的融合,是对天宝成银楼传统工艺的发扬与广大。
“在清代,天宝成就是做佛教珠宝的第一家,十八子手串可以说就是其代表作。”为此,张庆计划在北京建立佛教珠宝的旗舰店,来打造中国佛教珠宝第一品牌,并专门拿出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
张庆说如果有时间她下一步最想做的就是把从2008年起她给中央企业青联讲课的《中国资源性艺术品鉴赏与投资》这本书尽快完稿。
“金融是我终生的事业,玉石是我不变的热爱。”而现在,珠宝事业对于她来说,不但正成为生命中同样重要的追求,更是一种对于家族事业能够延续的使命和责任。
佛徒的慈悲与奉献
张庆从小就信奉佛教。每天开的车上的CD都是佛教音乐。“累时听听佛乐,能把自己紊乱的思绪收回来。”有了压力,张庆会去名山古寺参佛静心。庄严肃穆的古寺,在张庆看来却很亲切。在这里,她可以找到的心灵上的安宁和对自己的反思。反思事物的错与对。
“菩萨就是立下宏大誓愿,然后去身体力行实践的人。我愿意把创立中国第一家科技保险公司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项修行。”“敬佛不是仪式,是付出而不是索取;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生命意义的升华,让企业对社会有贡献。”这些都是张庆对佛的感悟。当初张庆决定下海创业,就是在北京八大处寺庙佛祖前立下的誓愿。
佛教文化对张庆更深的影响就是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给予他人所能给的。
张庆在筹建保险公司时就有建立慈善基金的想法,计划把一部分股权和未来收益作为慈善的种子,但由于客观原因,这个计划被暂时搁置下来了。承接家族珠宝事业后,根据家族的经营经验及长远规划来看,是有一定盈利能力的。她觉得做慈善基金的时机已趋成熟,开始着手规划以完成多年来的夙愿。
她也是个热心于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团体活动的人。深具慧根的她,积极开朗率真,对人友好,充满关怀。无论是加入中央企业青联后组织活动还是组建中央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她都全情投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在中央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全情投入,充满了对中国青年科学家境况的体会和关爱。
“国力和科技实力是息息相关的。在美国,科学家的日子比明星过得还要好。而在我国,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没有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创新的激情。这样的人群是最需要鼓励和帮助的。”作为青科协的秘书长,张庆目前正着手为青科协委员们组建一支国内第一流的高水平的医疗保健顾问队伍。
这种行为显然已经远超于企业创造商业价值的目标,而是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张庆对人文的关怀与大爱。
中国第一代私募人、从证券到保险的华丽转身、打造中国佛教珠宝第一品牌、筹建中国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和一般具有投资背景的人不同,张庆骨子里有着强烈的激情与渴望,喜欢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她说,她乐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张庆的字典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成就大成。
一路走来,挫折与成功,辛酸与欢笑,苦恼与顺达,虽已远去,却已成为她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一个人如果可以一辈子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那么他就无限地接近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讲,张庆无疑是幸福的。
而至于成功,在张庆看来,只不过是幸福下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