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在窗外

2012-04-29王维审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学园牵绊小豆豆

王维审

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时候,我就坐在窗边。心想,那个叫豆豆的日本小女孩,如果就站在这个窗边,她会不会大声地和燕子说话,与孩子们一起疯跑。一定会,因为即使在被严格约束的教室里,她都会站在窗边大声地与宣传艺人说话。正因为这,才上一年级的她就被学校开除,但她却幸运地来到了一个窗外的世界——巴学园。

黑柳彻子,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童话般的教育乐园。从小豆豆进入巴学园开始,作者就用59个片段讲述了巴学园的教育生活,但只有一个是发生在“电车教室”里,并且还是一个“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的自由自在的课堂。小豆豆找到了她喜欢的窗外世界,融入到了“满是激励”的教育,从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为她一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我试图通过一遍遍的阅读,静静感受巴学园里特殊的教育方式,并记下一点思考,给自己,也给所有还在关着窗户做教育的人。

诗性,教育的灵魂。教育,应该是一首灵动的诗,飘逸着自然的芬芳;教师,应该是一个诗人,以诗性的情怀走进学生的世界。小林校长知道,“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于是,他用四个小时的时间聆听小豆豆语无伦次的话,并且始终保持着专注的神情;他用一次既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的简单的“露营”,让孩子们从心底得到了小小的满足。因为他知道,孩子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他更知道,教育应该以本真、唯美、超然的姿态,静静地流露并呈现出诗性的光辉。

因为诗性教育的浸润,小豆豆的理想从间谍、宣传艺人、车站售票员,到巴学园的老师,慢慢变得真实而清晰。巴学园给予孩子的,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并在成长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反观我们的教育,升学、分数、名次等等,无不牵绊着教育的脚步,折磨着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失去了诗性的教育,干涩如柴,味同嚼蜡。孩子们开始惧怕学校,教师们开始厌倦教育。其实,教育是简单而幸福的,抛开功利带来的种种牵绊,以一种诗性完成文化的浸润和情感的体验,就能找到教育的灵魂。

深邃,教育的气质。教育,如果没有精神的超越,就没有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高远。巴学园里的教育,“从不是仅仅看到眼前的事情,而是还考虑到几十年之后的事,并据此来培育”。正是这种深邃的教育气质,让巴学园超越了现在,把学生终身发展作为自己教育的目标。这才有了为永远长不高的高桥君专设的运动项目,才有了“然后呢”这样直逼人心的追问,才有了说不完的那句“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因为小林校长知道,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孩子目前的问题。学会一道题,熟背一首诗,绝对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最终的追求。教育的意境很深邃,它拥有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这就是教育的气质。

自然,教育的底色。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排成一列规规矩矩地走路”,更没有听到过“保持安静、不乱扔果皮纸屑”的呵斥。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知道了很多,比如看到乱糟糟的地方就要主动去打扫,知道欺负弱小是件很可耻的事,等等。这是因为,小林先生热爱大自然,也希望为教育打上自然的底色。他担心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教育,会使孩子们失去感受自然、触摸心灵的能力。于是,他给孩子们准备了专属他们的、可以用来爬的树;告诉孩子们“衣服弄脏了也没有关系”,并可以钻铁篱笆;带着孩子们长途跋涉,完成了一次温泉之旅……

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不是人工修饰出的深沉和华丽。有生命的教育,就应该是根植自然的土壤,完成自然的绽放,收获自然的果实。

合上书,凝望窗外的那份诗性,那份深邃,那份自然,我终于知道,自己该如何走进窗外那片生机盎然的教育。■

□编辑吴君

猜你喜欢

学园牵绊小豆豆
用爱浇灌孩子——再读《窗边的小豆豆》
小豆豆去散步
建筑学园(2)
建筑学园(1)
宠物学园
Number One Love
宠物学园
一年级的小豆豆
云来云散,回忆中有你牵绊
窗边的小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