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须崇尚包容并蓄的可持续发展
2012-04-29本刊编辑
本刊编辑
导读:城市是依照已有城市结构规划发展的,其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随着时代发展会变成城市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调适城市环境与构筑城市新貌有着盘根错节的内在联系,而功能定位的再确立则是城市化可续发展的先导。敞开创意思想的头脑风暴式的激发灵感的学术论坛研讨,将有力地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集约配置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使城市发展步入可持续、低碳、绿色的良性轨道。
2012年8月11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财讯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都市圈与中小城市的发展”。来自全国的百余位嘉宾、学者参加了论坛,并就“城镇化进程中的环首都经济圈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的都市圈现象”、“都市圈中小城市的功能与定位”、“都市圈中小城市的投资前景和金融支持”、“都市圈城市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等议题展开了颇具创意的头脑风暴式的激发灵感的学术探讨。
本届论坛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主持,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财讯传媒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戴小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分别致词。他们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贵在包容并蓄,这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利益攸关者充分的利益表达、冲突、沟通和妥协,需要充分的科学探索,也需要一系列广泛参与和吸纳。
本届论坛形式新颖,既有互动式的主题论坛,也有对话式的分论坛和圆桌会议,使议题在张弛有度的空间得到充分的研讨,也成为城市市长、知名企业家、资深媒体人、著名学者和重要部门官员共商城市发展大计的交流平台,其相互碰撞所激发的新思维、新构想,将有利于破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圈发展
本届论坛的主题论坛分两个议题,分别就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圈发展问题进行互动式对话,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城市主体责权利的综合功能加以阐释。
有专家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依照已有城市的结构规划的,其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会随着时代进步变成城市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调适城市环境与构筑城市新貌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而功能定位的再确立则是城市化可续发展的先导。都市圈发展存在着“核”和“蛋清”的现象,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有新的功能迅速与之配合,以使城市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在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环首都经济圈问题”议题的对话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指出,都市圈发展的根基不是城市基础设施,也不是政府规划,而是“人往高处走”这个最大的微观基础,因此,在都市圈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做的是顺应这个规律,尊重这个基础,想办法为人和相应资源的流动减少障碍,而不是跟这个规律作斗争。
在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都市圈现象”的议题研讨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强调,都市圈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为城市化而城市化,都市圈的背后有环境保护、社会分配、公平正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都是“人”。如果不“以人为本”,发展都市圈或GDP都未必是最佳选择。
二、都市圈形成中的中小城市发展
本届论坛有四个分论坛,分别就“都市圈中小城市的功能与定位”、“都市圈中小城市的投资前景和金融支持”、“都市圈城市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都市圈中小城市绿色低碳智慧可持续之路”进行了对话式讨论。其中,两个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话题尤其令人关注。
(一)中小城市的资源定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在核心城市外围的中小城市,其发展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进行包括目标、功能和形象的定位。这种定位的首要选择,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撑,因为再大的城市其所掌控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应该把资源投入到更有效的经济活动中去。具体来说,对于整个城市,要看清楚其发展中的分工与协作,看清楚城市在其中能够担当什么角色,能够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服务,然后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去满足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服务。有一个基本经验,即对于大都市地区,首先要识别所在城市的空间尺度,在都市圈研究的时候,应根据其离核心城市的距离,做特做优、扬长避短、融入区域,这是中小城市定位中应予以充分考虑的。
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丁杰认为,很多城市特色产业规划难做,因为每一个地方提出的要求几乎都是把国家的几大战略融合进去,这是当前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如一些地方官员考虑产业、财务比较积极,但城市是为人的活动而建造的,因此城市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不管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而地方官员往往对此考虑较少,他们都喜欢追求当下热门的产业。一个城市要发展,搞一些产业无可厚非,但必须努力使要素集聚更加综合、专业服务更加细致、高新技术更多创新,这样回归本色的城市才能真正完成升级。
(二)中小城市的生态化发展
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刘颖认为,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确实不仅是中小城市要走的路,也是全中国、全世界都要走的路,毕竟我们属于同一个地球,有些支撑我们经济发展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是会枯竭的。此外,像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现象的广泛产生,也意味着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走低碳之路。所以,如果仅仅是中小城市去走低碳之路,而其他地方不去走的话,我们这个低碳之路也是没有意义的。在城市可持续化主攻方向里,保定提出“低碳、高端、协调、善美”八字方针,并把低碳作为一个主要的举措,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广州市番禺区区长楼旭逵认为,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新的文明可以概括为信息文明,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以使城市通过智慧化开发,实现全面感知、高度整合、产业知识化三个目标。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我们要坚持面向个人、面向家庭、面向城市、面向企业,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服务平台构建、海量数据库配置、民生档案建立,以此来提升智慧城市的整体水平。
IBM中华区副总裁周忆认为,地球上的主要经济板块是由无数城市组成的,因此,所有行业的智慧化、智能化都应该从城市开始。一个城市持续的发展、永续的发展,有很多方面,但是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一个城市的应急能力,或者灾备能力。应急能力就是调动所有资源去对付灾难,这是城市最基本的能力。运用IOC(智能运行中心)系统,可以帮助城市很快地决定街道的通行能力,决定什么时间、地点可以进行游行活动等,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创新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使市长办公室形成动态的全景市图,能够在特殊事件、应急事件发生的时候,迅速地作出比较智慧的决定,并对整个事件作出安排或采取应急措施。
北京科林皓华环境科技董事长刘云飞认为,做环保的大多会“成本后置”,即把今年的成本后置到明年,诸如垃圾问题、土壤问题、污染问题,历史会算总账,清算我们对环境的大肆破坏。举个例子,当年有人开了一家小化工厂,多年累计给政府交的利税是1000万,而以后为了搬迁它、改造它,又不得不投下几个亿进行治理。对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来说,左手发现问题,右手要拿出解决方案来,因此诸如垃圾分类处理等环保举措,政府一定要加强管理,一定要实现统筹处置。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认为,城市发展避不开工业化这个过程,也就必然避不开高碳化的过程。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耗总量前两年还差不多与美国一个前一个后,现在已经高出它了。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区域非常不平衡,因此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分区发展、按照功能发展。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地区就集中发展工业。在不适宜工业化的地区,政府的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而考核指标也严禁用GDP,一定要用生态的、环保的指标进行考核。
本届论坛最后进行了全体与会者参加的圆桌会议,由财讯传媒集团总裁戴小京主持,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作了论坛总结。他认为,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论坛将有力地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集约配置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使城市发展步入可持续、低碳、绿色的良性轨道。最后,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主任李铁宣读了本届论坛的“城市发展宣言”。他强调,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将参照达沃斯论坛模式,选择亚洲著名滑雪旅游胜地和新兴北京夏季后花园——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作为长期举办地,拟分冬夏两季举行。
责任编辑: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