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舒展方可学有希望
2012-04-29康菁菁
康菁菁
如今小学生的困扰纠结在哪里?电脑游戏?压岁钱?偶像明星?小干部竞选?同学关系?也许你会说,嗯!都有可能!沙燕心理网寒假期间开展了一次有趣的活动——“心手相牵,共享成长”,孩子们根据征集上来的一些比较集中的烦恼进行讨论。结果跟帖量遥遥领先、人气爆棚的帖子是这样的主题——
爸爸、妈妈总不满意我的成绩!也许每个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我不想让您失望。但也许您不知道,您每次问“是第一名吗?”“这题该不该错?”“XXX考多少分?再看看你怎么考的?”时,我真的好烦好难受!难道爸爸妈妈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爱我吗?
在紧随上述主题后的两百多个回帖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家长对于成绩的过度关注与苛责给孩子们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自我认同的困扰。
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种类型的“施压家长”:
其一,永不满足型。用孩子们的话说:“90分了吗?不行!还应该上95分!95分了吗?不行!100分有那么难吗?100分了吗?还不行!考题容易,1个100分也说明不了什么……”尽管成绩在上升,但孩子们一直生活在被否定的状态中。家长们的“激将法”没有激发出斗志昂扬的胜利者,倒是打击出了一片垂头丧气的失败者。心理学常常提到的习得性无助实验告诉我们,失败就是在这么一次次的挣扎无望中训练出来的!即使成功,试想一个一味讨好他人、迷失自我的人,真的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吗?
其二,乐于比较型。他们有两种显著的比法:一是与别人家的孩子比,二是与成绩更优异的比。总之,此时的父母变成了“远视眼”,瞧自家的孩子雾里看花,望远处的景象心明眼亮。孩子们拼命忍耐这种无视或漠视,“他人即地狱”的挫败感油然而生。单一横向的比较可能造成的两种极端后果是:低自尊顺从的孩子会逐渐丧失自我批判意识,把他人的思维作为判断事物的先决条件,从而偏离自我的初衷,在追求与丧失中反复体验痛苦;而高自尊叛逆的孩子会发展为否定一切、攻击他人、急功近利的行为模式。
其三,分数依赖型。这种类型的家长,张口闭口都是成绩。成绩似乎成了他们与孩子维系关系的唯一载体。用孩子们的话说:“我爸妈除了成绩似乎什么也不关心……”孩子们在讨论中大声疾呼:“成绩只能代表人的一部分!”的确,这个人生命中有限的一部分优势被无限放大。富有韧性、勇于担当、信念坚定、乐于合作、善于分享等无法通过拼成绩来习得的品质却被束之高阁。
■ 建议: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一个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冷认知过程,而是一个伴有情绪的热认知过程。学业情绪作为学习过程中的热源,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学业情绪中的积极高唤醒状态(包括高兴、愉快、自豪、羡慕、希望等情绪体验)和积极低唤醒状态(包括放松、满意、平静等情绪体验),会带给学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和长期稳定平和的情绪状态。而这些情绪往往出现在得到教师、家长、同伴高度认可的情境中。与之相对,当学生长期处于消极高唤醒状态(生气、焦虑、羞愧等情绪体验),以及消极低唤醒状态(厌倦、无助、沮丧、难过等情绪体验)中,厌学、人际冲突、自我封闭等行为的发生率就会大大增加。可见,前文提到的三种类型的“施压家长”,正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孩子推向心理危机的边缘。也许,家长们会在此时高呼:“我也是为了孩子好啊!难道这样的爱错了吗?”爱本无错,但爱的理念可以更开阔,爱的方式可以更多元,爱的节奏可以更自然。
★要爱得大气
在和孩子们的讨论中,我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第一名是一个期待,但也可能是一副枷锁!第一名是一种荣誉,但也可能是一种悲哀!第一名是一座高峰,但也可能是一个陷阱!家长朋友,当你把自己的荣耀与孩子的健康成长绑定在一起时,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大气,影响着孩子的学业情绪。“我爸妈很关心我的学习态度。他们告诉我:‘学习要努力,成绩可以不理想,但是不可以不认真学。”这种对于学习过程态度的关心比对学习成绩的关心更为切中要害。成绩的起伏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态度所起的作用比较稳定、持久。巩固和强化稳定的因素比围着成绩喋喋不休更有效果,而且,孩子们在这样的关注下,心态往往更加平和,更乐于从自身的层面下功夫。
★要爱得自然
对于孩子的爱要体现自然、质朴的美感。让学习回归天性,启发孩子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就是自然之爱。学习是人的天性。没人要求婴儿直立行走,他们却可以笑哈哈地蹒跚学步;没人要求孩子放声歌唱,他们却可以自我陶醉般地载歌载舞。学习是生命自然的力量,是我们在孩子追寻天性的路上设置了重重条件。当我们抛弃条件,关注学习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时,为了家长勉为其难的学习就会转变为自发学习的快乐感受。
★要爱而有道
有一个普遍的错觉:糟糕的成绩=糟糕的未来。我们往往习惯性地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孩子等同于问题孩子。孩子掉进了问题的陷阱,他们身上本来具有的力量也就被一同摧毁了。所以,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肯定孩子具有进取的愿望。随后,要善于发现孩子当下成功的因素和未来成功的潜力。进而,在信心中和孩子共同制定双方认同的改善方案。注意,对于孩子学业状态的关注不仅仅是在考试后。如果孩子们感受到只有成绩才能引起父母“爱的条件反射”时,厌倦和难过的情绪就会悄悄蔓延。
在比较的策略上,我们可以引导家长换一种视角。从单一横向的比较向着多元纵向的比较发展。想想孩子的过去与现在,您发现的不会仅仅是无奈;分析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您和孩子都会多一份转换的信心。
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要变用“分”对话为用“心”对话。在这里,我们看似在探讨为人父母之道,其实也在思考为师之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孩子们的无奈中是不是也包含着这一份难以言说的情绪呢?教师的职业身份使我们习惯于使用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用分数来评价学生,与家长对话。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具示范性?是不是可以引领家长们看到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希望呢?如果打分是难以避免的客观存在,教师可以尝试在分数旁边附加一些评价手段,提示家长孩子的优势、进步和潜力,并提出适度的希望,引导家长从只关注结果向陪伴、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转变。同时,亦可借助家长交流会、家教沙龙等形式,挖掘家长群体中的宝贵资源,使孤军奋战的家长拥有专业的支持和同伴的陪伴,进而增强改变的勇气和成功的信心。
当然,对于陷入消极唤醒状态的孩子们,我们在积极关注和接纳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引导其表达。这种表达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其一,在开放安全的的环境下(如有辅导资质的网络论坛),引领孩子们与朋辈对话、碰撞、反思。这种表达既有自我对话的意义,也有朋辈辅导的价值。其二,通过专业人士的引导,启发孩子们理解父母的初衷,把得到鼓励的自信感受和遭到否定的伤心故事写给父母看,并说明自己努力改善的愿望和需要帮助的期待。尝试用饱含真情又平静理性的方式与父母对话,在困境中探索、发现,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成功沟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