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水稻种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2-04-29段洪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水稻现状对策

段洪波

摘要:分析了湖北省水稻种子产业目前的基础、存在的问题和与现代种业的差距,探讨了水稻种业发展的对策,对湖北省水稻种业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水稻;种子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39-06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ice Seed Industry in Hubei

DUAN Hong-bo1,2

(1.Hubei Jingchu Seed Industry Co., Ltd., Jingzhou 434100, Hubei,China;2. Jianghan Plai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Station of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Jingzhou 434100, Hubei,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foundation, existed problem and the gap with moder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Furthermor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ice seed industry were discussed. And proposals were given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ice seed industry in Hubei.

Key words: paddy rice; seed industry;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湖北省是水稻生产大省。水稻种子产业是促进水稻生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分析湖北省水稻种子产业现状,探讨发展对策,对于促进全省水稻种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水稻种业对水稻生产的作用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稻以种为先,水稻种子产业的发展对整个水稻生产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水稻种业对水稻生产的历史作用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水稻种子产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水稻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品种改良与技术推广方面。

1)高秆改矮秆,实现水稻单产提高20%以上的第一次飞跃。世界矮秆稻育种的“绿色革命”源于我国。广东省于1956年育成广陆矮,比国际稻IR8育成时间早10年。随后,全国各地相继选育出50多个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矮秆良种,实现了水稻矮秆品种熟期类型配套。

2)常规稻改杂交稻,实现水稻单产再提高15%~20%的第二次飞跃。1973年实现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5年建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体系。近几年杂交水稻的年种植面积已达到1 500万hm2,大田单产比常规稻增产15%~20%,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0%,总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0%以上。每年因杂交水稻技术增产的粮食可养活7 000多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人口较多的省份。由此可见,发展杂交水稻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超级稻育种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正在孕育着水稻产量的第三次飞跃。1996年农业部提出超级稻三期育种目标,即在百亩连片的前提下,第一期:2000年水稻单产稳定地实现10.5 t/hm2;第二期:2005年,单产突破12.0 t/hm2;到2015年单产达到13.5 t/hm2,并形成超级稻良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根据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理想株型塑造与强杂种优势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和2004年分别实现了中国超级稻计划10.5 t/hm2和12.0 t/hm2的中稻第一期和第二期目标。

2011年9月18日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在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验收连片种植7.2 hm2,单产13.9 t/hm2,提前4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三期目标。2010年全国认定超级稻品种33个,种植面积达到670多万公顷。

1.2水稻种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重要作用

1.2.1靠提高单产来实现粮食总产的增加进入新世纪,我国水稻生产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21世纪初有分析认为,在未来的30年中,我国的粮食总产必须较当时增产60%才可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导致耕地必然减少,增加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惟一途径靠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措施靠科技,科技的重点靠种子,在提高粮食单产诸多科技贡献中,种子的科技贡献率在35%以上。

1.2.2湖北种业满足市场水稻种子需求的目标任务湖北省水稻种业按照“立足服务本省、辐射南方稻区、走向国际市场”的水稻种子产业发展战略,发挥水稻生产的资源和产品优势,实现由水稻种子的用种大省、调进大省向生产大省、供种大省转变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据初步概算,湖北省水稻种业在未来5年的水稻种子年生产供应总量要达到8 000万kg(其中杂交稻种子5 500万kg)才能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①满足本省水稻生产的种子需求量任务很重。根据未来5年湖北省水稻生产走势,估计一是稳定或适当扩大水稻种植面积,2008~2010年全省的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hm2左右,随着种稻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和鼓励种稻的优惠政策落实,可能将增加水稻种植面积5.3万~6.7万hm2;二是扩大杂交稻种植面积,重点是早杂面积和杂交晚粳稻面积将逐步扩大,估计早稻中杂交稻与常规稻之比将由目前的4∶6变为6∶4。按照这一发展趋势和提倡精量节约用种的水平初步测算:到2015年湖北省水稻种子的总需求量约为5 700万kg,其中杂交稻种子需求量约为3 450万kg,常规稻种子需求量约为2 250万kg;要实现杂交稻种子本省企业供应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70%的水平,本省生产供应量就要由目前的1 200万kg上升到2 400万kg,需要翻一番。②辐射南方稻区水稻种子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长。湖北省种子企业育成的水稻品种如两优287、两优42、两优6号、荆两优10号、广两香66、珞优8号、楚优1588、荆楚优148、荆楚优37、荆楚优735等,目前在长江流域稻区、华南稻区乃至河南信阳地区、陕西汉中地区也有一定的推广种植面积,年销往外省的杂交稻种子量在500万kg以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15年要达到1 000万kg左右。③杂交水稻种子走向国际市场的出口量不断增加。除我国以外,全球每年约有水稻播种面积1.1亿hm2,中国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对粮食增产所起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国家的高度重视,权威专家预计,未来5~10年全球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将达0.5亿hm2,年需求杂交稻种子大约150万~200万t,按国际市场价计算约有120亿~16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湖北省目前3家大的种子企业年出口杂交稻种子约6 000 t,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 000 t以上,成为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大省。

2湖北省水稻种业基础和条件

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湖北省水稻种子产业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检验、经营、推广、管理和服务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

2.1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

2.1.1育种团队实力显著增强据初步统计,湖北省现在从事水稻育种较大的单位有16家,主要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黄冈、宜昌、恩施、襄阳、荆州、咸宁、孝感等地市农科院(所)和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武大天源公司、湖北富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水稻育种科技人员共172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59人。尤其是部分种子企业下设有专门机构,商业化育种初具雏形,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形成。

2.1.2研发平台得到提升近几年,湖北省水稻研发平台提升很快,目前拥有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29个。其中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育繁中心(基地)6个,农业部水稻产业体系试验站4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4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

2.1.3获得了一批水稻科技成果10年来,湖北省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238个,其中由湖北省审定的品种215个,国家审定的品种23个;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鉴定成果72项,水平在国内领先以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2个(项);制定行业标准31项。

2.2水稻种子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2.2.1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恢复性发展湖北省常年建有比较稳定的水稻种子基地1.7万hm2,年产各类水稻种子6 200万kg,其中,优质常规稻种子立足本省常年建有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0.7万hm2,除满足本省需要外,常年外调给江西、湖南、安徽1 000万kg;在前几年本省制种基地滑坡的形势下,2009年省农业厅、种子管理局组织实施杂交水稻种子工程,近2年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有了恢复性增长。与2009年相比,2010~2011年每年增长了15%~20%,三是按照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水稻种子生产格局,外省种子市场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2.2.2水稻种子商品化供种率不断提高近几年,湖北省水稻种子商品化供种率不断提高,实施《种子法》10年来,水稻种子小包装标牌销售率达到了100%。杂交早、中、晚稻种子的商品率由85%提高到100%,农民自发制种基本杜绝;常规早、中、晚稻种子的商品化供种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

2.2.3水稻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贯彻实施《种子法》10年来,湖北省从事水稻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实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①企业数量由多变少,企业规模由小变大,产权多元化,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截至2011年初,湖北省拥有水稻种子生产经营包装权、注册500万元以上的公司有75家,比2001年的102家减少27家,水稻种子供应量在250万kg以上的企业有2家,在150万~250万kg的有2家,100万~150万kg的有3家。②涌现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2003年湖北省有中国种业百强企业4家,2006年有中国种业50强的企业3家,2010年进入中国种子骨干企业的有4家。2011年被评为中国种业“AAA级信用企业”的有5家。企业数量均排在全国前5位。③种子加工仓储检验手段显著提高。湖北省目前水稻种子年总加工能力达到7万t,拥有现代化加工流水线30多条;种子仓储面积15万多平方米,贮藏能力15万t,其中拥有种子恒温恒湿库2万m2,年贮藏种子3万t;种子检验设备2 000台(套),有4个企业具有成套分子检测设备,可以规范开展水稻种子纯度室内SSR分子检测。④水稻品种推广和种子销售渠道顺应了新形势变化。10年来,湖北省水稻种子企业顺应《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的新形势,一是品种推广由过去的“无偿使用、一种独大、遍地开花”转向“产权化、品牌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种子销售由过去靠行政命令和省、地(市)、县(市、区)、乡(镇)层层批发调拨的多环节转向市场自由选择和品种区域代理制,零售终端下沉,方便农民就近选择购种。

2.2.4水稻种子市场监管得到加强

1)《种子法》施行后,农业部和地方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和法规,为水稻种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行政执法部门依据《种子法》加强了品种、市场准入、种子质量检验方面的管理。

2)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后,全省实行了水稻种子生产经营单位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剥离,实现了人、财、物彻底分开,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3)《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一方面调动了水稻育种机构和育种人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各类资本进入水稻种业提供了保证。促进了水稻育种投资主体多元化。

4)湖北省品种管理、市场准入和品种真实性鉴定走在全国前列。水稻品种区试管理出品种、出经验,成为全国水稻主产省份学习的典范。截至2011年底,湖北省已对450多个水稻品种构建了DNA指纹图谱库。

3问题与差距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湖北省水稻种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3.1.1商业化水稻育种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1)水稻育种资源仍然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水稻品种的育、繁、推脱节。一方面水稻种质资源、育种人才、高端设备设施集中在省级以上院校和地市级以上科研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体制机制僵化,加上与市场接轨差,很难选育出突破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成果。另一方面现有种子企业种质资源匮乏,科研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育种手段落后。

2)研究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共享。育种单位各自独立、封闭,育种家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与合作。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连结机制。

3)水稻审定品种多,但单个品种推广的面积都不大。据统计,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本省审定和国审涵盖湖北省区域种植的水稻品种有395个,2010年全省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在6 670 hm2以上的品种有77个,其中,早稻品种13个(杂交稻6个、常规稻7个);中稻品种49个(杂交稻44个、常规稻5个);晚稻品种15个(杂交稻10个、常规稻5个)。如果包括6 670 hm2以下和一些未审先推的品种,每年种植的水稻品种有100多个。在统计在册的77个水稻品种中,早稻种植面积在33 330 hm2以上的品种3个,占早稻种植品种数量的23.07%;中稻种植面积在66 670 hm2以上的品种2个,占中稻种植品种数量的4.08%;晚稻种植面积在33 330 hm2以上的品种4个,占晚稻种植品种数量的26.67%。

4)本省审定水稻品种种植面积不大,湖北省种植的杂交中稻大多是外省品种。2010年全省种植水稻220万hm2,本省选育品种种植面积与外省品种之比约为35∶65,其中杂交中稻品种本省与外省之比约为18∶82。

5)突破性水稻品种少,同质化水稻品种多。2010年全省种植两系中稻品种18个、面积66.2万 hm2,占当年杂交中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用广占63S(或与广占63S同核质系)作母本的有12个品种,面积有54.6万hm2,占82.5%;用培矮64S作母本的4个品种,面积9.6万hm2,占14.5%;用Y58S作母本的仅2个品种,面积只占3.0%。

6)抗稻瘟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少,水稻生产存在很大隐患。2007~2011年5年时间,湖北省(不含恩施州)共审定水稻品种69个,其中对稻瘟病达到抗~中抗水平的仅有 1个(天优华占),大部分品种表现为高感稻瘟病。

3.1.2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不稳,省内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的制种基地一是水稻杂交制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上涨,杂交稻制种比较效益低,由于没有落实制种补贴政策,“农民不愿制种”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二是水稻杂交制种属于风险性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农业生产,由于保险政策没有配套,企业、农民“不敢制种”的问题成为基地扩大规模的限制因子。

3.1.3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低,育性转换难以控制由于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核不育系如早晚稻类型9802S、中稻类型广占63S、Y58S、新3S、1892S、培矮64S等多为温敏性强的不育系。在亲本繁殖和制种过程中存在三大问题:①两系不育系在内地繁殖产量低,纯度差,以海南冬季繁殖为主,在海南繁殖要“碰年成”,如春节后出现≥24 ℃高温天气,育性不转换,繁殖产量低,纯度差。给制种和大田种植造成很大的质量隐患。②两系不育系制种时幼穗分化3~6期如果遇到气温≥23.5 ℃,出现育性转化自交结实,制种纯度降低甚至种子报废。2009、2011年两年均遇到此类问题,企业损失惨重。③两系不育系抽穗扬花时对高低温的反应比三系不育系更为敏感,异交习性也不如三系不育系,2010年遇到高温,2011年遇到9月17~19日的低温,苗架虽好,实收种子产量却很低,有的甚至绝收。

3.1.4杂交水稻种子市场销售的风险性和渠道不成熟性,导致水稻种业经营难度大,风险很高①计划难做的风险性。杂交水稻种子属于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其生产和销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当年销售的种子要提前1年安排制种,要提前2年作繁殖计划。由于产、销不同期,生产的前置时间长,收种产量靠自然因素决定,导致计划验证风险大。②种子质量风险,赔付比例大。在种子质量4大指标中,水分、发芽率、净度可以从室内及时检测,种子大田纯度无法在室内检验,虽然SSR分子检测结合海南种植鉴定可以控制部分劣种下田,但真正只有在种植大田的实际表现才能作最后的判定,一旦出现纯度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赔付比例一般在1∶50~200,种子企业担心社会压力,赔付比例更高。③种子种植大田减产、倒伏、发病等非种子质量的风险。由于种子的田间实际表现除与品种性状和种子质量相关外,还与自然气候、田间管理等许多因素有关,良种还要靠良法,还需要风调雨顺才能获得高产。而一旦出现非种子质量造成的减产,种子企业迫于社会压力和政治压力,也不得不作出让步,牺牲自己的利益。④水稻种子营销渠道的不成熟性。目前,湖北省水稻种子企业多数采取品种区域代理制,以县级作为一级代理为主,一级代理再下设乡镇(大村)二级经销商(终端商)。农户就近在乡镇二级经销商处购种。由于目前水稻品种繁多,农民购买时感到茫然,“专业化产品,非专业购买”是种业的典型特征,因此,种子零售店主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人物。对零售店返利多少是终端商推荐农民选择品种的主要因素。由此造成水稻种子经营利润不合理的倒挂,营销渠道占大头,种子科研、生产者占小头。

3.2与现代种业的差距

湖北省水稻种子产业与发达国家先进种业相比,与国家要求的现代种业不仅仅是某个局部的差距,而是种子产业链的整体性差距。

3.2.1科技投入与创新的差距大先进现代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一般占种子营业额的10%以上,拥有种子上游专利技术和品种多。例如孟山都2010年的销售金额为156亿美元,科研总投入16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0%以上,其中投入生物技术的研发费用每天都在300多万美元。而湖北省4家大的种业公司的年科研投入比率仅为1.2%~3.0%。现在全球90%的抗虫棉和抗虫玉米品种所含有的抗虫基因都来自孟山都公司的专利技术。跨国生物技术公司通过科技创新构筑严密的专利池,攫取巨额利润。孟山都公司销售额从2002年的46.73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56.52亿美元,纯利润从2002年的1.29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7.88亿美元。截至2009年底,在我国受理的3.1万件转基因技术专利申请中,国外的有1.3万件,占42%;其中转基因植物育种专利1 900件,国外的有1 121件,占59%。目前,世界主要农作物的72项转化体绝大多数被国外生物公司掌握,有22件还在我国提交了申请,其中6件已获得专利授权。

3.2.2种子加工现代化,检验标准化差距大发达国家种子公司的种子加工、检验手段现代化,种子包衣丸粒化水平很高,而湖北省种子检验至今没有一家国际种子检验协会会员单位(IST)。

此外,湖北省水稻种子企业在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方面与现代种业公司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4对策与建议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以下简称《意见》),2011年5月9日国务院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本着立足“三农”全局,着力聚焦种业,从宏观上对国情、省情、种情的准确判断,从全局上对种业支撑作用准确诠释,从战略上对新时期种业准确定位,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非常及时,必将对中国种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湖北省相应制定了《湖北省贯彻实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湖北水稻种业发展对策的着重点是落实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抓住新政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4.1着力锻造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水稻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贯彻《意见》精神,湖北水稻种业要紧紧围绕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商业化育种的新体系。力争“十二·五”期间审定年种植面积达66万hm2以上的有突破性水稻品种8~10个,以品种优势带动产品优势,进而形成企业强势。

4.1.1加大对水稻科研育种的投入力度重新定位省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去向,农业、科技、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宜将每年水稻育种攻关等方面经费重点投向水稻种子企业进行商业化育种。全省几家大型“育、繁、推一体化”水稻种子企业自身也要加大科研投入,力争5年内将科研经费由销售额的3%以下增加到10%以上,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种业公司的标准。

4.1.2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水稻种子企业要按照商业化育种的基本模式,逐步建立健全“育种目标决策子系统”、“种质资源鉴定子系统”、“育种技术研发子系统”、“生物信息处理子系统”、“品种田间测试子系统”、“生产与市场反馈子系统”的有机模块商业化育种体系。真正确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育种目标,不断收集多样化的种质资源,敏锐掌握现代生物科技的最新成果,充分运用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广泛的试验示范网络,建立精干高效的研发团队,成为商业化育种新体系下的名副其实的“育、繁、推一体化”新型种子企业。

4.1.3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水稻种子企业要积极与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研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要扎实建立起公司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水稻科研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聚焦水稻育种资源、人才和技术,探索育种技术、种质资源、专利基因评价入股的新方法。同时要利用资本、品牌等资产加速对水稻应用性育种优势强的地市级农科院(所)的整合。做到直接拥有,“提锅上灶”,快出品种。

4.2着力加强水稻种子基地建设,切实保障种子供给能力

建立长期稳定、高标准的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是保证水稻种子供给能力的基础,是实现湖北省水稻种子产业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1)圆满地完成好湖北省杂交水稻工程建设项目(2010~2012年),力争更多的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投入到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建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本省制种基地6 700 hm2,年产1 750万~2 000万kg高质量杂交稻种子,满足本省需求。

2)创新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管理模式。一是探索企业参股的水稻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发展企业控股水稻种子生产、农户土地参股的专业制种公司,将过去比较松散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子产业化模式,转变提升为企业参股专业合作社和控股制种公司来承担生产任务。二是建议政府协调划拨和流转土地给水稻制种企业。

3)积极争取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补贴政策和制种风险保险政策。这是真正解决湖北省杂交水稻生产上“农民不愿制种”、“企业、农民不敢制种”的关键之策。

4.3着力加强水稻种子品牌与销售渠道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覆盖率

1)品种质量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品种的品质是农民购买水稻种子时选择品牌的重要因素。“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不能只是一句宣传口号,而应成为每个员工真正的行为准则,谁重视质量,谁就拥有市场,也就保证了效益,为保证销售有数,质量有底,就必须从水稻种子亲本源头抓起,千方百计严把亲本关、隔离关、除杂关、收购关、鉴定关、检验关,环环紧扣。

2)品牌规划、品牌定位、品种核心价值观提炼。品牌个性塑造是整个营销和品牌拓展工作的重要环节,水稻种子企业要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和品种定位,提炼品牌核心价值,关注品牌塑造,整合企业理念、行为和资源,做好企业视觉识别(VI)导入,逐渐建立品牌联想,形成品牌核心竞争优势。

3)在水稻种子渠道建设策略上,在重点市场实施直营终端精细操作,在次重点市场对代理商和终端商实施深度帮控,在非重点市场充分发挥代理商的资源优势,采取协销的方式渗透。对现有和已进入的市场,主要是巩固、提升、拓展相结合,对尚未进入的市场采取步步为营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策略,扩大市场的有效覆盖率。

4.4着力开展创新型服务,加速水稻新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是实现成果价值的最有效手段。作为现代种子企业,服务“三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意见》提出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技术服务到位的标准要求,在科技成果的应用上开展创新型服务。一是种给农民看,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要坚持每年把育成的品种在集中产区办高产示范样板,并定期邀请农作物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种子推广员进行现场观摩和推介。学习借鉴广西“看禾选种”经验,实现种植一片,成功一片,影响一方,辐射一方。二是告诉农民干,实现良种良法一起推。要广泛聘请一批知名农业技术推广专家组成专家技术服务团,针对不同品种、不同生态区域编写水稻品种栽培技术小报(册子)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在生产关键环节直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三是带着农民进市场,采取“产业链”运作服务。即把新品种种植者、农产品收购加工者、销售者紧密联系起来,签订链式服务协议,让种植农民吃上“定心丸”,从而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销一体化的格局,既提高品种的使用寿命,又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5实施杂交水稻种子“走出去”战略

事实证明,杂交水稻是一项能够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生物高新实用技术,国际社会的需求非常大。湖北省水稻种业要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粮食供应日趋紧张的机遇,发挥湖北省水稻品种、生产、质量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稳定和扩大东南亚的杂交水稻种子市场,积极开拓非洲、中亚、南美诸国的杂交水稻种子新兴市场,力争到2015年实现出口杂交水稻种子10 000 t的目标。同时大胆探索到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土地、劳动力低廉国家建立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加工基地,实行异国生产就地销售和异国生产调回国内销售,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的国际竞争力。

4.6树立管促并举的种业发展理念,为水稻种子产业发展营造规范而又宽松的环境

发达国家现代种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企业兴则种业兴,企业是种业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扶持企业壮大是强大一个产业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和巩固企业在种业发展中的主体定位。美国种业正是因为有了孟山都、先锋等一批实力超强的跨国公司,不仅支撑了本国农业发展,对全球农业和经济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建议湖北省种子管理部门在加强对品种、质量、市场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种子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湖北省水稻种子产业加速发展,管促并举,两手都要硬,合力做大做强湖北省水稻种子产业。

参考文献:

[1] 程式华.中国稻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农村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水稻现状对策
什么是海水稻
诊错因 知对策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对策
水稻花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