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告别“胆小鬼”
2012-04-29李斌
李斌
老师:您好!
我儿子七岁了,胆小如鼠。有一次上厕所时听到下水管道里传来的水声,就不敢独自上厕所了,非要有人陪。还有一次,他去找同学玩,一起看了一部僵尸的电影,之后便一直紧张焦虑,总说夜里会有僵尸出动,晚上不敢关灯一人独自睡觉。我们给他讲世界上根本没有僵尸、没有鬼,但无济于事,怎么办才好?
家长您好!
很多孩子都有对黑暗的惧怕心理,怕走夜路、怕到黑屋子里拿东西、怕独自呆在黑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黑暗的环境有畏惧感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很正常的。
至于孩子怕鬼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孩子恐惧的来源。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恐惧大部分是源于自身的想象。他们想象力丰富,头脑中会把平时从书里、电视里、别人的谈话里得到的关于鬼的影响与描述具体化、扩大化,而且基于年龄的认知特点,他们还不能成熟地划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容易把想象带入现实。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些,孩子长期怕黑、怕鬼会影响到他将来的个性发展,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及性格病态的发生。父母可以试着按以下方法帮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 切勿责备、嘲笑或训斥孩子
有些父母往往会恼火地训斥孩子说:“怕什么怕啊,哪里有鬼?”或是干脆嘲笑孩子是“胆小鬼”,还有的父母强迫孩子自己去面对黑暗,甚至给以处罚,这些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胆小状况,反而可能使其惧怕心理加重。正确的做法是向他讲明事情的真相,当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语点破时,他就会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证他的安全,恐惧感自然随之消失。
● 要了解孩子真正怕什么
孩子们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害怕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 告诉孩子你也曾经害怕过
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可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它们了。让孩子知道他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有助于克服恐惧心理。
● 用快乐和美好填充黑暗空间
小学初期的孩子依然喜欢故事,家长讲一些黑暗中发生的美好快乐的、具有引导意义的故事,让孩子知道,黑暗中也有快乐的情节与动人的情感,让他们重新认识黑暗,轻松地接受黑暗以及其中可能蕴含的希望。
可以在黑暗中和孩子进行一些亲子交流,比如说讲讲他所怕事物的科学知识,让他也谈谈他的感觉;比如说让他观察、触摸、感受、熟悉黑暗中的物体,消除恐惧心理;比如说和孩子单纯地聊聊天,看看夜空,说说太空,不但能让孩子放松,还可以加强了孩子对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 鼓励孩子的勇敢行为
家长可以用点小“计谋”,假装把孩子喜欢的书或东西忘在黑屋子里,鼓励他去取。或是独立到黑屋子里呆一两分钟。这一点不必强求,孩子实在不愿意可以陪伴他一起去。如果他鼓起勇气去了,则要给予表扬,激发他的成就感。
● 慎重选择电视节目、图书
父母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那些凶杀、恐惧的电视节目、新闻和图书。特别是睡觉前要避开这些,以保证他的睡眠质量。
责编: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