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上的题词
2012-04-29强铁牛
强铁牛
1941年7月中旬,61名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都领到印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的毕业证书。为什么题词会印在毕业证上?这还得从头说起。
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为八路军卫生学校,再早则为红军军医学校。1931年1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翌年2月22日,在江西雩都县城的一座教堂正式举行开学典礼。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工农红军组建以来,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1932年10月,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4年10月,红军卫生学校随主力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路。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张国焘拥兵自重,反对中央北上路线。红军卫生学校一部分随左路军(四方面军)行动,一部分则随右路军(一方面军)穿越茫茫草地继续北上,同年10月走进谢子长、刘志丹及其战友们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
经过一年的长途奔波和惨烈战斗,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陕北已人困马乏不说,还面临水土不服、伤病员增多,且陕北又缺医少药的局面。甘泉下寺湾会议,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即找彭德怀要他推荐军委卫生部部长人选。彭德怀毫不犹豫的推荐了身背处分的黄克诚。走马上任,黄克诚即带领部分红军卫生学校师生赶往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党中央在陕北安下的第一个家——瓦窑堡,筹备恢复红军总医院和红军卫生学校。
瓦窑堡南门外二里许有个村子叫水沟坪。这里有一股闻名十里八乡的泉水,刚修起不久的一排十孔砖窑洞和散布周围的砖瓦房……得知红军要办医院,窑主家便慨然应诺。因为窑主的一个儿子已是西北红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即为湖北省军区副政委的李国秀。
1935年12月,参加直罗战役的红军卫生学校师生从前线回到瓦窑堡。黄克诚又张罗恢复红军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水沟坪自然成为校址的最佳首选地。因为这里有许多伤病员需要治疗护理。红军卫生学校师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一个医院和学校,用肩膀挑到了瓦窑堡。卫校虽然不那么整齐划一,但稍加整顿便能上阵,沿江西在校第六期,在瓦窑堡继又招收了第七期。开学那天,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临学校作报告,勉励学员要更加发奋学习。
1936年6月,红军卫生学校随党中央转移至保安县(今志丹)康家沟,9月又移至吴起境内的塔儿湾;10月左路军(四方面军)抵达陕北,分道的红军卫生学校师生终于又会合到一块,随即进行整顿整编,学校设立了政治部、教育科、文书科、供给管理科。
1937年1月,红军卫生学校迁延安阎店子;3月又转到延安甘谷驿;4月到达关中北部三原县甘泽里;6月移至三原云阳镇;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卫生学校也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9月,平型关战役期间,伤员救护迫在眉睫,学校立即派出第九、十期学员和部分医生,从山西五台到黄河岸边的大宁县,编织组成一条千里救治护送伤员转运线……
1938年2月,八路军卫生学校奉朱德总司令命令,返回陕甘宁边区办学,3月底抵达富县张村驿;5月恢复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名称。
1940年3月,红军卫生学校由张村驿迁回延安东柳树店。这年秋,毛泽东到柳树店休养所探视战友后,来到卫校给师生作报告。他满怀深情地说“你们在党的领导下,从江西中央苏区的‘卫生小学,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现在成长为‘卫生中学了,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卫生大学”。同年9月,经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批准,红军卫生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1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生第一期(即红军卫生学校第十四期)学员即将毕业,期(班)长林春芳把同学们的期盼向校长王斌作了汇报。王斌当即接通了毛主席的电话:“主席,我是王斌,十四期学员就要毕业了,这是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希望您能给我们做个指示。”电话那头的毛泽东爽快的答应了。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一个骑马的人向学校奔来。林春芳一见马上迎了过去,骑马的人是毛泽东的秘书,手里还拿着一卷纸。来人跳下马高兴地说:“毛主席给你们题词了!”接过递来的纸卷,林春芳和秘书边说话边向校部走去。王斌校长小心翼翼的展开纸卷,16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毛泽东”。王斌不由得连声赞叹:“好词!好词!”“好字!好字!”抬起头又对林春芳说:“快找人放大几张,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怀啊。”随后,林春芳找到绘图组的田英、张岫岚同学,拿道林纸精心放大四张,并画上美丽的花边,分别贴在校部、礼堂、图书馆和十四期的教室。此后学校决定把毛泽东的题词,用红字印制于十四期学员的毕业证书上。
毕业证书上的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十五日,唯一遗憾的是毛泽东的题词却没有写年、月、日。经查,1941年7月15日前有两个星期天,分别是7月6日和7月13日。据当时制版印刷条件,如果是7月13日题的词,要印在毕业证上显得有点紧张。因此,毛泽东的这一题词,应该是7月5日或6日早晨挥笔而就的。从此,“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不仅深深印在了医大师生的心中,印在了广大革命医务工作者的心里,也指明了医疗事业的奋斗目标。时至今日,这一题词仍是广大卫生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栏目责编: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