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慈善读本》看慈善文化建设的“软”与“硬”

2012-04-29牟正华

慈善 2012年5期
关键词:读本实力慈善

牟正华

中华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视为造福未来的奠基工程。由中华新纪元慈善教育基金组织编写的中小学《慈善读本》已经获得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慈善机构和学校师生的认同和赞誉。慈善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普及展示了一条深入人心、沁人心田的道路。

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延绵不断,永无止境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慈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慈善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慈善人物星光璀璨,慈善捐赠发展迅猛,慈善理念逐步深化,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仍有不少人简单地把慈善文化建设理解为“硬”建设,如慈善机构利用善款助医、助学、助老、助困、助孤,为乡村造桥修路,协助政府建设敬老院等看得见的慈善行为,并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同。但对慈善文化建设的另一面,如慈善文化精神的涵养,慈善道德建设,慈善文化环境的培育,慈善理念的提升着力不够,这种重“硬”轻“软”的短视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经济建设是国家硬实力的主要标志,文化本身就是软实力,而慈善文化在这个软实力中更显得不易把握,其建设也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显著效果。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包含着慈善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些同志马上想到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际上慈善文化的“软”与“硬”是辩证的统一。“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软”实力蕴含在“硬”实力中,“硬”实力离不开对慈善文化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自觉,“软”“硬”兼施,方能显示出慈善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单就慈善筹资这一相对的“硬”文化而言,在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条件下,在大多数人尚未小康的时候,在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金钱至上的环境里,慈善软文化建设会更复杂更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需要党委政府的号召与倡导,需要媒体长久的宣传和正面引导。不是吗?《感动中国》十周年播出的人物和尾声白方礼老人14年脚踏三轮支教助学35万元的无私善举,令数亿中国人在电视机面前接受了最为感动的慈善文化教育,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精心策划的这一“软”文化,已足足10年,今后还要继续下去,说明“软”比“硬”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和气象,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和坚韧。

慈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陶冶养成,久久为功的漫长过程。《慈善读本》作为软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在积极探索符合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的方式方法,为把慈善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理想教育、信仰培育,课外实践中作出了有益且令人鼓舞的尝试。但该书的编委们尚未领悟到《慈善读本》独特的内容衬托出指方向、有意义、讲价值这一慈善文化软实力的民族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效应,正在转化成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而奋发学习的动力。衷心期盼《慈善读本》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修订之后,进一步为我国慈善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读本实力慈善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雏燕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