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隐喻
2012-04-29范锴
范锴
摘 要 隐喻是利用已有经验的事物来解释或了解另一新经验的事物。它不只是语言现象,且是认知现象,具有建构的性质。教科书引入隐喻有助于改善传统科学课文“艰难生硬”的印象和促进学生理解新概念。教师可利用隐喻辅助教学,这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是相一致的。但若隐喻中的经验是学生陌生的,不仅无助于概念理解,甚至产生迷思概念。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隐喻 隐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对于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认为隐喻属于比喻语言,是一种修辞格,仅用于诗歌和写作,起修辞作用,使文章华丽,避免平庸。这种传统隐喻观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学者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符号学、语言发生学和元语言学等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性质、功能及工作机制,不仅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围,也改变了对隐喻的传统认知。其中科学哲学家也在关注科学教育中隐喻的重要作用,例如库恩1993年出版了《Metaphor in Science》一书。下面尝试从语言学观点来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隐喻现象。
1 隐喻的涵义
当代众多的隐喻理论中,以莱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最为著名。隐喻就是利用已有经验的事物来解释或了解另一新经验的事物。于是,隐喻的结构可分为两个领域:已有经验的“源域”和新经验的“目标域”。例如,爱情是一趟旅程。很明显,爱情不是旅程,但是借用“旅程”概念领域里的旅程有起点和终点,旅程可能经历风和日丽的晴天或是风风雨雨等具体经验,来思考有关爱情的某些属性。
莱可夫和约翰逊站在人类认知的高度来阐释隐喻,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经验者和被经验的环境之间的互动。而隐喻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创造性的作用。由此可见,隐喻具有建构的性质。有学者将隐喻的认知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作为类推说理的手段。
2 生物教科书中的隐喻
生物教科书中包含许多学生未能直接体验的知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如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对于初学者都是陌生而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阅读理解,促进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教科书引入了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兼具生动与生活化的特点,一方面有助于改善传统科学课文“艰难生硬”的印象,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熟知的经验去理解新概念。
从语法层次的角度看,高中生物教科书中的隐喻使用可分为词汇隐喻和语句隐喻。
2.1 词汇隐喻
朱永生等在对科技语篇中的隐喻现象做了深入研究后将词汇隐喻分为5种类型。① 视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的隐喻。如遗传学家用“密码子”来比喻mRNA上的3个碱基与1个氨基酸之间相对应的关系。② 视微观世界为宏观世界的放大化隐喻。如细胞学家用的“核孔”。用“核孔”这个词把本是细胞核核膜上的细微结构放大为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孔眼。③ 视宏观世界为微观世界的缩小化隐喻。如生态学家使用“生物圈”来表示全球生态系统,通过人们所熟知的经验“生物”和“圈”去认知宏观的生态系统。④ 把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是机器的机械化隐喻。如生物学家用“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来描述生物杂交过程中后代性状的组合情况。用“完全连锁”形象描绘了不同性状紧紧连在一起传给后代的现象。⑤ 把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术语的非技术化隐喻。遗传学家用“翻译”描绘了mRNA控制合成蛋白质的复杂过程。翻译的实质上就是把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这个过程如同将一篇英文翻译成中文。
2.2 语句隐喻
语句中的隐喻现象也较普遍。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在描述“细胞生活的环境”时,引用了如下一段话:《红楼梦》中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文中的“女人是水做的”和“少女的眼泪是珍珠”一样都属于结构隐喻。这个隐喻中,运用“水”的柔和美来激发出“女人”特有的温柔、美丽和善良的概念。但是编者在教材引用这个典故显然不是用来探讨女人的温柔和美丽。而是通过“女人是水做的”希望读者认识到“女人”这个个体中含有“水”这种物质,进而把这种经验拓展到“男性和女性体内都含有水”。再通过这样的已有经验去认知学生之前所陌生的科学概念“体液”。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很好地把“体液”这个抽象概念与熟知的典故结合起来。
3 生物课堂中的隐喻教学
教科书编写者将隐喻融入文本中,而教师也将隐喻运用于课堂教学。Petrie和Oshlag探讨文献后发现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都有使用隐喻教学的报道。通常是在学生学习不熟悉或是复杂概念的时候,由于具体经验的不足或是领域过于抽象,运用隐喻就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隐喻的本质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这是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相一致的。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起来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因为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就存在不同的理解。利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把外部经验简单“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去,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去建构新的经验。隐喻教学就是从已有经验出发,建构新经验的过程。
例如,在进行“细胞器”部分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诸如工厂都是由若干车间和部门组成。有采购原料的部门、对原料进行初加工的车间、生产产品的车间、质检部门、销售部门、为产品生产提供设计图的部门,负责动力供应的部门等等。从这个学生原有经验出发,再对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依次做出隐喻:“动力车间”、“养料制造车间”、“蛋白质加工合成车间”、“蛋白质发送站”。一方面帮助学生建构各个细胞器的功能知识,同时也引出细胞内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的概念。
由上可知,无论教科书还是课堂教学,引入隐喻都能很好连接新旧经验,从而利于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但由于隐喻往往是从已知的领域去理解未知领域的抽象概念,因此,使用隐喻的原有经验必须是学生所熟知,否则学生往往只能了解隐喻的字面意义,而无法通过隐喻获得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甚至产生迷思概念。例如在“女人是水做的”这个例子中,学生可能会从源域的另一个属性中得出“体液就是一种水”这样的迷思概念。
参考文献:
[1] 李发元.国外隐喻学研究评介[J].修辞学习.2001(6).
[2] 董宏乐.论科技语言的隐喻性[J].外语学刊.1999(3).
[3]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5.
[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6-147.
[5] 刘大椿.隐喻何以成为科学的工具[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4).
[6]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2).
[7] 朱永生等.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1,(4).
[8] 朱正威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9] Petrie,H.G.,Oshlag R.S. Metaphor and learning. 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2e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79-609.
[10]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