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互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运用
2012-04-29张连和
张连和
一、“小组互动”的形式
1. 布置预习作业。预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作者简介、作品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上课用5分钟进行小组交流,补充自己未曾积累的词语、词义,修正字音。小组成员交流补充、修正错误,然后再积累、识记。
2. 小组内每个成员提出三个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将问题进行筛选、删减,目的是提出紧扣课文内容、难易适度、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小组与小组之间再作交流、整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梳理出相关问题、调整顺序,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形成问题网,有待于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3. 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困生”在学习中易产生焦虑心理,“小组互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中,“学困生”参与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旁听、请教。特别是在写作训练中,先引导例段、例文,再动笔成段、成文,虽有模仿痕迹,但毕竟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充分调动了“学困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互动”写作指导操作案例
1. 小组资源汇报:此次运动会你最关注的是哪些运动项目?参与比赛的是谁?他是如何表现的?其他同学反映如何?小组总结焦点项目,主要是跳高项目和800米、3000米的田径项目。教师整合学生所捕捉到的信息,引导学生明确参赛人物、他人反应,能共同营造一种气氛,即是场面描写。
2. 场景引导:播放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让学生配上一段解说词。
生甲: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到处洋溢着喜庆和欢笑。毛主席来到话筒前,用激动的声音大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话音刚落,广场上一片欢腾,喊声呼声,响成一片。
生乙补充:笑容在每个人的脸上绽放,无法言表。
生丙:我用比喻句来渲染气氛,欢呼声与掌声犹如巨大的雷声滚滚而来,鲜花、彩旗,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师:当语言无法表达情景时,可以借助修辞去达成,使文字生动、灵活起来,拿出笔来写“运动场一角”。摘录如下:
例段一:只听“加油”、“加油”,声音伴随着刺耳的枪声,拉开了接力比赛的帷幕。全场上奔跑的选手们如离弦的箭一般飞速冲向终点,赛道边有老师鼓励落后选手的声音,有围观同学陪跑的影子,终于第一次出现了,只见他们班级顿时欢呼雀跃起来,那兴奋的声音传遍运动场。
例段二:大家排着队,等待比赛的开始。从1米开始,每个人都轻松地跳过了杆,1米1、1米2、1米3,经过三轮比赛,只有两名同学通过了1米3,只见一个高个子男生,他神态自若,太阳照着他黝黑的皮肤,他像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不慌不忙地准备助跑、起跳,身子划过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弧线,杆稳稳的呆在架上,他成功了,围观的同学欢呼起来,有上前给他一个拥抱,有竖起大拇指的,有口里发出啧啧赞叹声的。
3. 针对选手所写片段,引导学生进行修改。
(1)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对片段中的错字、错词、错句进行修改。要求用红笔圈出来错字、错词、错句,将正确的写在旁边,对有语法错误的病句用学过的修辞符号进行修改。
(2)经典细节品读。虽只是片段训练,但依然要抓住关键词来突显细节,细节最能打动人心,要精雕细刻,仔细推敲,要达到用一字一词传神的效果。
(3)给文段润色。当一种情境用语言无法进行表达时,鼓励学生借助修辞达成。
(4)交流、修正、补充。充分发挥美段的引领作用,与自己的文字做比较查缺补漏,从而使自己的文字也灵动起来。
经过三轮修改,学生写的片段也有了模样,学生心中涌动着一种溢于言表的成就感,逐渐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学生写作热情有了提高。
三、案例反思
1.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小组互动”使“学困生”有反馈和补偿的余地,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并由此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自信。
2.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场一角”作为习作内容。这样,既迎合了学生口味,又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引入天安门城楼的历史画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情境,学生在自由空间里想象和写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出创造火花。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初稿写作中,人物这个点没有抓住关键词突显细节,人物形象模糊,引导学生再现当时画面。哪个动作、哪个眼神曾打动过你,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针对群体描写模糊,未能营造出运动场的氛围问题,引导学生在对群体进行描写时,重点锁定个别人物的描写,点面结合,以烘托运动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