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教研:资源共享中的教师成长平台

2012-04-29张作仁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锦囊异构校本

张作仁

校本教研活动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中问题的解决或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满足,但还是存在着“双不满意”的现象。活动参与者感到:重形式、轻实效,收获少、负担重。活动组织者感到: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吃力不讨好,实效性差,工作效能低,解决不了真问题!显然,这偏离了教研活动的核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幸福感。有效的校本教研应该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供帮助,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校本教研中得到成长。

下面,介绍三种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

■ 课时锦囊

学校资源建设,是校本教研活动物化目标的一种形式,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它借助教研的手段,完成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课后评价等一系列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常见的资源主要有课堂教学设计与研究、习题与作业、学校课程等与学校过程管理密切联系的三大类型,它随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案例一:基于“课时锦囊”的校本教研模式

“课时锦囊”是指以课时(或课)为单位,由一线老师自创与收集的教案、案例、课件等,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并直接服务于小学课堂教学的素材性课程资源。通过以下六个环节完成教研。

集体学习: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时锦囊”内容,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改进方案。

随堂听课:开展“课时锦囊”使用专题研讨课,寻找“课时锦囊”使用中的问题。

讨论交流:梳理与课堂教学效果直接相关的问题,归纳出研究主题。参与者共同讨论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办法,并提出改进目标。

二次跟进:执教者有针对性地修改“课时锦囊”,试图解决针对性问题。

评析交流:展示新旧“课时锦囊”,做课者陈述前后研讨课的差异、改进依据,比较使用效益。

总结评估:同伴和引领者共同评估该“课时锦囊”与课堂教学效果直接相关的使用价值,提出“课时锦囊”使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根据平阳县中心小学提供的案例改编)

■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活动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某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进行不同构思,从而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主要通过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教学活动的细致观察、分析、反思、实践来达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同课异构通常以同一主题为核心、行动研究为基础、微格研究为手段、比较研究为方法、同伴互助为桥梁、解决问题为目标,主要有师徒结对同课异构、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同课异构、分层教学中的同课异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中的同课异构等四种基本实践模式。

案例二:滚动焊接式教研

滚动焊接式教研主要是指在一定团体中(如学科教研组),全体教师针对某一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或主题),共同探讨和展示对此问题的解决思路,最后由该教师以再次教学的方式结束教研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一般“同课异构”的地方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解决是逐次进行的,所以在经验上有一个不断积累和修正的过程。

流程一:定专题——围绕教研组成员集体讨论初定的主题是否科学,有无突出课文特点,有无把握学科特色,有无切合学生特性。

流程二:尝试课——第一主角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进行个体实践。

流程三:会诊课(一)——第二主角验证研究伙伴提出的种种教学假设。

流程四:会诊课(二)——经集体研讨后,由第三主角再次会诊。

流程五:赏析课——第一主角在耳濡目染之下,开始从学情出发,围绕主题生成课堂教学。

流程六:反思链——课堂实践后,第一主角对比前后方案,整合每次集体反思的意见,一方面反思个人成长,重在认识的转化,另一方面反思主题深化,重在方法的运用。(根据温州市实验小学提供的案例改编)

■ 教师论坛

学校是教师活动的主阵地,学校提供的成长平台与指引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发展程度。一个人真正可贵之处是他的思想,而使一个人真正有别于他人的也是思想。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是一切行动的根本,形成思想是终极的追求。事实+逻辑+思考=思想。要想成为一名具有思想魅力的教师,教师要做到尊重事实、逻辑分析与理性思维,然后形成观点与自我提升。

案例三:教师小论坛

教师论坛是基于教师发展的理想目标:认识自我,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它有四个支撑要素:人、题、形、评。

“人”——双向确定:学校鼓励所有的教师参与,也会物色有思想与有见地的、善于发表观点的教师做汇报。观点报告两周一次,提前两周教科室负责确定人选与内容、形式等组织事宜。

自荐:基于思考与反思,初步形成观点,上报教研组长。

教研组推选:教研组展开讨论,选出人选与观点上报教科室。

教科室确定:统观各观点,确定最合适的人选并做好各项准备。

“题”——自主选择:是教师通过认识、发现、分析、提炼而形成思想的结果,每次观点主题的选定要考虑该观点是否符合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是否符合教师目前的心灵指向。

“形”——规范有序:以“认识自我,获得发展”为核心目标,借鉴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螺旋上升的行动研究方法,形成了一个规范有序的观点论坛的流程。

“评”——生动创新:每一次的观点汇报后,主持人必将结合论点内容做联系实际的点评,校长则以引导的方式给予鼓励与评价。(根据温州广场路小学提供的教研案例改编)

■ 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学校为本,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网络教研有三层基本含义:(1)研究教学,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2)校本性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一切研究“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3)虚拟性,即研究的手段是利用信息技术,研究的环境是基于互联网的跨时空的虚拟情境中。学校开展基于网络的虚拟教学研究活动,可以拓宽校本教研途径,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成为新课程改革催化下常规校本教研发展的一种必然抉择。

案例四:网络虚拟校本教研

基于网络的虚拟校本教研范式的构架模型是由5个运作阶段和一个全程参与的支持系统——课程资源库组成。即信息技术背景下校本教研的“非常5+1”构建——第一阶段:基于web站点、公告板、留言板、论坛等;第二阶段:基于论坛、QQ群、聊天室、网络专业备课系统等;第三阶段:基于Moodle、论坛、网络专业教学系统等;第四阶段:基于论坛、QQ群、聊天室等;第五阶段:基于论坛、博客、web站点等。这种范式可以与常规校本教研混合交替进行,也可以忽略5个阶段其中的某一个阶段而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研究,这种范式也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随时与常规校本教研互相转化。课程资源库是整个虚拟校本教研的独立支持系统,它贯穿于虚拟校本教研的每一个阶段。

基于网络的虚拟校本教研,主要为主题研讨、学术沙龙、头脑风暴等网络教研活动,包括网络备课、网络教学、网络评课。形式的呈现为个人博客、网络出版、电子校刊等形式,最终形成了虚拟课程资源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

虚拟校本教研可以拓展交流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可以唤醒教师主体意识,强化教师专业素养;可以体现教师自身价值,消除教师职业倦怠。虚拟校本教研构架了一个教师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许多教师有了不断生长的精神空间。

校本教研实际上是学校教科研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的深化与发展,是对学校教科研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校本教研是一种以行动研究为主,研修一体的学校教研新模式,强调全体教师的参与,强调教师间的交往、合作和共享,共同进步与发展;让学校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型组织,让读书感悟、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存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特质和职业尊严。校本教研必须基于建设一种自主、合作、对话、常态的教研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搭建更多的平台,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发展、人人主动参与”的校本教研氛围。■

□编辑王宇华

猜你喜欢

锦囊异构校本
初入职场,不妨怀揣这10个锦囊
银狐家的100个锦囊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春季养护锦囊,请收好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悦读”小锦囊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