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无小事”与公共外交
2012-04-29吴建民
吴建民
今年3月下旬,我应广东省政协的邀请,对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发表了一篇有关国际形势与公共外交的讲话。会后,广东省外办的老主任黄子强问了我一个问题:谈起外交,大家都记得周总理讲的“外交无小 事”。由于公共外交的开展,参加公共外交的人数在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解“外交无小事”?
周恩来总理是当代中国外交之父,“外交无小事”是他对从事外交工作人员的重要教诲。外交工作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当然有大事和小事之分。“外交无小事”,首先是要求参与外交工作的人员要认真去做这项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外交无小事”的另一层含义,是细节决定成败。外交工作中,有的看起来是细节,但是影響很大。过去周恩来总理举行宴会,菜单他是要亲自过目的。菜单看起来是件小事,实际并不小。菜单中可以看出主人对客人的态度。过去,总理对邀请伊斯兰客人,中方开始提出的菜单中出现了猪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总理当年强调“外交无小事”的另一层更深的含义是,要通过外交工作,体现新中国的外交风格。新中国外交风格最重要的是平等待人。不卑不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同大国打交道,要求对方平等待人,而不能居高临下;在同小国打交道时,要充分尊重对方。周恩来总理在这方面是我们的典范,他对小国、穷国十分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总理的言行和举止中。总理经常讲的两句话:“客随主便,主随客便”。总理对任何大国主义的言行,是深恶痛绝的。
我认为,对“外交无小事”的上述理解,今天仍然是适用的,我们搞公共外交也不例外。
另外,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今天的形势与总理当年面临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我们的外交舞台大大扩大了,1976年总理去世的时候,与中国的建交国仅有103国,中美还没有建交。而今天,与中国的建交国已达172国,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规模今非昔比。1949年到 1978年,中国累计出国的人数加在一起才28万,平均每年不到1万人;而2011年,中国出境的人数高达7000万,除去赴港、澳、台的,走向世界的有近3000万人,是当年的3000倍。
第三,小外交已经变成了大外交。总理在世的时候,中国外交主要还是政治外交。我们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文化交往是很有限的。今天则不然,外交变成了大外交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军事等等,参加外交的行为体也大大增多了。
第四,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大大增加了。总理在世时,当然世界也想了解中国,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当时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国家,我们与外部世界来往很有限。而今天则不然,中国与世界已经连成了一气,高度的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胡锦涛主席说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从事公共外交时,必定要有所创新。不创新我们就很难适应今天面临的这样一个新局面。今天世界需要了解的中国是全方位的,绝不局限在政治领域。这样一来,我们的创新余地就很大了。
2006年10月,基辛格来华访问,我们一起共进早餐。当时我担任外交学院院长,请他到外交学院论坛去讲一次话。基辛格听后,想了想,然后对我说:“讲话就不必了,但是,我很愿意跟外交学院的学生进行座谈。”我问他为什么要同学生们进行座谈?他回答说:“今天,中美关系不错。但是,我不知道20年后中美关系会怎样。要预测20年后的中美关系如何,就要了解今天青年人的思想状况。”
中国正在崛起,中国向何处去?这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全方位的工作。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背口径是不行的,而是要讲自己的真实想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要人家真正信服并不容易,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当世界确信中国真的是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时候,中国崛起的阻力就会减少。公共外交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