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29梁媛媛
梁媛媛
摘要: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曾在语言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较大影响。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为主义的观点受到一些批判,但是其理论仍存在科学合理的部分,值得我们重新研究和利用。本文从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斯金纳的观点出发,分析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如程序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等,并谈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斯金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语言教学
1.引言
彭聃龄指出,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系统的论述,它主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行为特征,解释有机体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2004:476)。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在研究学习本质的过程中对学习提出了不同解释,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学习理论的主导地位,直至受到以后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冲击,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及语言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学习理论对于语言教学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针对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著名的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种是由刺激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而另一种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叫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强化的作用,强化决定有机体行为方式的形成和转化过程,因而要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就必须合理控制强化。
由于斯金纳特别重视强化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强化假说。
2.1强化与强化类型
强化物是指任何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刺激,而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行为概率的增加的过程就叫做强化。根据强化的性质,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通过反应后呈现令人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的频率,而负强化则是通过减少或阻止反应后出现的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的频率。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外语教学中,可通过赞扬、奖品对学习者的进步进行正强化,也可通过收回批评、停止惩罚,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负强化。还有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到,这就是惩罚,与负强化不同,惩罚导致反应概率的降低,而不是增加。一般说来,惩罚在矫正行为方面也有效果,但不如强化的效果好,而且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条件地施以惩罚,教给学习者正确的做法以取代错误的行为,这样才可使学习者获得真正的进步。
2.2强化程式
强化程式指利用强化原理进行操作条件作用实验时,在强化物出现的时间上做出不同的安排,由此得出个体正确反应出现的频率与强化物呈现方式的关系。斯金纳根据间隔时间和频次特征将强化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间隔强化又可再分为固定比例强化与变化比例强化,固定时间强化与变化时间强化。
在教学中,斯金纳认为,有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安排强化类型的程式。不同的强化程式会造成行为的习得速度、反应速度和消退速度的不同,贺新宇和黄宇春(2009)指出,建立某一反应的最佳训练组合可能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然后是固定时间强化,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这值得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借鉴使用。
2.3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是对一种目标行为进行的渐进式培养,即把目标分为小步,对正在接近目标行为的各种过渡反应进行强化,直至培养出所需要的目标行为。渐进式接近是行为塑造的重要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同样有效。学习者可为自己每次设定一个语言学习的小目标,当达到小目标时就奖励自我、予以强化。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强化,最终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链式塑造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同样有效,教育者首先确定语言学习的终点目标,并了解学习者的起点行为,将终点目标划分成一系列阶梯式的小步子,步子大小以学习者能力而定,每当学习者完成一步时就及时予以反馈和强化,直至终点语言目标实现,目标行为就成功实施。
2.4评价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他的学习理论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化倾向,忽视了人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他的行为主义方法包含许多合理部分,在教学中特别是语言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备受推崇的先驱(朱纯,2007:23)。
3.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语言教学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语言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语言行为是对刺激物做出的正确反应。在语言教学领域,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与影响主要体现在程序教学法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以及盛行一时的听说教学法。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它们在语言教学的应用。
3.1程序教学法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斯金纳学习理论很好的体现与应用。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将知识分解成一系列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前后相接,逐渐加深,然后使学习者按顺序逐个学习每项知识,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反馈和强化,最终学习者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程序教学观的基本要点如下。
(1)小步骤。每次向学习者展现少量的信息和知识,然后从一个知识项目有序地向下一个发展。
(2)及时反馈。对于学习者的反应要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习者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错误的反应得到纠正。
(3)自定步调。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安排学习进度,这有利于缓解班级学习中因学习速度不一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程序教学法有许多优点,在语言教学中有指导意义,如在外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将所教内容细分成多个小单元,并按小单元的逻辑顺序依次编排,形成由易至难的多个层次,前一个层次的学习是下一层次的基础,这也恰好体现了渐进式接近的原理,有助于学习者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
关于程序教学法的效果问题,施拉姆在回顾36项程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中指出,17项研究表明程序教学法更有效,18项研究表明这两种教学方式效果相同,只有一项表明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于是,问题的答案似乎是程序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其中的原因和本质尚未知晓,这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赫根汉、奥尔森,2011:99)。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是在行为主义学习观,特别是程序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通过在计算机上呈现知识和练习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通常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及时反馈,即使没有老师的监督和评价,学习者也可从错误中和反馈中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朱翠英等人(2005:66—67)也指出,通过CAI掌握的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虽然具有节省时间精力的优点,但从最终学习教学水平来看,达不到传统面授的效果。
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合理使用计算机技术为语言教学服务,目前CAI技术的发展是多媒体互动式教学,即把课本、图像、音频等多渠道信息结合在一起的学习程序。相信这种教学模式会弥补传统课堂的一些不足,对外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听说教学法与模仿强化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的教授和学习深受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影响,听说教学法就是很好的例证。听说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而心理学依据便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而习惯需要反复的“刺激—反应”才能形成,所以听说法的核心内容是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等概念。在行为主义指导下的听说法的教学原则体现以下几点。
(1)反复练习形成习惯的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学说认为,语言习惯的形成需要靠反复练习,所以在语言学习中,教师用大量的外语授课和录音等作为刺激手段,强化学生的反应,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2)限制使用母语原则。外语学习是一种习惯,只有通过外语本身进行大量句型操练才可以有效形成,所以在外语课堂中不提倡用母语和翻译。
(3)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掉,所以在语言学习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习者反馈,对于错误及时纠正,以免错误的语言习惯导致语言僵化现象的产生。
当然,听说法也有不足,它将语言看成习惯形成,只注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重视句型的机械操练,忽视语法规则的指导作用和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无法解释人类习得语言的潜能和语言发展,无法解释语言抽象问题和语义,就对其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受到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批判。
但是,对于外语教学来讲,行为主义的许多理论仍是科学的,尤其是强化和模仿,它们是外语学习中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董燕萍(2009:183—184)指出,强化不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等于说强化不起作用,而模仿虽不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但模仿对语言习得有一定作用。而且,强化和模仿对外语学习的效率和时间长短有影响。她认为,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强化和模仿不是外语学习中第一重要的,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思想,但有选择的强化和模仿是很有必要的。对此,她特别提出三条注意:强化不是机械主义的强化,而是在某一时间内多次接触同一语言项目或同一话题;模仿不是鹦鹉学舌似的一字一句地模仿,而是对语音的模仿,对规则的模仿;所有的强化和模仿都是基于意义的,而不是基于形式的。
对于我国外语教学来说,要想在相对较短时间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较多的内容,就要采取一定的强化和模仿训练方式,所以听说法的“强化刺激,反复练习”的原则值得我们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借鉴使用,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4.结语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观对于语言教学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和利用。在语言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分析程序教学法、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和听说教学法的优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相信如果我们恰当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并且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就能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B.R.赫根汉,马修·H.奥尔森著.郭本禹,崔光辉等译.学习理论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贺新宇,黄宇春.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朱翠英等.现代心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2011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