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来代替“黄金周”
2012-04-29丁一
丁一
“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1995年,歌手韩晓的《我想去桂林》风靡一时,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那个年代,即便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中国人,也还在改革开放的淘金大潮里埋头苦干。当人们心中的天平绝对倾向于工作挣钱而非享受时,旅游基本上就是个奢侈品。
十几年之后,从北京双飞桂林玩5天只需2000元不到;见面打招呼更多问的是“去哪玩”而非“吃了吗”;中国人在海外一掷千金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
根据国际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会进入休闲和旅游消费的井喷期。2008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当年出境游人次超过了4000万。
当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时,这个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美国、欧洲、日本分别在上世纪60、70、80年代经历了这个过程。80年代末,富到“能买下美国”的日本人,也曾和今天的中国游客一样,在海外疯狂采购各种名牌。
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人均GDP均已超过8万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万美元,已接近富裕国家水平。
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即将迎来“休闲时代”,因此国家安排多少“假”才合理,越来越受到关注。——毕竟,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时间和钱一样都不能少。
难以招架的“黄金周”
五一“黄金周”在取消了五年之后,在今年重新成为公众的热点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热烈呼吁恢复五一的7天长假。
就在多数网友表示支持时,4月2日,湖北省假日旅游办公室发布的一条消息让人清醒不少——武汉大学赏樱游客出现“井喷”,达数十万之多,各种旅游车辆造成校园门口交通严重拥堵。
“黄金周”始于1999年。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各有的3天假期,加上调休后的前后2个双休日,形成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这几乎是建国以来政府关于假日的最大调整和干预。
从建国后到1994年,勤劳但不富裕的中国人每周只有周日一天假期。当西方的背包客已经满世界跑时,中国人在这一天假里看电视和做家务。直到1995年,中国才正式开始实行双休日。
“黄金周”被认为意在拉动内需。在经历了1996年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1998年实行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终结之后,国内经济低迷,老百姓的钱包渐鼓却不愿花钱。同样为了刺激消费,这一年出台的政策还包括发行20元纸币、公务员涨工资及高校扩招等。
1999年首个“黄金周”,国内的旅游人次为2800万;第二年五一为4600万,到了2004年五一,出游人次首次突破了1亿。据媒体报道,泰山高峰时每天接待游客多达5万人次;张家界的游客找不到住处,跑到市政府要求解决;多地旅客抱怨服务低质高价;不少专家痛心于各种古迹的破坏……
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7年,每年三个“黄金周”旅游人数从1.83亿人次增加到3.57亿人次,相当于每4个人中就有一人在“黄金周”选择出游。
由于各种负面效应,2005年北京市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78.1%的北京市民不愿在“黄金周”出行,理由是“节日期间人多拥挤,不能达到旅游放松的效果,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每年都有“两会”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取消“黄金周”。
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取消五一“黄金周”的7天长假,增加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法定假日。
难落实的带薪休假
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是取消五一“黄金周”的坚定支持者。在他看来,现行的假期安排制度实行了两年,已被证明是合理的,并具有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另外,五一“黄金周”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临时政策,现在的经济形势已有所不同。
“而且根据我的调查,这两年全国旅游业的收入都增长了;而长假期间,很多人都选择出国旅行,导致钱都花在了国外。”蔡继明说。
一边是“黄金周”的弊端,另一边是大众的旅游热情和消费潜力。那用什么来代替“黄金周”?
蔡继明认为,在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带薪休假制度,是能解决当前集体出游弊端的一个良好形式。既可以自行调整休假时间,分散客流;也能让服务业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提供优质服务。
早在1995年,带薪休假就写进了《劳动法》。2007年,中国《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规定了带薪休假的细则,但其落实情况一直不甚理想。
“带薪休假写进劳动法已经14年,这项权利却基本停留在字面上。在强制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劳动侵权的情形依然普遍、社会执法成本却有限的情况下,出于轻重缓急的考虑,带薪休假的落实不可能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说。
他表示,中国目前仍处在经济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大部分企业主动为员工落实带薪休假的地步,最乐观地估计,能享受带薪休假的人也只有40%,因此政府要监督、落实大量企业是否执行带薪休假的成本非常高。
《小康》杂志的一项调查呼应了他的看法:受访者中只有30%的人每年享受带薪休假;21.8%的人虽然符合享受条件,但从没享受过;另有26.3%的人“偶尔享受”带薪休假。98.2%的行政机关员工表示,其单位按照或高于国家现行标准执行带薪休假制度。
2011年底,由国家旅游局牵头拟定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就已下发至各省旅游局征求意见,预计将于今年出台。其中的核心内容便是对“带薪休假”制度的政策保障和落实。
这也是该纲要最受注目的部分。
13亿人的旅游产业
在2007年节假日调整之后,中国每年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总计已经达到115天,如再加上职工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每个人休假时间将超过三分之一。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他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业以持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据统计,2011年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9.1%,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银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主要旅游国家,如美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等,都制定了旅游中长期发展战略。
据测算,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員超过1350万人,相关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2012年初,28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或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意味着旅游业要占到当地GDP的5%或8%。为此,这些地区成立了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的旅游业发展领导机构。
“旅游已融入全球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中,融入人们工作生活之中,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世界已进入‘旅游时代。而13亿中国人加入这个行列,是世界旅游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邵琪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