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内拓展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012-04-29刘玉娟梁秀桥
刘玉娟 梁秀桥
如何让学生有趣味地进行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我认为,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内时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拓展时机和内容的把握
教学中拓展时机可设置在学习课文之前、之中、之后,何时拓展要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定。还要将课文学习与课内拓展进行有效整合。
1.新课学习初始的拓展
猜谜语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猜对谜语时,学生会表现得很兴奋,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猜不中时,他们反而更加有兴致,待谜底揭晓时,会觉得豁然开朗。在新课程开始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活动,能促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对进行新的学习大有益处。
例如:《奇妙的歌手》一课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中介绍了蟋蟀、青蛙、蝉的发声器官,可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动物的奇妙。喜欢动物是学生的天性,于是老师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特点,在学习《奇妙的歌手》一课的初始设计了猜谜语的环节。课上老师出示青蛙的谜语谜面请学生阅读猜谜,学生马上进入阅读状态,并从谜面提供的信息中很快找到了答案。
“绿衣小英雄,是位游泳家。田里捉害虫,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这个谜语的谜面设计得很好,突出了青蛙的特点,比如绿衣、游泳、捉虫、叫声以及生长过程,与学生对青蛙的了解相符合,特别是“呱呱呱”的叫声与课文中介绍青蛙的特点相一致。此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情绪高涨,而且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因此,好的阅读材料和恰当的拓展时机能使教学环节的设计变得更有价值。
2.第二课时的拓展
例如:在《奇妙的歌手》一课的第二课时,老师拓展的阅读材料是一首儿歌。儿歌中含有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达到了复现生字反复识记的目的。同时这首儿歌又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便于学生回忆。但在儿歌的选用时,要力求语言优美,琅琅上口,不能一味追求复现生字词的数量而忽视语言。
再如:在《聪明的华佗》一课的第二课时开始,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是一组句子,提出的要求是按顺序将这组句子进行排序,然后再连起来读一读。排列好的句子连起来正好是课文的脉络,排列句子的练习非常适合故事类的课文。
又如:《天鹅》一课的第二课时开始,老师出示了不完整的阅读材料,括号中的字由学生在阅读之后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这个拓展阅读有点难度,其价值是为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学生只要能够做到熟练识记生字词语就可以了。
3.课文学习过程中的拓展
例如:在《它们怎样睡觉》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初读就很清楚每种动物是怎样睡觉的,但是它们为什么这样睡觉学生并不清楚也很感兴趣。特别是对马为什么站着睡觉还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感到很神奇。于是老师补充了关于马睡觉的科普知识资料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马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一下子明白了马为什么站着睡觉还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需要注意的是,补充科普阅读材料时老师要认真修改,以免有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学生读不懂,要尽量使语言活泼通顺,浅显易懂。
4.课文学习之后的拓展
拓展阅读的题材、体裁、写法上可同亦可不同,主要根据需要而定。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选择的材料也不同。
例如:《聪明的华佗》一课。在全文学习之后,学生对华佗佩服不已。老师安排了一篇关于华佗在学医过程中十分用心、克服困难苦练抓药的文章。通过拓展阅读,学生对华佗的了解更全面了,从而也更加了解了华佗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的原因。这样的拓展很适合学生学习写人的课文。
与此同时,老师还安排了《聪明的杨修》一文的拓展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又认识了一位聪明的人物,再通过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他们对华佗的特点就更加清晰深刻了。最后,老师又安排学生阅读了一篇关于名人小时候的故事,阅读后讨论名人成功的秘诀,使学生感受人不会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拓展材料的使用
掌握好拓展时机,选择内容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如果拓展内容过于浅显,只是读一读,不仅达不到目的,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时间。如果过于深入,又会喧宾夺主,影响拓展数量,有悖于研究的初衷。
1.在拓展中增加识字量
低年级学生学习识字是重点,学生在阅读中最大的困难也是生字障碍,识字的量越大,阅读就越顺畅,也就越有兴趣。所以,借助拓展阅读进行随文识字是增加识字量的好机会。
一篇文章到底可以认识哪些字,认识多少字,应根据学生情况和文章而定,主要以常用字和曾经认读过的字为主,基本要识记的生字由老师指定,便于检查和落实,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增加生字。一节课中可以拓展的材料不止一篇,但就其中一篇设计识字,不要篇篇都设计识字,识字的负担过重,任务就会很难落实,学生也会失去兴趣。
2.在拓展中学习阅读
阅读文章并能够了解其基本内容是阅读的基础能力,低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阅读获取简单的信息,教师可以在学生在阅读拓展材料后引导他们完成一些信息的摘录。
例如:在《小动物上体育》一课中,老师补充了一首童谣,让学生充分阅读后完成后面的填空。因为填空的难度不大,所以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信息的摘录,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3.在拓展中训练表达
课文是学生学习表达的范例,仿说、仿写是训练表达的方式,而拓展材料又可以为训练表达提供素材。
例如:在《奇妙的歌手》一课中,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是结构相同的并列关系段,课文中还有一组表示声音好听的词语:动听、悦耳、响亮、洪亮,这些都是很好的表达训练点。于是教学中,老师补充了相关阅读材料——《响尾蛇是怎样发声的》并将其作为训练的素材。
在训练时,老师确定了训练点——仿语言,设计了两个层次:让学生先演一演,再用填空的形式让他们写一段话。
这道题的考查性比较强,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材料和课文。因为阅读材料的内容已经把响尾蛇的发声特点写得清清楚楚,学生在完成阅读和仿写时不会觉得困难。而且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对表示声音好听的词语感受深刻,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里学生理解词语、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均可以得到训练。
4.在拓展中积累语言
语文学习在于积累,拓展材料中的优美句段和经典诗词是积累的绝佳素材。教师对古诗词材料的使用除了让学生朗读、背诵外,还要帮助他们了解意思。可以采用浅入浅出的方式。
例如:在《小小的船》一课中,教师拓展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学生朗读之后老师提问:“我们课文中的月亮像小船,李白看见的月亮像什么呢?”再如《奇妙的歌手》一课,我们拓展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上片。
老师设计的层次是:(1)自己读读,看看谁能边读边听到声音。(2)你听到谁的声音了?(3)你能找到藏在词中奇妙的歌手吗?(4)边听声音边读争取将内容背下来。这样浅入浅出的设计,能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基本的了解,便于积累。
低年级的课内拓展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多读,还要读好,这样才有效。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围绕拓展目标把握拓展时机,精选拓展内容,用好拓展材料。■
□编辑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