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2012-04-29平亚茹
平亚茹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课题,亟待人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业作为教学环节的任务指派形式,与课程教学的历史可以说是基本等长的,但将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却是新观点。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以往有关作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作业的目的、类型、布置、评价和功能等方面。对作业功能的研究,主要归纳为六个方面:作业的认知功能、育人功能、发展功能、评鉴功能、认知心理学功能和诱导功能。可见,作业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那么作业能否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 作业作为课程资源的可能性
1. 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
首先,从课程资源的概念分析。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可以看到已有的研究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都必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课程资源必须能够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第二,课程资源必须具有教育性,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从课程资源的本质来看,它是课程开发的条件,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课程资源只有在经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真正进入课程。可见,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从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作业与课程又有什么关系呢?
2.作业应该是一项课程内容
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提出“课程系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而《实用教育大词典》对作业的解释是“为完成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从事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内、课外两种”。显然,钟启泉先生关于课程的界定包含了学生作业。作业属于课程研究的范畴。
另外,课程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学科体系,隐性课程则是指非强制性的、非公开性的内容,国家并未加以规定或强制执行。显然,学生作业应该属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范围。当有关学生作业的课程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其中非确定性因素(如操作、量化、评价等)具有了规定后,其隐性课程的性质亦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理论。
课程内容是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允许它合法地进入教学过程。否则,学生就会被排斥在课程与教学之外,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因此,从作业与课程的关系来看,作业应该是一项课程内容。作业与课程资源又有什么关系呢?
3.作业本身是一种课程资源
学生的作业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业中蕴涵着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是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凝结的产物。可见,作业成为课程资源具有可能性。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思索、体悟与需求,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资源和生长点,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具生命活力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多样的探究经历纳入课程的视野之中,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发掘和建设。不仅要尊重、善于发掘学生成功的探究历程和结果,达成教学目标,而且也应将学生失败的遭遇与体悟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弥足珍贵的课程资源。因为,学生在探究中的失败经历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精神与教育价值。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开发和利用。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作业中的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作业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可能的。作业作为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有什么优势?
■ 作业作为课程资源的优越性
作业类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动态性、生成性、敏锐性、过程性、经济性和真实性等特点。
1.动态性
作业作为课程资源只是一种可能的资源或可以被挖掘的课程资源,它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只有得到教师的认识并被有效运用时,才能在教学中变得有意义,才能发挥其课程与教学的价值。作业类课程资源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动态地开发和生成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探究的历程和结果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因此,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2.生成性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产生很多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继续活动和探索的渴望,这种新的学习目标,如果具有较强的探究、学习价值,它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目标。
3.敏锐性
作业作为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性决定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善于捕捉并加以转换和利用。
例如,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有一探究实验,即“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有一位学生用自己采集的两种野草种子做实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其中一种野草种子单独放在盘子中能够发芽,而和另一种野草种子一同放在盘子中就不发芽。她感到很困惑,就向老师请教:“为什么两种野草种子放在一起,其中一种种子就不发芽”。
这一问题提出后,教师立即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联想到英国细菌学家弗来明就是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意外地观察到被青霉素污染的培养基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导致青霉素及其功能的发现,而在此之前,许多科学家在实验中也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却没有足够地重视,痛失良机。教师意识到,学生有关“发芽”问题的发现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信息。
据此,这个原创问题,引起了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此问题转化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豚草对黑麦草的竞争优势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获2007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如果教师缺乏信息的敏感性,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在做作业时生成的这一重要资源,就会被忽略,新的研究发现将随之失去。由此,作业作为课程资源,具有敏锐性的特点。
4.真实性
作业类课程资源是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描述,全体学生都会给予较大的关注。开发与利用作业中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鲜活的作业作为课程资源,赋予了科学探究过程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更加亲切、具体、形象和生动,而且贴近了学生的距离;通过作业激活了学生原始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作业类课程资源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5.过程性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亲身经历、体验和实践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生成的知识、体验、经验、情感、问题、困惑等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过程性的特点。
作业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给教师的教学留下广阔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空间。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业类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作业作为课程资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作业作为课程资源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拓展了作业的功能,还丰富了课程资源概念的内涵,同时为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它的深入研究可以在课程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并为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可能,同时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了机遇,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他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和个性化知识的增长。因此,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要充分挖掘作业中潜藏的课程资源和利用价值,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机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编辑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