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理财业务与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

2012-04-29肖建学

中国市场 2012年46期

肖建学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即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促进了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加快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必要规范理财业务发展,为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银行理财业务;存款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风险定价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2.2

随着我国居民金融风险和理财意识的提高,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这不仅增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拓宽了盈利途径,还丰富了投资品种,有效满足了企业和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对资金收益率的要求。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前的利率管制体系,对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存款利率市场化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这是继2004年10月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实质化迈进的重要一步。我国金融系统以银行为主导,人民币存款利率直接影响着银行的资金成本,对金融市场影响重大。由于竞争和市场份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所有的商业银行并没有真正下浮存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自然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难点,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也成为我国完全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标志。

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美国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为规避利率管制而进行创新的结果。1960年代末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s)首先突破了当时的利率管制,之后1970年代随着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等新型金融产品的出现导致大量资金流出商业银行体系,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为此,商业银行也进行了创新,除大额可转让存单外,商业银行开创了货币市场存款账户(NOW)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进行竞争,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事实上已被突破。为此,美国政府当局不得不于1983年放开了银行存款利率的管制。

我国之所以实行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管制,主要是由于传统的存贷款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存贷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在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仍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贸然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可能导致银行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从而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迅速提高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资金定价的能力,不具备利率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能力的商业银行,将不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将导致“脱媒”现象,大量资金将流出商业银行并投向基金、信托等市场,商业银行也迫切需要突破利率上限管制。作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理财业务对解决这两方面难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为我国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提供宝贵经验。

宋琳、姜晓燕(2005)[1]认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出现不仅对现有人民币存款利率体系形成了挑战,也开辟了商业银行利率竞争的想象空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林榕辉(2006)[2]认为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难点,人民币理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胡斌、胡艳君(2006)[3]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将逐步替代部分银行存款,从而有助于放开银行存款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魏海滨(2010)[4]认为理财产品在优化银行传统业务结构、创新特色金融产品的同时,也在冲击着现有利率市场体系,影响着货币信贷调控效果。中央银行应该全面看待银行理财产品功能演化的多方面作用,充分利用自发于市场的创新力量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促进理财产品市场;袁增霆、王伯英、蔡真(2010)[5]对理财产品的创新动机、影响因素及案例按照供给和需求分析的思路作了总结和梳理,认为理财产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银行业转型与金融产品结构完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历史性功能和作用;谢伟、罗志华(2011)[6]认为理财业务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市场化定价的理财产品不断积累经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完善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周荣芳(2011)[7]认为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这种自发于市场的金融创新力量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容玲(2012)[8]实证研究发现理财投资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较大,对金融机构绕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尹继志(2012)[9]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应仿照美国和日本采取渐进方式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创新同步进行,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和创新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向前推进; 孙建坤、曹桂山、卢博森(2012)[10]认为理财产品是国内商业银行开始通过各种创新活动自下而上的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对理财产品市场化定价作了研究;肖芳(2012)[11]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理财产品不会消失,商业银行将改良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其创新会一直持续下去。

二、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收益率明显高于同期存款利率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2005年我国银行仅发行理财产品598款,发行规模仅为2000亿。到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已达1.18万款,发行金额高达7.05万亿元,余额1.9万亿元。特别是,受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存款利率持续为负,房地产和股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异常迅速。目前,根据益普财富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等有关统计,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高达22441款,是2010年的1.9倍,发行金额高达16.99万亿,同比增长1.41倍,余额3.3万亿,占同期人民币存款余额的4.2%。

商业银行利用稳健信誉和专门的服务吸引高端客户理财资金,并绕过了存款利率限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利率上限管制。

按风险类型分类,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固定型(含保本浮动型)、非保本固定型和非保本浮动型。根据风险和收益相一致的原则,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从收益率来看,由表1可以发现,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要明显高于同期存款基准利率。事实上,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在设计时的收益率都要高于同期基准利率,之所以出现低于年均存款利率的情况,主要是受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例如,在基准利率未做调整的2009年,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的最低收益率都要高于同期基准利率75个基点。另外,从平均收益率和最高最低收益率来看,不同类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与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密切相关,这表明通过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理财产品的实践,银行和金融消费者对利率市场化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商业银行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投资需求,并在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利率管理水平和风险定价能力。居民也通过购买不同类型理财产品,增强了对不同金融产品的利率敏感度和风险意识,为全面利率市场化进行了必要准备。

三、理财业务开展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满足客户对资金收益的需求

人民币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投资者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人民币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的基础资产主要为银行间市场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央行票据、企业债、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金融市场上信托计划等。在投资者承受一定风险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扣除相应费用后以高于存款利率和略低于基础资产原价格的价格分拆转手,使投资者获得较高收益。理财业务开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居民和投资者对更高资金回报率的需求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之一。

(二)促进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由于理财产品大部分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债等银行间债券市场为基础资产,这促使商业银行建立一套基于市场化的银行间市场利率风险管理和风险计量与监测系统,培养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切实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三)加速商业银行经营转型

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开展增加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理财业务的开展提高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优化了其收入结构。理财业务还可以实现银行信贷存量管理向流量管理转变,推进资产和收入结构转型,形成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方式。通过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将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定向投资于银行既有的信贷资产,可以实现存量信贷资产的转出,实现信贷规模转出,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在既定的总资产规模下实现更高的利润,从而满足信贷监管、资本充足率等的要求,减少经济资本占用。

(四)符合我国“先大额、后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思路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针对高端客户的竞争。从金额上来看,理财产品通常要求客户一定的资金门槛。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稳健的信誉和高品质理财服务来吸引大客户,并绕过了存款利率限制,这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管制的突破。由于理财产品需要一定的资金门槛,这实际上就实现了大额资金来源对传统存款的替代,其利率也实现了市场化。并且,这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特别是小额存款)不会产生直接的冲击,只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的行为,促进了其理财意识的提高和对资金收益的追求,而这也正好符合了我国利率市场化中“先大额、后小额”的改革思路。

(五)利率市场化不会削弱理财产品的发行能力

有观点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揽储功能将被削弱,发行能力会下降,甚至可能消失。事实上,2012年6月8日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后,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降反升,6月和7月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4343款,较前两月增加609款,环比上升16.31%。由于银行存款具有“无风险”特性,而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为“非保本浮动收益”,投资者理论上需要承担利率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因此产品定价必然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理财产品始终都是银行负债业务竞争的重要产品工具,产品设计和定价的差异化竞争将会加剧,但不会影响理财产品的发行能力。

四、规范理财业务发展,稳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理财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突破自身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业务,而且开辟了商业银行利率竞争的空间,在保持银行传统业务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现有法定人民币存款利率体系形成一定突破,这种源于市场内生力量的理财业务最终将突破存款利率管制,对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该看到,与银行代销融资性信托理财产品等资产表外化一样,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银行负债的表外化,这既规避了传统的审慎监管,也削弱了货币宏观调控的效果。同时,商业银行为吸引更多的资金,在理财产品设计时容易片面开展价格竞争,致使收益率偏高,造成市场竞争混乱风险积聚的无序状态。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分析当前市场中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积累宝贵的经验。为此,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管理和监测监管

为实现银行贷存比75%的监管要求,很多理财产品设计都是月末申购,这样申购资金在月末考核时体现为银行存款,但在理财产品成立时申购资金存款即由银行表内划至表外。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信贷调控效果,影响了传统的货币统计M2、新增信贷等统计指标,加大了货币调控的难度。因此,应进一步加大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管理,完善相关业务的监测监管,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分类标准,加强理财产品设计和理财合约的标准化,完善理财产品的相关统计工作。

(二)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能力

为吸引更多资金,很多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预期收益率要普遍高于大型银行,这对其风险管理水平和资产定价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虽然目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银行理财产品违约风险,但如果表外资产出现大量风险,银行为避免声誉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资产弥补表外损失,即表外风险转嫁表内。因此,应进一步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的水平。要根据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客户需求和银行自身业务需求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理财产品,真正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定价能力的提高。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理财产品和大量金融“脱媒”现象的存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利率的管制。在长期负利率环境下,为吸引更多的资金,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发展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当前过分依赖存款准备金的数量型工具而忽视利率价格型工具的政策下,很长一段时期内货币市场利率都要高于同期存款基准利率,这进一步刺激了金融“脱媒”现象的发生。因此,今后应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加快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实现利率市场化定价,使利率真正反映资金的成本,切实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政策调控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琳,姜晓燕.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5).

[2]林榕辉.人民币理财业务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06,(8).

[3]胡斌,胡艳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3).

[4]魏海滨.关注银行理财产品功能演化引导理财市场健康发展——基于中央银行视角的分析与思考[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

[5]袁增霆,王伯英,蔡真.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动机及影响因素[J].南方金融,2010,(11).

[6]谢伟、罗志华.理财业务: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转型的利器[N].金融时报,2011-08-08.

[7]周荣芳.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J] .中国金融,2011,(15).

[8]容玲.理财产品与利率市场化效率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2012,(3).

[9]尹继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改革路径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2,(5).

[10]孙建坤,曹桂山,卢博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定价分析[J] .银行家,2012,(4).

[11]肖芳.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理财产品消失?[J] .卓越理财,2012,(8)

(编辑: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