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机遇 促进新发展
2012-04-29宋立琴
宋立琴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成立于1996年,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公立、有寄宿的完全女子中学。学校坚持“全面发展、因性施教、优化个性”的办学理念,以“博学、博爱”为校训,以“求真向善,秀外慧中”为培养目标,尊重教育规律,探索成长规律,不断汲取世界女子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开发出一套提高女孩子人文素养的校本课程,探索了一套适合女孩子成长成才的教育模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女校特质的学校文化。
华夏女中首先是一所普通中学,然后才是女子学校。对学校而言,质量是生命,特色是活力。生命是活力的载体,有了生命才有可能产生活力。因此,学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教育环境,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让她们安心、安静地接受新女性教育,种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种子,从而打好成才的基础。在学校定期进行的校友座谈会上,每逢谈到“你觉得女校留给你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校友们总会很自豪地说:“母校留给我的是独立、自信、优雅,帮助我建立了完美的内心世界。”“女校让我对生活有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较准确的定位。” “华夏女中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一个大气的女人。”这些话语更坚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优质资源共享共建,成立“华夏女中办学联合体”
北京市区域规划调整以后,西城区教委为加快教育的有机融合,扩大示范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校校精彩,人人成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西城教育均衡发展。华夏女中是新西城教委全力打造的特色学校之一。学校也以此为契机,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学校发展的阶梯性目标,即为西城区增加一所优质校,为北京市增加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为国家增加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女校办学水平的窗口。
西城区教委经过多次调研指导,成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组成的“华夏女子中学办学联合体”。2011年4月,一个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在众多领导、专家的见证下,由区教委田主任亲自指导并主持,这四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有效期为五年。
■“办学联合体”学校深度合作,实现多方位的优质资源共享
近一年来,“办学联合体”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运作模式,即在坚持华夏女中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特色不变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办学联合体”的优质资源,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在学校办学模式研究、青年教师培养、教研组建设、教师资源及课程资源共享、学生共同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交流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和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的10多位优秀教师走进华夏女中,与华夏女中的教师共同承担2011级高一学生的教学任务。同时,三所学校教师之间密切合作,坦诚交流,相互提升,共同发展。
2. 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华夏女中非常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培养,关注女孩子的胸怀与视野,开设了四大类几十门的校本课程,尤其是青春期教育的系列课程。四所学校的德育资源与课程等逐渐分享融合。华夏女中的老师也走进其他学校,与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交流互动,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
3. 实现教研活动资源共享
四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相互开放,尤其是华夏女中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他三所学校的教研活动,开阔眼界,扩大视野,既有专业上的提升,也有精神上的体验与感受。
■“办学联合体”学校间优秀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每所学校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校文化,尤其是这几所示范学校,学校传统文化非常深厚。而学校文化对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浸润,每位老师身上都带有自己学校文化的印记。西城区教委成立“华夏女中办学联合体”,使众多示范校的优秀教师走进华夏女中,以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来审视、研究华夏女子中学,并进行实践探索,发挥、展示不同教师的风格和特点,丰满了教师,更丰盈了学生,进而丰富了学校文化。在这样的学校文化影响下的教师,带着些许变化重新审视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尝试着去探索与创新,进一步丰富了自己学校的文化。
总之,十四中老师的灵活、一六一中学老师的严谨、华夏女中老师的细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受益的不仅是教师,更是学生。华夏女中的学生能够享有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优秀教师的学科思想,思维开阔,视野远大,胸怀宽广,有利于造就“求真向善,秀外慧中”的现代新女性。而“办学联合体”学校的学生,分享了华夏女中的特色课程;同时,这些优秀教师带着华夏女中的教育理念和视角,去关注他们的学生,尤其是关注女学生,促进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成长。
办学联合体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家长的满意度、师生的幸福指数快速提高。教师的精神更饱满,学生更阳光快乐,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