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去“冗”
2012-04-29汪洋何衡柯
汪洋 何衡柯
◆翻开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两家公司的历史,它们与灌装企业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过。
◆康百联盟是一着妙棋,善后措施从法律角度看也无破绽。但一些百事员工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听说康百联盟的申请很有可能在3月份获批,小魏(化名)满脸惆怅。这位大学一毕业就效力于百事的员工,回忆起百事的“九星时代”,依然兴高采烈。他清楚记得,毕业那年的夏天,在绘有王菲与那句“谁为我心动?”的巨幅可口可乐广告牌对面,谢霆锋的“我为你心动”正赫然印在百事可乐广告牌的蓝色背景上。那时,“锋菲恋”正是市井谈资。后来,“锋菲恋”变成了“锋芝恋”,如今,“锋芝”二人也劳燕分飞。
百事可乐的善后措施,从法律上来讲并无破绽。但将中国24家灌装厂业务打包给康师傅,从感情的角度,小魏很难接受。对台资企业的管理,也心怀疑惧。“走一步看一步吧。”小魏说。负责百事地区销售的张华(化名)正忙着找工作,他曾经是康师傅的员工。当年为了来百事,他还接受了降级。如今回归旧主。原来下属的层级已在他之上。他说:“这太尴尬了。”去年,他们曾准备用皮鞋迎接来善后的百事大中华区总裁陆文凯,但最终谁也没有扔。
灌装博弈
对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老对手来说,如何管理灌装厂始终是让它们头痛的事。早在20世纪初期,可口可乐就设计出了基本的运营模式——通过向一些地方性企业授予灌装和销售的独家经营权,以及按固定价格向其供应浓缩液,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灌装商网络。
翻开两家公司的历史,它们与灌装企业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过。在这种特许灌装模式中,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都面临两个客户群,一是饮用者,一是灌装厂。灌装厂本大利薄,且管理难度大,极易亏损,但由于必须通过灌装厂接触消费者,因此,灌装厂对于两家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世纪70年代,百事可乐就曾抓住可口可乐不重视灌装厂的机会,严重动摇了后者的统治地位。可口可乐前cE0郭思达进入决策层后,通过收购灌装商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的模式。但这种模式有—个严重的缺陷,即提高了公司的资产密集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郭思达通过成立灌装商控股公司,以入股的方式统一控制旗下各灌装商,并将公司51%的股权出让,这样可口可乐对灌装商控股公司拥有实际控股权,但在财务上不实行合并报表。
在美国本土之外,可口可乐倾向于与大型的骨干装瓶商紧密合作。在中国,可口可乐只有三家装瓶合作商:中粮、太古和嘉里。中粮是央企,后两者则是立足香港、深谙中国市场的大企业。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运作模式不同,晚了两年进人中国的百事可乐,出于迅速攻城略地的战略考量,选择了在各地成立合资的灌装厂。虽说这种选择有其合理性,但也留下管理后遗症。按一位百事老员工的说法:“中方多是当地政府的三产,审批起来比较容易,但却是双刃剑,人家有政府后台,很多都不服管,甚至很长时间不报财务账。”
百事可乐也曾试图向灌装厂输出先进的管理方式,这一努力获得了低层级员工的忠诚。一位前百事中国总部工作人员回忆:“我去深圳百事参观,他们有销售作战室,业务员每天早上跟跑传销似的,科长会领着大家高喊口号,大家一起加油,然后出发,骑车去小卖部、网吧,执行力挺好的。”
事实上,百事可乐在销售终端的执行力曾让可口可乐颇为头痛。在一份对终端市场的调查中,可口可乐曾自问:“可口可乐不是世界第一品牌吗?怎么在这里感觉好像百事才是第一品牌。为什么看不到可口可乐的海报、吊旗、店牌?”
但这并没有将百事灌装厂从——陷入亏损的苦境中拉回。大公司病也日益严重,“总部决策层不太能听得见下面的声音,可能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而且成本很高,一个公司几十个总监。2010年已经挺困难了,还新增加四个区,每个区还有总监,把组织结构变得更复杂了”。另外,和中粮相比,百事灌装厂的终端覆盖本来就不足,加上与地方门阀的合作形成的“割据”局面,使得像纯果乐、草本乐等非碳酸饮料在很多灌装厂之外地区的大超市见不到。不如人意的业绩导致百事可乐的中方股东发生数起股权抛售事件。
“现在好了,一锅端给康师傅了。不可否认这是CEO卢英德的一着妙棋,但对百事下面的近2万名员工而言,多少有些无情。”一位前百事人说。
轻资产化
10多年来,百事可乐的轻资产化举措一直没有停止。1996年,罗杰·恩里克就任百事可乐CEO后,开始大刀阔斧地减少资产密集度。当年,百事可乐是世界上最大的饭店集团型企业。它的三家连锁店肯德基、必胜客、贝尔三明治1995年共有28500多个营业点,全球营业额为113亿美元。在恩里克主导下,这些公司被一一剥离,仅保留了销售百事可乐的“战略协同”。在这个过程中,现任CEO卢英德作为当时的CFO,是其得力助手。
其实,恩里克也有步郭思达后尘剥离灌装业务的意图,他曾说过:“装瓶系统是百事可乐的一条漏水沟。如果你拥有品牌,又从事经营,这是靠不住的。最好的办法是成为品牌的持有者。”但剥离还是不剥离,却是一个时机和安全性的问题。
在卢英德就任CEO五年后,才有了这次康百联盟,如果获得政府批准,康师傅饮品将与百事在华罐装企业,成为百事在中国的特许经营瓶装厂,百事通过海外控股公司,间接将其在中国24家全资和合资灌装企业中的持股转给康师傅饮品,由此百事获得康师傅饮品5%的间接持股,同时2015年有权把间接持股提升到20%。
抓住了康师傅这家执行力和终端能力出色的合作伙伴,百事可乐终于可以握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品牌推广和研发,并且继续强化它的食品业务。现在百事可乐正在上海建设除北美之外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会在2012年开始启用。“早上有一个想法,也许是麻辣味,中午就可以拿到工厂生产,因为测试工厂就在二楼,三楼是研发中心,晚上产品就出来了,所以研发速度大大缩短了。”百事大中华区集团事务副总裁邰祥梅如此憧憬这个研发中心的未来。
其实百事可乐与灌装厂分还是合,只是一个梳理价值链的问题。2009年,百事可乐就以7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它股东持有的百事瓶装集团(Pepsi Bottling Group Inc.)和百事美国(Pepsi Americas)两大装瓶企业股权,收购方式以现金加股权进行。在百事可乐看来,这有助于百事精简制造和配销流程,缩短从生产到营销新品的所需时问。这项并购每年可省2亿美元成本,每股盈余可望提高15美分。另一方面,百事借此有望掌控约80%的北美软性饮料配销量。
由此可见,在百事可乐看来,剔除合作伙伴、灌装厂由其直接管理或“剥离”灌装厂都是可以接受的模式。只是由于中国政策的限制,前者不可行。有分析人士称,不排除在未来百事可乐收购康师傅的可能,毕竟和百事可乐相比,康师傅只是一家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