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词语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2012-04-29储广林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5期

储广林

在中高年段,词语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读而过、形式单一,甚至不闻不问的现象。这种缺乏引导、简单机械、没有体验的浮光掠影的做法,不仅使文本解读缺乏有效的支撑,而且学生对词语缺少感性的认识。词语作为语文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比较、揣摩、品味、体悟词语的意象、意蕴,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让词语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品出词语的内涵

文章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词语作为文本的最小单位,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具有特定的内涵。然而,因为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抓住所有的词语一一品味,那就必须抓住文本解读的支撑点,引导学生品味。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片段:

师:虽然谈迁家境贫寒,可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从小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当这部五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国榷》被小偷偷走,一个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的老人又怎样了?

指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谈迁表现的句子。相机出示: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指读)

①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谈迁?(痛苦煎熬)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是啊,为了《国榷》,谈迁从小________。

为了《国榷》,谈迁抄写一点史料,就要_________。

为了《国榷》,谈迁_______。

所以谈迁怎么做?引读“茶饭不思”,所以谈迁“夜难安寝”,所以谈迁“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实际上小偷偷走的是谈迁的什么?(二十多年的心血、从小立下的志向)真是……(出示: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

②是啊,天有不测风云。当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意想不到的灾难,这种致命的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来横祸、祸从天降等。板书:厄运)真是一场致命的打击。

③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难怪当时的谈迁老泪纵横,仰天长叹:“噫,吾力殚矣!”

一个无比坚强的老人,此时此刻也发出这样的长叹,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再读这句话:“他茶饭不思……”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茶饭不思”“夜难安寝”,由词想景,由景生情,谈迁的遭遇深深牵动着学生的心。词语在想象、练说中不断丰满壮大,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意象。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用语文教师特有的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和挖掘,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去想象、去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品出词语的意象

真正的阅读,就是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欢乐共命运,体察他们心灵中每一次细微的颤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品出词语的意象。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片段:

师:经过四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史料“更加翔实、精彩”,谈迁是怎么做的?默读第三自然段,圈画有关词句,在书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同桌交流(先读句子,再说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谁来读读感受最深的句子?出示:

①“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你对什么词语感受最深?先读一读,再说感受。

“一袭破衫”告诉我们什么?(生活艰苦)

“扑面而来的风沙”告诉我们什么?(环境恶劣)

“终日奔波”告诉我们什么?(忙碌劳累)

(板书:终日奔波)你是怎样理解“终日奔波”的?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______________

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________________

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引读: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他都在奔走、忙碌。

这就叫“终日奔波”,这样忘我地工作也叫?(废寝忘食)这样从早到晚又叫?(起早贪黑)这也叫?(风餐露宿)我们从谈迁身上找到了最好的答案。从“终日奔波”中,你还读出了谈迁的什么?(勤奋、执著、坚定信念)

②“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你对什么词语感受最深?先读句子,再说说感受。

由“孤灯”你想到了什么?(一个人很孤独)

看到“奋笔疾书”你想到了什么?(分分秒秒编写《国榷》)

是啊,当早晨微曦初露的时候,谈迁在____,当中午别人午休的时刻,谈迁仍然放弃休息,在___,当夜幕降临,别人进入梦乡的时候,谈迁还是挑起孤灯,还在_____。从“奋笔疾书”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谈迁?(与命运抗争、与时间赛跑、百折不挠)

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经历一番辛苦,哪有硕果累累?经过几年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教学中,我抓住“终日奔波”“奋笔疾书”,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读出了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为了《国榷》战胜困难、勤于笔耕的顽强形象,以及他那份执著、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品出词语的表现力

品出表现力,就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有特点、有魅力。如《月光启蒙》片段:

师:“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生:生长。

师:对。这个“长”是说他的家乡在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那么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出现、发明。

师:歌谣,一般我们不说“发明”,与哪个词搭配更合适?

生:流传。

师:第二个“长”就是产生、流传。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那么就干脆把这个句子直接说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流传歌谣。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读着不顺。

生:我觉得用“流传”,让人感觉浮在表面,应该要有点深意,有点内涵的。

生:我觉得用“长”字有一种韵味。

师:这韵味,又在哪里呢?(生欲言而不得,语塞)“长”让人联想到“根,你想想,这歌谣的“根”是什么?

生: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

师:棒极了。那根,就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人。再来看这个“长”字,我们说,这个“长大了”“长高了”“长结实了”,“长”给你什么感觉?

生:越来越大的感觉,好像很有生机和活力。

师:对。这就是“长”字的韵味。“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饱含着一种诗性的美。

文本中,有的词语用同义词去代替,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连贯,但表现力却会因此大大削弱。因此,引导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词语的解释,更有词的情感、词的灵性、词的内在意蕴;让学生不仅是在理解、积累词语,更是在运用词语,进行语言实践。这样的词语教学,才能让词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使词语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间。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切入口,词语教学必须服从整个阅读教学的安排。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词语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词语教学的宽度,在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提升词语在生活中的语用价值,让词语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一部分,并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实现词语为学生“所知”到为学生“所有”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