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荆州市干旱特征分析

2012-04-29卢碧林,朱建强,何开平,付克金,苏荣瑞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旱灾荆州市旱情

卢碧林,朱建强,何开平,付克金,苏荣瑞

摘要:2011年冬春季节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发生区域性特大干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调查了长江中游的荆州市内水文和农业受灾情况,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土壤墒情指标对旱灾进行了评价分析,探讨了荆州市2011年干旱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至2011年5月20日,荆州市除荆州区和沙市区为重度气象干旱外,其余县市均为特大气象干旱,同时叠加中度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干旱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结合本区域旱灾发生的特征,提出了完善水利防控设施、提高农业节水潜力和推广新型节水技术等干旱防控措施。

关键词:荆州市;干旱;特征;2011年

中图分类号:S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899-04

Research on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in Jingzhou City in 2011

LU Bi-lin1a,1b,ZHU Jian-qiang1c,HE Kai-ping1d,FU Ke-jin2,SU Rong-rui3

(1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Wetland Agricultur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1b. Geochemistry Department; 1c. Agricultural College;1d.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 China;

2. Jingzhou Survey Bureau of Hydrology Resources, Jingzhou 434000, Hubei, China;

3. Agro-meteor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Jingzhou City, Jingzhou 434025, Hubei, China)

Abstract: A regional drought happene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from the winter of 2010 to spring of 2011 and caused huge damage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o-prod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Jinzhou city were discussed through the aspects of hydrology and ago-production loss; and the drought magnitude was evaluate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heavy drought in Jingzhou and Shashi district and extraordinary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 other districts of Jingzhou city along with medium hydrological drought till May 20, 2011, which led to large los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specially rice p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the cause of drought,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constructing water-control projects, enlarging water saving potentiality and spreading new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Jingzhou city; drought; characteristic; the year of 2011

旱灾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1],根据统计资料,在影响种植业的各种气象灾害中,旱灾遍及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我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的60%,平均每年受旱面积2.15×107 hm2左右,损失粮食100亿~150亿kg[2]。长江流域是旱灾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3],以湖北为例,每年因旱涝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少则几十亿元,多则达数百亿元(如1998年超过500亿元)[4]。近几十年尤其是近30年来,该区域灾害发生频率加快、灾情趋重[5-8],旱灾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1年1~5月,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发生区域性特大干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本研究以长江中游的荆州市为例,调查了区域内水文和农业受灾情况,探讨了荆州市2011年干旱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区域特点,从抗旱防御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本区域的水资源科学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降水资料来自荆州市气象局农业试验站气象观测数据,荆州市干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以及农作物种植面积等数据来自荆州市农业局调查结果,荆州市地表水水文资料和土壤墒情资料来自荆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观测站观测数据,地下水水位资料来自荆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长江大学试验基地监测结果。

1.2干旱评价方法

按GB/T 20481-2006 气象干旱等级,分别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Pa)和土壤相对湿度(Relative soil moisture,R)划分干旱等级[9]。

1.2.1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计算公式为:

CI=aZ30+bZ90+cM30(1)

式中,Z30、Z90分别为近30 d和近90 d标准化降水指数SPI;M30为近30 d相对湿度指数;a为近30 d标准化降水系数;b为近90 d标准化降水系数;c为近30 d相对湿润系数。旱情等级划分方法见表1。

1.2.2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法计算公式为:

Pa=×100%(2)

式中,Pa为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为计算时段内降水量(mm);P为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mm),采用近30年的平均值。旱情等级划分方法见表2。

1.2.3 土壤相对湿度法计算公式为:

R=×100%(3)

式中,R为土壤相对湿度(%);w为土壤平均重量含水量(%);Fc为土壤田间持水量(%)。旱情等级按表3划分。

2结果与分析

2.12011年1~5月荆州市水文特征

荆州市灌溉水源主要为长江及其支流、境内水库、湖泊和堰塘蓄水等。由于2010冬季至2011春季长期少雨,湖库塘堰蓄水不足,水面积较常年同期缩小严重。尽管5月9~10日、5月21~22日和5月31日3次降水过程对旱情有一定缓解作用,但由于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偏少,湖库塘堰蓄水增加有限,同时长期抗旱用水,湖库塘堰出现干枯。

境内大型水库、湖泊水位明显低于2010年同期,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根据荆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监测结果,截至2011年5月14日,洈水水库水位85.21 m,蓄水量1.87亿m3,比2010年(88.44 m)同期少蓄水7 390万m3,比2011年5月1日(86.13 m)少蓄水1 170万m3;太湖港水库水位37.13 m,比2010年(37.71 m)同期少蓄水400万m3,比2011年5月1日(37.30 m)少蓄水80万m3;洪湖、长湖水位分别为23.32、29.76 m,比2010年同期分别低1.06、0.79 m。其中洪湖水位已接近历史最低水位(2000年5月24日8时,23.28 m),长湖离历史最低水位(2000年5月24日8时,28.95 m)只差0.81 m(图1)。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根据沙市区习家口站、江陵县赤湖站、公安县闸口站、洪湖市新堤站以及长江大学岑河试验基地等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分析显示,2011年荆州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3~4月地下水位较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偏低0.4~1.3 m,其中闸口站1~4月地下水位偏低0.77 m。长江大学设在沿江平地岑河观测站的检测结果如图2。

2.22011年5月荆州市干旱特征及评价

荆州市降水量观测结果表明,荆州市各县市区2011年1~5月降水量普遍偏少,各县市(区)雨量均为有记录以来同期最少,和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相比,降水量减少在50%左右(表4)。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干旱程度进一步加重,其中5月降水较历史同期偏少40%~60%。按照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法划分,荆州市各县市(区)旱情等级都接近或达到了中旱级别。

荆州市土壤墒情检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普遍较常年低。其中,公安县闸口土壤墒情监测站的检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自2011年2月26日起开始低于常年(图3),最小含水量比往年同期偏少30%。以5月14日8时监测结果为例,纵向平均土壤含水量为23.9%,其中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约为16%,土壤相对湿度为40%左右,旱情等级达到严重干旱级别临界值。洪湖市新堤土壤墒情监测站监测结果表明,从2011年1月30日到4月上旬,土壤含水率一直低于多年同期的平均值(图4),5月14日8时的监测结果显示,10、20、40 cm深度土壤纵向平均含水量均下降至19.8%左右,土壤相对湿度为45%左右。按照土壤相对湿度法评价,旱情等级达到中度干旱级别。

按照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5月20日干旱等级除荆州区和沙市区为重旱外,其余县市均为特大气象干旱(图5)。

2.3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每年4~5月是荆州市早稻栽插、中稻育秧,棉花、玉米育苗及移栽的关键季节,旱情已经导致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受阻,主要表现在早稻无水移栽,中稻无水育秧。截至2011年6月1日,荆州市主要粮食作物受灾情况及经济损失见表5。就作物生产来看,干旱对水稻影响较大,农作物的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达26.35万hm2和14.33万hm2,作物受旱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达94 548万元。

3结论与讨论

1)2011年荆州市遭遇了特大气象干旱,并叠加中度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带来较大影响。由于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自2010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1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11];与此同时,西北气流占据主导地位,冷空气南下频繁,也压制了暖湿气流北上,一直都难以形成持续性的降水。这也造成了2010年11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偏少。荆州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由此遭遇了严重旱情。

2)三峡蓄水对荆州市引用长江水造成了一定影响,长江流域荆江段水位偏低,使得本区域荆南四河断流,荆江两岸抽提引水困难,灌溉水源的减少加重了农业旱情发生。根据水文资料分析,长江干流荆江段水位比2010年同期偏低,在2011年5月17日前,三峡入库流量维持在8 000 m3/s,下泄流量维持在7 520 m3/s,沙市站水位32.47 m,监利站水位26.04 m,与2010年同期比较,沙市、监利站水位分别偏低2.27、2.85 m。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沙市水文站4、5月份水位同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沙市站水位4月偏低0.35 m,5月偏低0.38 m。一般情况下,荆南四河新江口水位低于34.80 m时河干,沙道观水位低于34.54 m时河干,弥陀寺水位低于31.86 m时河干,管家铺水位低于30.20 m时河干,康家岗水位低于32.24 m时河干。由于长江来水水量太小,导致荆南四河2011年4、5月基本断流无水。

3)重排轻灌的水利设施系统加剧了农业干旱的发生。长期以来,荆州市所处的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由于地势低洼,灾害发生以洪涝和渍灾为主要灾害[12-14],由于雨水总体上比较充沛,排水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对该区域的阶段性干旱主要依赖地表水进行农田补充灌溉,没有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2011年春季以来,当地表水匮乏时,依赖地表水源的灌溉系统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针对荆州市的干旱特征特点和水环境的变化新特征,在保证该区域涝渍灾害防治的前提下,应结合荆州市的水系和干旱发生的特点,在干旱发生时,除采取应急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推广新型节水技术外,还应适当借鉴北方灌区的有益经验,建立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水资源系统,完善水利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流域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2.33-35.

[2] 李明志,袁嘉祖. 近600年来我国的旱灾与瘟疫[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0-43.

[3] 沈浒英.长江流域干旱年天气背景分析[J].人民长江,1996,27(12):36-38.

[4] 刘可群,陈正洪,周金莲,等. 湖北省近50年旱涝灾害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326-332.

[5] 周月华,高贤来. 1470—2000年湖北省旱涝变化分析[J]. 气象,2003,29(12):18-21.

[6] 吴宜进,蔡述明,王万里. 湖北省历史干湿气候的世纪振动及其比较[J].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5(3A):634-638.

[7] 刘成武,黄利民,吴斌祥.论人地关系对湖北省自然灾害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77-181.

[8] 吴贤云,丁一汇,王琪,等. 近40年长江中游地区旱涝特点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17(1):19-28.

[9] GB/T 20481-2006 气象干旱等级[S].

[10] 迟鹏,张升堂.我国北方大面积干旱成因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11464-11466.

[11] 王素萍,段海霞,冯建英. 2011年春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J]. 干旱气象,2011,29(2):261-268.

[12] 尹发能. 四湖流域综合管理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3):58-60.

[13] 刘章勇,何浩.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涝渍地演替分级及趋势预测[J]. 生态学杂志,2008,27(9):1567-1570.

[14] ZHU J Q, GAN T Y, WANG J Z.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Four-lake watershed in Hubei province of China[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33rd IAHR[C]. Vancouver,Canada,2009.

猜你喜欢

旱灾荆州市旱情
人工增雨解旱情
荆风楚韵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
——碗灯舞
荆州市关工委走访慰问全市“五老”代表
基于不同旱情指数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监测研究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捉迷藏比赛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统升级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