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误区浅议
2012-04-29金彩云
金彩云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1. 重智轻德型。智:智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聪明,反应的快慢,思维的敏捷。德:道德,也就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被社会承认的,需要全社会公民都要做的,体现社会现代文明的言谈举止、礼让、孝道等(这里也包括一个人的能力)。前几年,香港的一所知名大学辞退了内地的两名高材生。原因非常简单:就是“高分低能”。现在的家庭父母都比较年轻,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这是他们的全部。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就是一名好学生、好孩子。至于其他方面,就无所谓了。
2. 宠爱无度型。现在家庭中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哪怕是要天上的星星、月亮,父母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的孩子从不会想着别人,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处处以自己为中心,从不会想别人心理的感受,更不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事情,真是“天老大,我老二”。谁能奈我何?
3. 拔苗助长型。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热切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更早地接触知识,及早跨进高校的大门,成为社会中的顶尖人物。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我们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送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如英语班、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等等。殊不知,家长的这种做法严重地扭曲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们过早地背上了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包袱,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压抑,他们的脸上没有了天真无邪的笑容,有的只是无奈与无助。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奔走于学校和辅导班,心理的发展失去了平衡,也不可能都得到好成绩。相反,过分的压抑使他们厌倦了学校的生活、厌倦了学习,从而经常逃学、旷课,不但没有学到现代化的技能、造福于社会,反而事与愿违,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 盲目攀比型。随着城乡教育差距的拉大,很多农村的家长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上学,认为只要进了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突飞猛进,从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是否适合那个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否负担得起。而且一旦进了城,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也得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管学生需不需要,只要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的孩子也得有,其结果是让人失望的。有的孩子在农村呆的时间长了,不适应城市的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周围的学生相处得不是很融洽,而且受到城里孩子的歧视,产生了不愿意和城市孩子相处的想法。此外,农村的学习节奏不是那么的紧张,到了城里之后,各方面感觉都不如城里的孩子,学习跟不上,思维不如他们,表现也不如他们,而且经济条件的落后,总是感觉自己比别人矮一头。种种不适应,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压抑,再加上不能与别人及时沟通,形成了孤僻的性格,严重地产生了心理障碍。
5. 包办代替型。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是皇子皇孙,一切的事情都是由父母帮着做,帮着决定,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孩子的依赖性增强,从不想着自己去做。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家长帮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家长帮系好;吃饭时,家长把饭盒摆好,碗筷摆上,站在一旁,看着孩子吃饭;有的学生已经上了五六年级,家里还不放心,车接车送,中午饭给送到学校……这些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这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对孩子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将一事无成。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不知怎样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6. 好高骛远型。现在的家长盲目崇尚别人的生活方式和受教育方式,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较,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自己家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别人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别人参加辅导班,也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辅导班。不加分析,不加判断,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发展水平与认知水平,盲目要求进步,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学校教育的误区
1. 衡量学生的好坏,看分数。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问:你家的孩子学习怎样?答:啥也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没出息。问:听说你家孩子学习挺好,人也老实,老师很喜欢他,多好啊!我家孩子要是有你家孩子一半,我就烧高香了。答:你家孩子听说也老实,就是学习稍微差了点,没关系,努努力成绩会提高的。这是在家长当中经常可以听到的话。从这些对话当中不难听出:在社会上,对一名学生好坏的评价,看他老不老实,听不听话,学习好不好。只要达到这三点,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好学生。家长评价一名老师教得好不好,也是以这三点为标准的。针对社会上的这些看法,老师的教学也是以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准则的。于是,在学校老师拼命地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给学生以半点喘息的时间。回到家里,大人又逼着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就连双休日学生的作息时间,也被无情地剥夺了,目的就是在考试当中拿高分。
2. 教师的教法为学生取得成绩而服务。要想有好的素质教育,必须有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但是素质教育的结果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效的,它是长期的,必须是在后天的工作中才能体现出来的。最让人看得见、效果明显的是拿分数,也最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被社会所承认。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不是把培养人作为目标,而是通过教学,在考试中如何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目标。从各校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都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宗旨就是求得高分,如果考上某所重点学校或是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奖励给老师多少多少钱。而且一名学生将来的前途也和他取得的成绩以及报考的学校直接相连,并且学生考上高校的人数越多,这所学校的名气也越大。这就是现在教育的现状。
3. 科研意识淡薄。现在的学校要想生存,必须走科研治校的道路;不进行科研的学校,将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学校,也是必将走向毁灭的学校。但是,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农村的教师,严重缺乏科学研究的意识,认为搞科研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那是领导们该干的事,与自己无关。而且觉得搞科研,内容很深奥,自己水平有限,根本研究不了,即使研究了,跟自己的切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关系,干与不干都一样,何必费那个事。
4. 教师队伍老化。城乡教育产生区别的另一个原因是城里的教师队伍能及时得到补充,让一些有能力、有热情又年轻的教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他们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能把新的理念带到工作中去,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农村学校,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首先,年轻教师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即使到了农村学校,也只是落落脚,托关系走人。能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是那些没有关系、水平一般、年龄又比较大的教师。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老化、没有新意,很难体现新课程理念,又怎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其次,因为觉得自己年龄大,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也没有发展前途,何必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索性维持原状比较现实。第三,农村学校的教师,接触外界信息的机会较少,外出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使得他们的教学水平不能很快提高,只能在自己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摸索着前进,举步维艰。
5. 环境的落后,教学设施缺乏。一所学校的环境就是一个的人脸。俗话说:一个人长得漂亮,回头率就会高。一所学校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青睐程度。上级部门虽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那只是对城里学校而言,农村学校也只能“望梅止渴”,自寻安慰。面对环境的“不公平”,哪个家长愿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学校呢?再有,现在的城里学校都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每个班都配有远程教育设施,而我所在的学校,整个学校也没有远程设施,原因很简单:资源浪费。呜呼,拥有全国人口56%的农村教育何时才能发展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