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的平灾结合改造思路探讨

2012-04-29任君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城市公园郑州市

任君

摘要:以郑州市为例,分析了郑州市主要公园的现状及在应急避难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在城市防灾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在平灾结合需求下城市公园的改造与利用。

关键词:城市公园;改造利用;防灾减灾;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U985.12+1;TU984.1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959-03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ed Disaster Prevention Reconstruction of City Parks

REN Ju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Abstract: Taking Zhe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tatus of the major parks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emergency shelters we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ecology,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ity parks integrating the need of disaster prevention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city park; mod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Zhengzhou city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等因素,城市自身的功能逐渐呈现疲态,在地震、火灾这些突发灾害面前,人们开始正视城市愈发严重的灾害环境并认识到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些灾害频发的国家如日本,很早就开始进行防灾场所的建设,其中防灾公园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作为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避灾救灾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防灾公园屈指可数,很多城市甚至还未将防灾公园的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畴[1]。

目前,防灾公园建设最为完备的要属日本。1923年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城市公园被市民当作避难场所,它们有效阻止了火势蔓延,避免人们受到震后次生灾害的伤害,之后,日本政府加强了城市安全减灾体系建设,把建设防灾公园当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1973年日本在《城市绿地保全法》里把建设城市公园置于防灾系统的地位,1986年制定了《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提出把城市公园建设成为具有“避难地功能”的场所[2]。

我国防灾公园的提出和建设起步都比较晚,目前我国主要是借鉴日本的防灾经验,2003年9月建设的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是率先进行试点的公园,其后部分城市也将防灾公园纳入建设规划中。公园因为这些特殊功能在重大灾害来临时已成为安全的紧急避难之地。因此,建设和改造适用于城市的应急避难公园非常必要。

1郑州市主要公园现状及在应急避难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公园现状

郑州市内现有公园46座,有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其中综合性公园有17座(全市性公园概况见表1)。市区内的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及碧沙岗公园是人们常去的游憩地。2007年人民公园和碧沙岗公园作为郑州市首批应急避难场所开始动工,目前避难主体工程已完工,其中碧沙岗公园的防灾建设标准相对较高,公园前身为将士陵园,后改造成公园向游人开放,总面积约23万m2,绿化覆盖率94.3%,避难工程利用面积约20万m2。园内应急救援设施和应急生活设施都已完善,一旦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投入使用,将能同时容纳6万~10万人避难。除此之外,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定市内规模较大的29个公园为救灾据点,其余的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和附属绿地中不小于600 m2的集中绿地也可作为紧急避灾据点。

1.2公园在应急避难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缺乏系统的防灾减灾规划现今城市防灾公园处在逐个建设或改造状态,没有一套完备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难以起到面向多种城市灾害的防范作用。其次,相关的法规和设计标准还不健全,缺乏指导和监管。比如在建设施工中,由于缺乏配套的专项法规,导致各类设施按照防灾要求粗陋地布置,缺乏细节考虑,造成重复和不协调。

1.2.2数量与容量不足,资源利用率低郑州市现作为避难场所使用的公园数量严重不足,灾时无法满足应急避难的需求。全市性综合公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 km,不在附近居住的人们较难前往。大型公园布局松散,部分设施重复投资,造成区域资源无法共享,空间尺度也不易令人产生安全感。

1.2.3场地、配套设施功能单一,防灾被动从现状看,目前园中的防灾避难功能开发不尽完善,还处于被动防灾阶段。首先,缺乏对各种灾害特点的综合考虑,只适用于地震及火灾后的避难;其次,园内的普通设施只能满足平常的使用,缺乏平灾转换的考虑,设施配置不合理,没有具体的使用说明,同时缺乏对防灾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第三,园内有包括水域、考古研究所、文物遗迹等占地面积,实际避难面积应去除这一部分,部分避难场地道路缺乏通达性。

1.2.4公共认知不足,避难引导指示模糊在随机询问公园内部分民众后发现,有80%以上的人不清楚所在地是防灾公园,也不知道全市这样的场所有几处及具体分布。少数注意过入口标识和宣传栏的民众仅仅知道防灾公园的概念,对于设施的位置、如何使用不甚了解。园内各避难场所的标识缺乏连续性,箭头指向不明确,各区域间的引导模糊。以上这些都反映出对防灾公园的宣传力度不够,民众防灾意识薄弱。

2对郑州市公园平灾结合的改造探讨

城市中的公园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更能在灾害来临时发挥各自的优势。早期的城市公园大多没有考虑防灾避难的功能,广场、绿地在客观上可以起到一定的防灾作用,但大规模灾害时就会暴露整体防灾能力的不足。因此,如果能根据城市各个公园的特性进行改造,不仅能够利用公园已有的防减灾功能,而且可节约避难场所的用地,减少重复投资。这对于充实城市防灾减灾力量、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3]。

2.1改造原则

2.1.1统筹兼顾规划时从整个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角度进行考虑,统筹规划防灾公园与其他类型如广场、学校等避难场所的配置。进行公园改造建设时需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对于现状为已有避难工程设施的公园进行防灾减灾功能调查评价,落实公园在城市防灾体系中的作用,对需要改造的普通公园和建设新的防灾公园,应制定详细规划,长远考虑,确保能够满足一定时期的人员避难需求[4]。

2.1.2安全优先确保园内作为避难场所的安全是首位的。平时的游艺、景观设施在灾后可能会与应急避难功能发生冲突,规划时应在安全考虑范围内进行园内的布置和景观处理,如考虑园内观景道路在灾害时的通达性。

2.1.3因地制宜利用公园既有的资源如地形条件、水域、植物以及设施,根据城市对其防减灾的实际需求,增加必要的防灾避难设施,并改造已有的设施。如此可节约避难场所的用地,减少重复投资。

2.1.4平灾结合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城市公园平时作为民众休憩娱乐和避难疏散演习的场所,灾害时转换为避难场所,双重功能的和谐整合,使公园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5]。

2.2改造建议

2.2.1综合规划,提高公园的防减灾能力规划时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防灾规划的要求,着眼于各避难场所的统筹规划。把各类专项防灾规划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再根据防灾公园所处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尽快完善法规和设计标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指导和监管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研发更实用的高科技应急设备并合理配置,提高公园对各种灾害的承载力。

2.2.2增加防灾公园数量,均衡分布市内新建防灾公园的数量有限,主要依靠改造既有公园来增加数量。现郑州市主要公园绿地40余处,可根据防减灾需求以及在各区分布的均衡程度,选择合适的公园进行改造利用。分散在城市中的社区公园、小区游园等场所贴近人群,是人们生活中熟悉的空间,如果对这一部分场所加以适当改造,配备相应的防灾设施,无疑能提高城市的防灾容量。

2.2.3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健全设施,平灾两用针对不同的公园形态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呈带状形态分布的公园,在这条“线”上分布着设施、绿化、水系等各项因素,具有快速疏散的优点,但同时也不利于运输设施的停靠。因此既要利用公园形态的优势,也要尽量避免劣势可能带来的隐患。

其他的改造诸如利用地形增设防护屏障和缓冲空间;内部空间如广场、停车场、草坪进行设施改造,保留原有功能的同时可供灾时安置;以园内道路骨架为主体,结合周边空地改造成应急通道,同时与其他游览线路连成灾害时的路网;地面铺设及公共设施选择防火、防水、耐腐蚀的材料。健全具有灵活应急功能的配套设施,比如在与市政管网断开的情形下,能够依靠自备水井获得水源;路灯与监视设备、喷泉与消防设施的整合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改造时要考虑防灾时的区域划分。比如物资存放地在交通运输地附近,应急生活设施与棚宿区相邻。

2.2.4人性化设计,有效沟通设计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以人性化的最大需求为主。比如公园的护栏改成植物围合或者降低高度,增加可达性;利用景观设施构建尺度适宜的小空间;提高各区域的共享程度,缩短服务半径;利用不同植物的特性增强场所的庇护感;注重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考虑弱势群体在避难中的安全性。

园内防灾标识系统的地位非常重要,能有效引导民众进行避难。可在公园入口的平面示意图中加入各个防灾区域的图示;通过连续性箭头标识引导通往避难场所;避难设施的使用内容尽量简明易懂。

政府应加强防灾知识的教育宣传,及时将防灾公园的名称方位、可达线路、设施分布进行公示,组织公众进行定期避难预演,提高民众应急避难的意识和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3小结

利用城市既有公园进行防灾公园的改造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防灾公园规划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系统的规划指导以及完善的法规。必须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结合本国的实情,逐步摸索出适合的道路。应当避免盲目跟风的形式主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规划设计工作,不断地调整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包志毅,陈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2):155-160.

[2] 苏幼坡,马亚杰,刘瑞兴. 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 世界地震工程,2004,20(4):27-29.

[3] 丁石孙.城市灾害管理[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4] 苏群,钱新强.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空间配置原则探讨[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27(2):66-69.

[5] 苏春生,苏幼坡,初建宇,等. 城市园林的抗震减灾功能[J]. 世界地震工程,2005,21(1):37-41.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城市公园郑州市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郑州市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