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腾冲的故事
2012-04-29唐书彪李国文
唐书彪 李国文
美军第75游骑兵团是支王牌特种部队,其军服的臂章上,有一个青天白日圆徽,这是70年前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军徽。原来,这支部队前身是二战时(1943年)美国组建的一支2900人的特种部队。由于要与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区联合作战,该部队队徽加上了当时中国国民党军队的青天白日军徽。
在云南腾冲县,当年滇缅抗战的中国区主战场,现有关中美联合抗日的故事妇孺皆知。为了纪念当年的驼峰航线,新修的腾冲机场命名为驼峰机场;腾冲国殇墓园还为美军阵亡将士立碑记传,老布什先生为此派人送来一封亲笔签字的感谢信。这一切,演绎着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
2012年2月,我们走访了70年前曾经惨烈的战争场地——中国西南,靠近邻国缅甸的腾冲,带给读者那里人们现如今的生活。
一个远征军的后代
60出头的李莜玲,现为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是远征军的后代。她父亲是中国远征军某团卫生队队长、少校医官,曾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会战、昆仑关会战等。新中国成立后,曾参加保山—腾冲公路建设,并筹建腾冲县医院。母亲当年在美军和平医院当过护士。
李莜玲带记者到腾冲县国殇墓园的滇西抗战纪念馆看了一张照片,是当年一些曾参加腾冲收复战的老兵在2002年聚会的合影。李莜玲指着照片上她的父母说:“因有公职,父亲有退休工资,比其他一直在深山里务农的老兵好多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李莜玲进了云南省腾冲制药厂,参加了大理医学院的一个专业技术培训班,成为厂新建的化验室的一员。“几十年里,我在腾药各个环节都干过。从化验室副主任、主任、质检部主任、副厂长、厂长,到改制后的总经理。”她说。
腾冲制药厂始建于1956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公司已由单一的生产型转化为研发、生产、营销综合型实体。“‘腾药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并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李莜玲说。
目前,公司的职员约有400人,腾冲工业园区还有养殖基地。所生产的腾药遍布全国,并进入东南亚市场。现公司大力推广营销的药品是治心衰的“心脉隆”注射剂。
2011年11月5日,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腾冲制药厂整体改制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李莜玲说,腾药和合作方将进一步彰显“百年腾药”品牌影响力,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扩大腾药的市场占有份额,力争在五年内完成公司上市。
腾冲制药厂的旧址在始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的药王宫。药王宫是腾冲老百姓心中名副其实的医家圣地,自建成后便成为腾冲医药界人士进行行业集会的场所,他们在此探讨医理医道、切磋制药技艺,进行行业自律,共谋腾药发展。药王宫的存在证明了腾药文化悠久的历史。
由于历代上战争的原因,药王宫受到一定程度损毁。进入21世纪后,腾冲制药厂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药王宫进行了修葺。完工后将成为腾冲市民了解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一位农民女制茶师
高黎贡山,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70年前曾是中日双方争夺的重要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拔最高的战场。这个昔日鲜血浸染过的大山,如今山麓上有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园。
高黎贡山常年云雾缭绕,正是出好茶的地方。山中迄今还存留着树龄达千年以上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群落。腾冲县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其中2.2万株古茶树进行了挂牌保护和开发。
公司董事长陈亚忠,是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家女。1983年末,16岁的初中毕业生陈亚忠来到新华乡大摆田村茶所,初次接触制茶业。
1985年,村干部决定出卖连年亏损的茶所。陈亚忠毅然贷款4万元,买下了茶所,自任所长。
陈亚忠说,当时去县里,一个月跑了好几次,县农业银行最终给了她4万元贷款。几年之后,茶所开始有了收益,陈亚忠于1987年底,提前归还银行贷款。这让村里人刮目相看,也赢得了银行的信任。从此,她的创业之路便有了良好基础。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陈亚忠多次冒险进入海拔三四千米的高黎贡山原始森林,亲身经历蚂蟥、毒蛇、猛兽和恶劣气候的威胁,寻找到2.2萬株数百年及千年以上的古茶树。2001年,公司开始以“高黎贡山”商标经销,打造品牌战略。
在高黎贡山茶文化交流中心,陈亚忠边品着茶边说起这些创业故事。高黎贡山茶文化中心是公司投资1200万打造的。该中心以茶文化为依托,集茶叶产品、地方特色、茶文化交流于一体。中心的建成,对充实腾冲旅游文化资源,加快茶叶旅游产品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心内,不但有各种普洱茶饼,还有用普洱茶制作的茶柱和茶雕。中心内的巨型茶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陈亚忠介绍,该茶柱重达3吨,相当于近8000个茶饼子的重量。当记者问起茶饼如何保存时,陈亚忠说:“不管茶饼还是茶柱,都应该在通风干燥的室内环境保存。”
2011年,公司收购加工茶叶4069吨,实现产值1.4亿元,实现销售9600万元。是什么使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成长为一个产值上亿元的现代企业?“敢闯敢干,信守承诺”是陈亚忠对自己创业经历的概括。陈亚忠秉承“诚信”二字不断开拓市场,公司规模逐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生产的普洱茶、绿茶、红茶等300多个产品先后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公司部分产品出口缅甸、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深受消费者的喜欢。
同样是2011年,公司进驻北京著名的茶叶批发市场——马连道茶叶城,在茶叶城,公司租下的店面运营费用要近百万元。“现在虽说还未盈利,但那里是公司进入华北市场的一个产销平台,”陈亚忠说,“公司要发展,这一步迟早要迈出去。”
如今,公司拥有优质茶加工总厂1个,分厂16个,联营茶所26个。辐射茶园面积12万多亩,带动农户4万多户,直接受益茶农16万多人。
一名年轻玉雕师
在腾冲县城官房百宝街树明玉器展销大厅里,喝着高黎贡山上的茶,39岁的玉雕师杨树明谈起了腾冲的玉文化和玉石雕刻。
腾冲距玉石产地缅甸勐拱、帕敢只有358公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就了腾冲的翡翠产业。600多年前,腾冲商人在从中国出缅甸到东南亚各国的西南丝绸古道上,发现了翡翠,开创了世界翡翠加工先河。几个世纪以来,腾冲先民用扁担和马帮,沿着崎岖的古道,驮回了一个熠熠生辉的翡翠城。几百年来,腾冲翡翠贸易占世界交易量的90%,故有“翡翠第一城”。
如今,翡翠文化融入腾冲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年轻时的杨树明也是受到玉石文化的影响才决定学玉雕的。
1993年,21岁的杨树明从缅甸打工回到县城,逐渐喜欢上玉雕。为了支持他,家里人凑了1500元学费,让他到当地一家玉器厂学习玉石雕刻。就是这份对玉雕的爱好和家人的支持,让他成为10多年后人人称赞的玉雕师。
2006年,在国内最高级别的玉雕比赛——中国玉器百花奖颁奖典礼上,杨树明的玉雕作品《南海观音》一举夺得金奖。2007年,杨树明被亚洲珠宝联合会授予“中国玉雕大师”称号。谈起这些荣誉,杨树明没有一般生意人的兴奋,依旧是玉雕师特有的宁静。
在杨树明的作品中,他有三件最得意的作品。第一件是一块掌心大小,名为《风雪夜归人》的挂件。说起这件作品的故事,杨树明总是滔滔不绝。
2004年,他用100元将这件毛料石买回来后,竟拿不定主意要做什么,因为这块材料棉质较多,斑点遍布。“当时,在业内人的眼中,这就是一块废料。”杨树明说。
如何变废为宝?其实,在杨树明看来,这块料也有它好的地方,有些地方在灯光下晶莹剔透。他灵机一动,把这些棉质变成漫天纷飞的大雪如何?于是,杨树明画了一幅雪夜深山投宿的图画。一个多星期后,精致完美的《风雪夜归人》的玉挂件面世。该玉挂件2005年以一万元出让,买家几年后又以100万出手。近年,这件作品辗转至香港玩家手中,有人出价360万元。“很多老前辈,至今还是认为那是玉石的瑕疵。”杨树明说。
第二件作品则是《自在罗汉》。这件作品的雕刻也不容易。当时买到料后,他发现这块料晶莹剔透,色彩丰富,可以雕一个小山子摆件。刚磨开表皮后发现有处白点,成了这块料中的“败笔”。“我马上停下,不然会把一块好料变成废石。最后,我决定雕一个罗汉,而这个白点变成了罗汉手中拿着的一颗智珠。”杨树明说。
第三件作品则是获得金奖的《南海观音》。据业界人士透露,目前的市场价格超过200万元。
2009年,杨树明将原来小作坊门店扩充成立腾冲县树明玉雕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有了一定的规模,2012年预计达到3000万的销售额。
树明玉雕有限责任公司办有培训基地,目前有8个班,每班40多人,招收的学员要求有美术基础,或在行业内工作过,还要有艺术悟性。除了董事长杨树明亲自授课之外,还会请云南各界的专家来教授玉雕,每周请大专院校的老师来上3天美术课,每天3个小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培训基地的最大特点。”杨树明说。
24岁的李芬,2008年腾冲一中高三毕业之后,就在这里学习了。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正在打磨一个两指宽的观音头像小挂件。“一般都是正面照,这次我弄个观音侧面像,再盘上古代仕女的发型。”李芬很内行地说。
李芬说起自己在这里的三年:第一年是上初级班,交了8000元学费;第二年是中级班,自己学得还不错,不需要学费;第三年高级班就会有些收入了。
在公司第4年的李芬,目前在研发设计岗位上,差不多有5000元的收入,在一个深山小县城,这是一份不错的收入。“关键这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李芬强调道。
李芬对自己雕刻的小挂件市场估价为2000~3000元,“料子不是很好,自己要做3天,加上其他同事的前后工序,一共要7天。”她说。
“做到自己喜欢的效果就行。”李芬不敢奢望能达到董事长杨树明的玉雕水平。
一家乡村图书馆
在腾冲,和顺镇又被称为“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马帮是指一支支马队,是蒸汽时代之前山区的主要运输方式。和顺位于县城西3公里。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眷多,而成为云南省著名的侨乡。
36岁的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介绍,和顺镇现有人口6000余人,而侨居国外的人口,远超过国内人口,“加上侨眷,在国外具有和顺血统的有1.8万人”。华侨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和顺图书馆便是海外华侨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的,1938年新馆舍落成。而其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
寸宇,在图书馆已经干了10余年。他对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倒背如流,现有藏书8万左右,并以每年约6000册的速度增长,其中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廖承志等诸多大家的题字。图书馆集旅游、文博、乡村文化建设于一身,2006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堪称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基地,是中国最大的农村图书馆。
和顺本来就是三个自然村。因为名气大而改成乡,2005年,又改为镇。该镇目前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平时来图书馆看书的主要是一老一少,即老人和学生,中年人偏少些。”寸宇说,“中年人主要忙于生计,也有部分人来查阅种植、养殖类的专业书籍。”
图书馆对外阅览、借书,全免费。除了人员工资外,前些年所有运作、维护费用,便是每年县财政拨款3万元和旅游公司给的2万元文物修缮费。从2012年开始,国家实施公共图书馆免费工程,给予和顺图书馆每年20万元的运行补贴。
在图书馆借书处,记者碰到10岁的尹志明,和顺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手里拿着一本期刊《漫画世界》,“还想借一本最新的”。尹志明是2011年办的借阅证,凭此证每次可以借两本。“过几天就开学了,看漫画的时间就少了。”他说。
像尹志明这样的借阅情况,图书馆2011年共接待了4000多人次的阅读和外借。
对于图书馆工作,寸宇还是很有热情,自己也能坚守淡泊生活。谈起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他说:“下一步,我们要把数字阅读这块搞起来,与省图甚至是国图共享图书资源。”
一个歌舞表演节目
在腾冲县政府大楼的旁边《梦幻腾冲》剧院,原本是用于举办全县会议的报告厅,现每天晚上8点准时演出歌舞剧《梦幻腾冲》,场场爆满。
正是这部歌舞剧为云南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树立了好榜样,提升了腾冲文化的新形象。
2009年,云南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和省艺术剧院进行了转企改制,共368名文艺工作者一次到位、转变身份,全部进入新组建的云南演艺集团,由国家养活变为自己赚钱养活自己。集团以项目拓展和市场占有为重点,打造旅游演艺板块和品牌。
《梦幻腾冲》是该集团改制后打造的第一个市场化的演艺产品。经过近一年的编排筹备、一个月的试营业后,投资3000万的《梦幻腾冲》于2010年2月23日正式开演。
据梦幻腾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国晨介绍,《梦幻腾冲》投资项目公演两年来,共演出669场次,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创造经营总产值1800余万元。
《梦幻腾冲》演员都是原省歌舞剧院,现云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员。杨国晨笑着说,这个歌舞节目盘活了一个歌舞剧院,“实现了国有老院团事业转企业市场化运作后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看完《梦幻腾冲》,记者对杨国晨说的成功深信不疑。《梦幻腾冲》共五章,《火山热海》、《古道马帮》、《碧血千秋》、《和顺家园》、《尾声》。其中既整合了腾冲的火山热海和旅游名镇和顺这两大旅游品牌,也整合了马帮文化、抗战文化、翡翠文化等文化品牌。
火山喷发时,鲜红的岩浆四处流淌;马帮颠沛流离的商贸生活;身着军装,抱着机关枪扫射的战士;赌石的人们面对翡翠石盈盈绿光时的疯狂……《梦幻腾冲》将现代文明和高科技完美结合,唯美的灯光音效,让视觉处于全新的氛围。一幕幕让观众“身临其境”,既带来美感,燃起激情,让人疯狂;又把人触痛,陷入沉重,让人深思。
云南演艺集团在获得《梦幻腾冲》的成功之后,2010年8月,又在吴哥注册成立了演艺公司,投资逾千万,打造大型文化旅游演出《吴哥的微笑》,此剧震撼了柬埔寨民众。“是全省第一个‘走出去的驻国外演出项目。”杨国晨说。
《梦幻腾冲》的成功,不仅是云南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的成功,也是腾冲县的成功。杨国晨说,它带动了腾冲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提升了腾冲旅游市场的整体品质,成为腾冲旅游的新品牌。
看火山热海,观《梦幻腾冲》,宿和顺人家(乡村客栈)。这是腾冲县人推荐给外来旅游者的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