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内国内分工视角下的“经济全国化”

2012-04-29张峰

经济与管理 2012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张峰

摘要:世界经济危机迫切要求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品内国内分工,东部地区主要从事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样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又维护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产品内国内分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和世界分工过程,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全国化,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产品内国内分工;共同富裕;经济全国化

中图分类号:F26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5-0013-04

近年来,世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欧美债务危机在使人们重新反思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同时,更多是反思西方国家的产业政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再次提出了经济的再工业化。面对西方国家进口需求的缩减,如何维持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是中国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地区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如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不同地区的共同富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通过促进产品内国内分工,使全国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的优势形成合理的国内分工结构,让所有的地区都参与到工业生产的分工体系中来,这样可以:一是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二是有利于维持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三是有利于实现经济全国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可行之路;四是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一、经济全国化与共同富裕

经济全国化(Economic Nationalization)是与经济全球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对于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措施促进技术、知识的扩散,使所有的地区都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建立统一竞争的市场,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对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巨大差距,选择了非均衡发展的超越性战略,集中全国的力量,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部分地区倾斜,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有学者曾用“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来概括中国的地区差距。“四个世界”是指:第一世界,高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如上海和北京;第二世界,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但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如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辽宁;第三世界,高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如河北、以及东北和华北中部地区;第四世界,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如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除了收入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还体现在科技、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因此,经济全国化也是一个全国现代化的过程,即通过技术、知识、文化、商品等的扩展,使所有地区的人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从内涵来讲,经济全国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是从收入角度看,经济全国化是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不同区域共同富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外向型的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经济全国化就要求通过政策措施,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经济全国化就是打破地区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的过程。即打破地区保护主义,实现资源和商品在不同地区的自由流动的过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市场分割,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经济全国化要求打破城乡、地区界限,减少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三是从分工角度看,经济全国化就是使全国各地都参与到工业化的分工体系之中,共同分享产品内国内分工带来的技术进步和财富增加的过程。一些落后地区落后的根源在于从事落后的农业或工业生产,没有参与到世界和全国的工业分工体系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就在于参与到了世界分工体系之中,在加工贸易过程中逐渐“干中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水平,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全国化,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需要中西部地区参与到东部地区的分工中来。形成产品内的国内分工。四是从知识和技术角度看,经济全国化就是知识和技术在全国不断扩散的过程,也就是使全国各地共享知识和技术进步成果的过程。

经济全国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拉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通过经济全国化,使西部地区融入国内分工、世界分工体系中来,解决西部地区就业问题,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缩小地区差距。二是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全国化,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拉动内需,改变传统经济对出口、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的局面。三是有利于拉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使落后地区参与到全国分工体系,进而参与到世界分工体系之中,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四是有利于维护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通过产品内国内合理分工,既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又可以维护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表明,过度放纵虚拟经济的发展,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产业空心化,就业机会减少而就业率降低、收入下降,产业空心化也会使财政亏空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只有保障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内合理的产业分工,既促进了中国产业的整体升级,又保持了实体经济的合理比重,有利于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整体上升,又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安全。

二、欧美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挑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现了后工业化的趋势,即把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东亚等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其国内主要从事产品研发、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又进一步把产业转移到了中国、印度、越南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西方国家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导致了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虚拟化,从而使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进一步突出。“1980年至200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1%降低到12.6%,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21.6%降低到9.1%。”过度虚拟化的经济必然难以抵抗金融海啸的冲击。与这种产业空心化相适应,必然要求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的工业产品,导致了大量的对外贸易逆差。产业的空心化也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导致了财政危机的爆发。面对这种情况,西方一些国家重新开始重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出台《制造业促进法案》、《鼓励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回国策略》,支持制造业及就业回流。法国政府筹资2亿欧元直接向制造企业发放‘再工业化援助资金。英国出台了‘制造业振兴、‘促进高端工程制造业等政策举措。”2009年英国公布了“制造业新战略”,提出制造业的五大竞争策略。日本将制造业作为产业政策核心,制订了《制造基础白皮书》,决心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强信息家电、环境与能源、纳米与新材料、医疗与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拟将日本建成进行最尖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据点。“法国新产业政策”中明确将工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提出了法国制造业产量的增长目标及具体措施。

西方国家的再工业化,必然减少对“中国制造”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渐提高,2010年达到58.5%。因此,如何未雨绸缪,应对西方国家产业政策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包括成本的竞争力和技术的竞争力。提高成本的竞争力就要在中国国内寻找成本更低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这就要求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参与到国内和国际分工体系中来。而提高技术的竞争力就要提高技术水平,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这就要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发展,提高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

三、产品内国内分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分工是指人们经济活动的独立化、专门化,是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为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已有生产力的单纯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工越细密,其生产力水平也就越高。“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更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和航运业、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间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的过程。产品内分工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程序、生产环节之间的空间分散化的过程。根据产品分工的边界不同,存在着两种类型的产品内分工:一种是产品内国内分工,是一件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不同工序、不同的零部件等分散在国内不同的空间地区进行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自行车制造业中组成自行车的数百个零部件的生产被分散在国内不同的企业来完成,属于国内产品内分工”。另一种是产品内国际分工,是某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不同工序、不同的零部件等的生产分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现象。产品内分工是国际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国内有关产品内分工的研究主要是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提升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地位,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国际分工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希望借助分工合作的知识溢出来提高技术水平和改善分工地位,实现价值链位置由低端向高端跨越的最终目的。”相对来讲,产品内国内分工的研究则较少。然而,笔者认为,产品内国内分工是缩小国内差距,实现经济全国化的根本途径。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层次低、分工不细密是导致中国经济缺乏竞争力,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底部,从而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处于被剥夺的地位的根源。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历次金融危机来看,无论是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1世纪初期的世界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中国在每次危机中都能够化险为夷、平安渡过的一个重要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大的比重。“2008年,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6.75%,增加值占GDP的37.25%,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从世界角度看,2007—2008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位,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7%,居第一位,20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世界第一,成为绝对的制造业大国。”因此,正是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保证了中国经济能够抵挡金融危机的冲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固然需要发展服务业,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使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有合适的比例。而不应当一味地追求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而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所以,对于中国经济来讲:一方面要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参与到世界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中,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制造业占整个经济的合理比重,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协调产业升级与制造业比重之间矛盾的方式就在于通过促进产品内国内分工,使东中西部地区都参与到国内分工体系之中,再通过经济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参与到世界分工体系之中。通过产品内国内分工,促进经济全国化。

四、产品内国内分工与先富带动后富

从本质上讲,经济全国化的过程就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共同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即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等东部地区富起来之后,东部地区再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从分工角度看,经济全国化是分工突破了省、市、县、乡的地区限制,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分工的过程。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致使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土地成本优势等逐渐丧失。因此,促进产品内国内分工就要形成地区之间的合理分工。对于一件产品的生产来说,东部地区利用科技、人力资本等优势,主要从事产品研发,而中西部地区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从事产品下游的加工生产。即像传统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模式一样,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加工生产。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采取类似的分工合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参与到国内分工,从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经济全国化。

产品内国内分工是指对于一件商品的生产,一国国内不同的地区依据其生产优势从事分工中的不同工序,共同协作进而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东部地区较早进行了改革开放,具有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而西部地区由于户籍制度的放开,具有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和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资源成本等优势。因此,从一件产品的生产来讲,东部地区利用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主要从事产品的研发部分,而中西部地区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生产部分。这样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都卷入到分工体系之中,通过分工,解决就业,解决收入问题。先富裕起来的东部地区带动后富裕起来的地区,在分工中实现共赢,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五、促进产品内国内分工实现经济全国化的对策

促进产品内国内分工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根本途径。产品内国内分工是使一件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不同工序、不同零部件的生产在国内不同的地区完成的过程。因此,促进产品内的国内分工即形成国内不同地区在一件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合理分工。从政策角度看,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达到经济全国化。

1. 促进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高科技生产可以进行芯片的集成和电脑的程序化控制操作,减少了生产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从而使更多的劳动者融入到分工体系之中。但是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房价的提高、生活成本的上升,东部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东部地区渐渐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优势。通过采取一些税收、贷款、土地等政策鼓励一些劳动、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西部地区,这样既可以保持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地位,避免一些企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外迁到其他国家;又可以通过使西部地区参与到工业分工体系中,解决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加快经济的发展。

2. 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参与到国内分工体系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中西部地区要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参与分工的需要。同时还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吸引东部地区的人才去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3. 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频发的经济危机迫切要求中国从总体上提高产业层次,以提升中国在世界价值链中的地位,从世界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东部地区较早地进行改革开放、较早融入到世界分工体系,率先进入了现代化,下一步的发展应该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从事技术研发创新、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目标,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4. 促进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业的发展。产品内的国内分工要求有便捷的物流体系相适应,这就要求西部地区改善交通、通信条件,减少物流成本以适应把最终产品从西部地区运到东部港口再出口海外的需要。发展铁路促进内陆地区之间的商品贸易,发展内河航运体系,减少交通运输成本,因此,要建立起内河、铁路、公路、航空与东部港口城市之间的集成运输体系,促进产品内国内分工,促进中国经济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实现经济全球化。

六、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和欧美债务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再次提出了再工业化,同时就业率下降导致西方国家消费需求能力减弱,这些都造成了中国的出口减少。国际环境迫切要求中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由于非均衡的发展,中国国内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为实现经济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不同地区均衡发展。而且,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教训也警示我们一国必须保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合理比例,才能保证经济体系的稳定、健康。通过促进产品内国内分工的政策,使中西部地区参与到生产的国内分工体系,再通过出口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东部地区从事产品设计研发等上游环节,中西部地区从事加工生产等下游环节,既能从总体上提升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又维护了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保持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适当比例,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全国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地区差距的变迁情况[J].人民论坛,2011,(22).

[2]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及其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4).

[3]宾建成.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2011,(2).

[4]李大元,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7]张纪.产品内国际分工:动因、机制与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8]唐海燕,等.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提升[J].经济研究,2009,(9).

[9]章昌裕.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8,(8).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王方方,陈恩.产业转移中的企业自我选择效应分析——基于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变[J].经济与管理,2011,(5).

责任编辑、校对:梁 佳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