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血型的教学设计
2012-04-29张建菊
张建菊
摘要: “血型”是《生理学》的难点之一,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血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获取知识,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们自主的学习、讨论、交流及活动体验,有利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法《生理学》血型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被提出。行动导向教学以教师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师的工作过程为中介,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为过程。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提高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职业关键能力。
“血型”是《生理学》的难点之一,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血型”进行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掌握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类型。
1.1.2掌握血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1.1.3熟悉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1.2能力目标
1.2.1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分析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
1.2.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2.3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2.4培养学生思考、创新和再学习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3.1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1.3.2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2.教学设计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推进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效益,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得到一定的发展。为取得最佳效果,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视频辅助、启发设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提出问题、观察方法、激发思维、资料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表达和交流等,从而深化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乐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1]
3.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表
4.教学实施
4.1资讯
4.1.1投影一系列流动献血车的图片,提问:见过这种车吗?在哪里见过的?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
4.1.2播放一个视频:流动献血车来到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主动上车要求献血。医生询问了他们的年龄后,要求他们填写关于健康情况的表格,然后分别为他们验血型,并进行身体检查,医生分别为身体检查合格的同学抽取200毫升血液。
看完这则资料,老师提出疑问:献血前为什么要对同学们做身体健康检查?献血前为什么要询问他们的年龄?献血前为什么要化验他们的血型?献掉200毫升血会不会对身体有严重影响?
4.1.3为学生讲述血型发现的故事:公元一四九二年教皇音诸生人为延长其寿命,以三个健康儿童为献血者,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有证可查的第一次输血尝试,结果是四人全部死亡。但历史的悲剧并未熄灭人们对成功的希望,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斯坦纳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通过大量试验,用血型鉴定的方法发现并确定了ABO血型系统,从而打开了输血禁区和血液免疫学大门,并因此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此后他又发现了MN、P、Rh等血型,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讲完这个故事老师提出问题:ABO血型有哪几型?ABO血型系统的分析依据是什么?如何才会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
4.1.4同型输血
播放一个女青年遇到交通意外,失血过多,生命垂危的视频,提出问题:女青年失血过多,生命垂危,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输血、包扎伤口、进行止血……紧扣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爱心吗?她可以接受哪些人输的血呢?你的血可以输给她吗?让每个小组学习输血的关系表,然后总结出ABO血型之间的输血关系,并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各种血型的血都很充足时,应该输入同型血。(强调输血的原则)
4.2计划与决策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每组7人,每组设组长一名(分配工作)、副组长一名(组织协调);组长、副组长由老师进行调配;组长必须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副组长必须具备协调、调配能力。各组学生在组长和副组长的组织下,根据老师前面提出的疑问和学习任务在书本中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讨论,最后写出总结笔记。
4.3实施
学生根据制订好的工作计划,分工合作,完成自学总结任务,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3.1学生总结出ABO血型系统中血型的四个种类。
4.3.2学生总结出ABO血型系统的分析依据。
4.3.3学生总结出相应的抗原和抗体相遇会发生红细胞的凝聚反应。
4.3.4学生共同学习,对照表格讨论相互之间如何输血,以及输血的原则。
4.3.5创设情境:假如医院现在有一个大失血的A型血病人,可医院血库和血站又缺乏A型血,那么需要大家积极为他献血,你们愿意为他献爱心吗?如果愿意的话,那么我要看看谁真的可以救他,谁会好心办坏事?
(利用投影片一步步演示输血关系表)表格演示完以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这个表格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学生对照表格分析思考并举手尝试。
经过认真倾听、思考,最后总结出规律: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AB型血的人是万能受血者。
4.3.6学生看书后抢答、争论:①成年人的血量大约是多少?(占体重的7%—8%)②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多少,就会有生命危险?(30%)③失血量如果一次超过800毫升,人就会出现什么症状?(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眩晕、乏力等缺血症状)④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200—300毫升)⑤从哪年(1998)起我国实行了什么样的献血制度?(无偿献血)⑥什么样的人可以无偿献血?(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
抢答活动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播放每年医院组织的本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片段,出示老师自己的献血证,讲述一些我国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等,并列举我国和世界上无偿献血的典型例子。教育学生:要输血就要有人献血,通常每人献血只抽取200—300mL,在人体血量的10%以内,是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的,献血后通过人体功能的自身调节,很快就会使血浆和血细胞恢复正常,不但不会损失身体,反而会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希望同学们宣传献血的科学道理,提倡义务献血。人人献出一点爱,人人献出一点血,拯救生命垂危的失血患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特别是医务工作者,更应在救死扶伤战线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4.4检查与评价
4.4.1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进行笔记的总结展示和汇报,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其他各小组认真听取,并进行评价打分(互评)。
4.4.2每个小组发放1份评分表,对除本组外的其他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分,包括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技巧性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4.4.3小组成员进行自评。
4.4.4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作一些评价,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
(教师评价)
评价表
在“血型”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而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体验与感悟情境,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又多姿多彩的生理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2]
参考文献:
[1]廖涌权.《输血与血型》的教学设计[OL].2011.
[2]戎爱香.《输血与血型》教案设计[OL].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