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炳和《二泉映月》新论

2012-04-29冯军

文史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道士

冯军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国粹。这个过去虽然在民间很普及却很难登上音乐高雅之堂的乐器,因为有了民族音乐革新家刘天华和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瞎子阿炳)二人对二胡演奏艺术创造性的贡献,从而使二胡的发展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他们的创造性贡献中,阿炳的《二泉映月》独奏曲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只是因为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包括“为尊者讳”,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许多真实资料都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一、悲愤造就音乐家

俗话说:悲愤出诗人。而悲愤也可以造就音乐家,《二泉映月》的产生就是很好的证明。

阿炳是江苏无锡雷尊殿观主华道士(华清和)与某寡妇的私生子,大约出生于1893年。阿炳的“华彦钧”这个大名就是华道士为他取的,虽然阿炳从未叫过华道士“父亲”。阿炳的母亲因与道士私通而受人诟病,抱愧而死。阿炳被送往乡下寄养,9岁时被召回道观,成了一个小道士。道士有私生子,当然是“丑闻”,华道士遂以师徒关系掩饰父子关系。

阿炳跟着华道士生活了差不多二十年。华道士精通道教音乐和古典民间音乐,会很多乐器,尤其擅长琵琶,人称“铁手琵琶”。道教音乐常服务于节日庆典红白喜事。阿炳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和华道士的亲手点拨,未及弱冠之年,就已精通各种乐器,尤其擅长二胡和琵琶。阿炳十五六岁时,已经成为无锡道教音乐中数一数二的出色乐师,加之人长得漂亮,无锡人称为“小天师”。华道士死后,阿炳子继父业当上雷尊殿道观的观主,那年他33岁。

雷尊殿香火旺盛,一季的香火钱足够阿炳两年的衣食。阿炳年轻又有钱,加之失去了父亲的管束,不久就陷入地痞所设的酒色之阱,于是“行为失检”,开始吸毒宿娼,眼睛亦为梅毒所害,终于瞎掉。又因为大众思潮改变,雷尊殿香火不旺,使之收入渐少。他悲痛欲绝中,为了生存,自嘲而幽默地接受了人们在其小名“阿炳”前冠以“瞎子”二字的绰号,毅然走上街头,卖艺求生。阿炳先由乡下远亲小女搀扶,后在抗战前夕和一位只身来无锡帮闲谋生的董催弟相好。后者成为阿炳后半生相依为命的伴儿。董催弟搀扶着阿炳并肩同行,历经风雨冬夏,踏过青石板路、小石拱桥,边走边拉……

阿炳每天在码头闹市大街上做街头琴师。他拉琴从不主动向人讨钱。高兴时他会给围着的孩子们表演一下绝活——用乐器模仿鸟叫和各种声音。无锡人习惯了阿炳,要是一天两天没见他上街拉琴,就会问:阿炳今天怎么没来?

阿炳所处的是军阀割据,日寇入侵的混乱年代。他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为了生存而受尽人间的苦难。中年以后的阿炳,心境已变得很平和,对生命的感悟,对逝去岁月的反思,以及对艰辛坎坷的生活的叹息,逐渐在他心中酝酿成旋律。无锡人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阿炳的演奏中多了一首优美动听而又搅得人心里隐隐作痛的曲子。谁也不知这曲子叫什么,只听阿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他的二胡拉着,拉着……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会因环境、境遇的不顺或悲惨而产生悲愤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使人堕落和颓废,也可以使人坚强起来而奋发。阿炳无疑属于后者。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与作者的经历有关系的。我们无须为阿炳曾经的“行为失检”而讳言。我们所看到的是时代造就出了一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造就出了二胡演奏艺术史上空前的伟大作品——《二泉映月》。

二、《二泉映月》遇到了“伯乐”

将《二泉映月》推向社会并得以流传下来,首先要归功于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他们是《二泉映月》的“伯乐”,是他们做了这件在音乐史上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留给后人的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现在被称为《二泉映月》的二胡独奏曲,是阿炳的独创。他在卖艺求生时,把自己一生的不幸倾注在他自己创作的乐曲中,这是他在忧愤的时候信手拉的曲子,一点一滴铸进自己的痛苦和忧愁,久而久之,就成了一首非常动人的乐曲。

自幼酷爱音乐的杨荫浏先生是无锡人,与阿炳是同代人,是同乡。还在很小的时候,每当道士做法事时,他都要去听他们的演奏。他七八岁时,便同哥哥杨荫溥一起向三清殿年轻道士颖泉学习箫、笛、笙、胡琴等民族乐器,后来又跟雷尊殿道士阿炳学习琵琶。因他父亲不喜欢阿炳,学了几天后就没继续下去了。1937年暑假,已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讲授中国音乐史的杨荫浏教授回无锡度假,因七七事变不能北上,在家乡滞留了一段时间。据著名音乐家马可发表示于50年代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文章介绍,那段时间杨荫浏先生曾与另一位朋友和阿炳一起合奏过《梅花三弄》等名曲。

杨荫浏先生对阿炳这样有名的民间艺人很尊重。他了解阿炳,知道他肚里有至少几百首曲子(包括他自己改编创作的),所以他在当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后的1950年9月,便专程回家乡去为阿炳录音,想将这些优秀的曲子保存下来。

阿炳此时住在无锡图书馆东侧图书馆的一间平房里。他听到杨先生来了十分高兴,特别是听到曲子可以通过录音保存下来,更是非常激动。但此时的他,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都非常不佳,而且已有几年没拉琴了——他的二胡的琴弦断了,琴筒上的蛇皮也让老鼠咬坏了。杨荫浏知道后,特意为阿炳买了一把新二胡。阿炳让他们三天后再来。他说他的手生了,需要练习三天。

三天后,杨荫浏先生如约前来,除了杨先生的长女杨国兰,还有杨先生的表妹、同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曹安和女士。在录完一首二胡曲子后,因录音顺利,大家都很高兴,只有阿炳自己不满意(不是他用惯的乐器,也不是他原有的水平)。这次共录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三首二胡曲;第二天在盛 巷曹安和家楼上又录了三首琵琶曲。

因为录音钢丝不够,杨先生说他第二年再来。遗憾的是,等杨先生再来时,已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因为在杨荫浏等人录完《二泉映月》等乐曲后的第三天,阿炳就去世了。杨先生抢救出来的几首乐曲是阿炳仅存于世的作品,《二泉映月》也成了阿炳的绝唱。

必须如实地说:关于阿炳的死,如今都只说是因为疾病,其实与鸦片有关。早在他卖艺时,一般就随带着红色药丸(鸦片代用品),随时吃上一粒。新中国建立后一下子没有鸦片可以买卖,骤然戒毒,导致阿炳身体崩溃,所以在1950年才57岁时就逝世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总算是把《二泉映月》等乐曲录制完成。这样,才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二泉映月》。

三、关于《二泉映月》的标题与内容

现在被称之为《二泉映月》的这首二胡独奏曲,本来是没有名称的,阿炳曾把这支曲子称作“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说“自来者,自心而来;依心者,心之流露”。

在杨荫浏教授等人录完这首乐曲后,杨先生曾问及这支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是随意拉出来的,没有名字。杨荫浏问阿炳:“你常在什么地方拉这支曲子?”阿炳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因为惠山脚下有一泓美丽的泉,称“天下第二泉”,作为无锡人的杨教授太了解了,因此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但《二泉》又不像完整的曲名。因为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有人建议叫《二泉印月》,可又有抄袭之嫌;经过再三推敲,才定下《二泉映月》这个曲名。阿炳本人是认同了这一命名的。

尔后,杨荫浏教授等人整理汇编了《阿炳曲集》,在1954年7月正式出版。杨荫浏教授亲自为《二泉映月》写的说明是这样介绍的:“本曲是以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的风景为题材。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泉水,称为‘天下第二泉。泉的南面有一所开敞的轩,可供游客喝茶休息。轩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池子,四周围以石栏,池中养了许多金色的鲤鱼。有一个石刻的龙头,从池边伸出,向池中喷吐山泉,涓涓不绝。这里是阿炳在双目失明之前常去玩赏的地方。在他双目失明之后,他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的风景,但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苍凉的情调来。”

殊不知,杨荫浏教授关于《二泉映月》的“命名”和“说明”,却对正确理解《二泉映月》的内容造成了一定的误解。《阿炳曲集》面世后,人们在如痴如醉地欣赏阿炳美曲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二泉映月》标题与内容是否吻合的争论。

很多人因为不是十分了解阿炳的苦难经历,仅仅从“泉”“月”这样的字词就直接地或间接地把《二泉映月》作为音乐欣赏教材,并将《二泉映月》与水、月联系在一起。有的说作品表现的是夜阑人静,泉清夜冷的意境;还有人说,作品描写的是无锡“天下第二泉”,因为阿炳生前经常在惠山亭子旁拉琴。

其实,《二泉映月》的曲名与乐曲的内容并无多少内在的联系,可以肯定它绝不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乐曲。它是阿炳在苦难的一生中,用血和泪用心拉出的“自度曲”。

客观事实是,《二泉映月》这个名称虽然很美,却与“天下第二泉”的实际并不符合。凡去过无锡惠山公园的人都知道,公园里的二泉根本不能映月,因为二泉上的亭子遮住了阳光和月光。而且细听全曲,既感觉不到“泉”的形象,也无法联想“月”的造型。贺绿汀先生就这样说过:“《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阿炳)的音乐是相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 ,不如说是深刻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痛苦的身世。”

但是,杨荫浏教授并不认同《二泉映月》标题与内容不吻合的看法,他在《人民音乐》1977年第6期发表的《〈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阿炳曲集》1979年的“再版说明”等文章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过自己对《二泉映月》的题解,但基本观点没有改变,即:《二泉映月》是一首主要描绘自然景色的乐曲,题和乐曲内容是吻合的。

《二泉映月》标题与内容是否吻合的问题客观存在,杨荫浏教授“孩子总是自己的好”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二泉映月》的名称与音乐本身有矛盾,但是,这首二胡曲本身的强烈感染力,的确使人感受到是如实地反映了阿炳内心的忧愤情绪。乐曲在意犹未尽的意境中结束,正象征着他那经过无数坎坷、苦难、抗争仍找不到光明的悲剧性的一生。阿炳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仔细聆听这首二胡曲,就能体会出他那个时代劳苦大众的巨大苦难。这是阿炳自传式的作品,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主义的不朽杰作。

四、“只应跪着听”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以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用“我应该跪下来听……”这样强烈的语言来评价《二泉映月》。那是在196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只应跪下来听,我应该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世界乐坛的赞誉。

阿炳的《二泉映月》之所以被他的邻居们称为“依心曲”,是因为阿炳信手拉来,全无遮拦,全无修饰,全无作伪,其乐自内心流淌而出,是阿炳依心而为、依心而诉、依心而来、依心而去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二泉映月》才以其特有魅力,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乐坛上大放异彩,享有崇高的荣誉。

参考资料:

1.王小鲁:《阿炳:胡琴之后的人生》,《经济观察报》2010年12月13日。

2.黑陶:《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回忆阿炳》,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版 。

3.贺绿汀:《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回顾》,《解放日报》1979年9月6日。

4.袁静芳编著《民族乐器》,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版。

5.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6.柴志英:《饱经沧桑的一生,阿炳与绝唱〈二泉映月〉》,《北京青年报》2002年9月19日。

作者: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成都)副教授

猜你喜欢

阿炳二泉映月道士
A New Way of Dao
张帮主
张帮主
《道士下山》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