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在多元媒介环境下寻求突围
2012-04-29付松聚
付松聚
摘要: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承担着宣传学校对内、对外宣传的重担。随着多元媒体的空前发展,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在校报新闻采写与编辑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势必导致校报今后的发展和影响学校的声誉。本文以河南高校校报为样本,对当今校报中在新闻采写与编辑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并从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校报;多元媒体;深度报道;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2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127-02
一、引 言
高校校报自1895年北洋大学创办《北洋公学》以来,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曲折历程。高校校报是联系师生员工的重要纽带,是展示学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介以信息的快捷性对传统媒介提出挑战。面对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校报的生存空间每况愈下。校报由于存在时效性差等问题,发展步履维艰,并成为广大师生诟病的话题。
二、当前高校校报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报道呈现公文化
所谓公文化就是以公文简报的方式发布信息,没有严格按照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来写新闻。当然,有些新闻虽然被冠于本报讯的帽子,但新闻主体依然带有浓重的公文气息。造成高校校报新闻公文化的原因在于过于注重校报的政治功能。许多高校的领导在现实中过于强调校报“耳目喉舌功能”,简单地把校报理解为学校政策传话筒,,而且只能正面宣传报道,针对敏感问题和负面现象一律避而不谈。这种公文式的报道模式已经成为普遍的范式,成为扼杀校报创新的利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读者对报纸的关注。
(二)新闻采访报道时效性差
“新闻贵如鲜鱼”,新闻贵在“时效”,特别以网络媒体崛起的时代,时效性已经成为媒体生存的制胜法宝。而校报普遍被师生诟病的就是校报缺乏时效性,师生看到的新闻往往是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很多校报的新闻为制造所谓的“时效性”,很多被冠“最近、近些日子等”字眼,这恰好说明校报时效差。探究校报时效差的原因在于几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校报大多是周报、旬报或者半月报,出版周期相对要长,因此,校报上所报道的新闻,到了读者手中已成了“旧闻”,常常处于“老牛拉慢车”的尴尬境地[1]。另一方面,校报从业人员对校报时效性没有足够的认知。很多校报人员本身不是新闻专业人员出身,对新闻规律的认知还停留在简答层面,无法真正领悟新闻的真谛。再者,很多校报存在多部门把关,无法保证校报的及时出版。
(三)新闻报道理念落后,报道方式单一
我国新闻传播理念经过涅磐式的更新与突破,由原来的“说教式”、“宣传式”的单向灌输向“说服式”、“互动式”双向传播范式转变。许多校报编辑和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没有从广大学生的需求入手,采写的新闻往往不是学生真正所需求的,势必造成新闻信息含金量降低,也就不可避免造成了学生不爱看校报新闻的恶性循环。在新闻报道传播理念落后的情况下,报道方式就显得单一和陈旧。在河南省高校校报平台随机抽取的样本看,以本报讯为主的消息类新闻几乎占到85%。
(四)新闻报道信息含量低,深度报道匮乏
校报报道的信息一般围绕书记和院长报道新闻,大多呈现为平面式的活动消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几月几日,学院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等。这样的新闻缺乏立体化、现场感不强。因此,校报新闻采写最大的软肋是缺乏内容深刻、发人深省的深度报道。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要有好的思想,而且必须具备足够的信息量,特别应具备一些能够反映新闻核心内容的可以出彩的亮点,这就需要深度报道。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应包括如下9项内容:事件、新闻背景、新闻前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主观感性、新闻预测、图片说明和对策建议。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单纯化新闻写作思维的一种挑战。
(五)稿件编排和版面排版质量不高
高校校报编辑由于水平有限,对于稿件编排往往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对于稿件,很多编辑只是停留在对个别字眼的修改,没有认真对文章严谨性和准确性进行推敲,也就出现了错误百出的事实。当然,这只是编辑本身原因。有些校报编辑由于缺乏必要的编辑知识,往往对稿件没有进行整合,同类新闻堆砌如山,栏目设置缺乏整体意识,这样的编排思想势必造成校报新闻信息含量之又少。更有甚之,稿件编排不是深入探究稿件的新闻价值,而是按领导职务高低论价值,久而久之,校报的“官本位”意味甚浓[1]。
三、高校校报突围的途径
(一)改进公文报道模式,创新会议报道
校报公文报道最为常见的方式以会议报道为主。会议报道时应突破框框,选取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报道,而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要在会议中挑选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来写,甚至只以会议中的某一个信息为线索,报道会议以外的新闻。另外,会议新闻还应该从读者角度出发来写作。会议有会议的程式,新闻有新闻的要求。有很多会议所决定的事情同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读者也渴望知道,问题在于你是从领导机关、领导部门、领导人员的活动着眼,还是从读者需要着眼写新闻。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报道各类会议要看是否有新闻价值,不能有请就到,到则必报;2.对一些会议报道可压缩长度,不能动辄大段摘引讲话、决议、指示,可以编成一组会议动态、会议简讯或会议花絮;3.改变会议报道的角度,不报会议本身,而是抓住会议的特点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加以报道,把会议作为新闻来源在开头或结尾点一下即可[2]。
(二)把“焦点”对准师生,把版面让给师生
当前,我国新闻界要求新闻报道要“三贴近”,高校校报同样要“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师生员工、贴近高校实际”。有些校报采编人员匮乏,造成很多校报编辑兼任很多角色,既是编辑,又是记者,同时还承担学校的宣传任务。在多重任务的压力下,很多校报编辑和记者不可能深入基层采写师生喜爱看的新闻报道。因此,校报编辑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校园记者和通讯员多深入到教学第一线,针对师生的期望和要求,满足他们需要。唯有把校报办到广大师生之所需所想,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报中去,才能发挥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达到办报育人的目的。校报在宣传内容上,侧重学生所想所感出发,回答他们最关心的生活学习压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赢得学生读者,引起他们的关注,让他们在阅读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教育。在版面安排上,要有一定的版面空间留给学生,开辟专题或专栏,对学生进行深度报道。
(三)加强新闻信息含量和时效性
提高校报质量从新闻信息含量和时效性方面入手。首先,紧紧围绕学校日常教学、后勤、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做足新闻报道。对于教学工作,要及时反映出教学动态;对于科研,要及时宣传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于后勤,要围绕学生宿舍卫生情况、安全等方面入手。其次,还应该关注涉及学院整体发展和教学改革方面的讯息。如学校今后规划蓝图以及关于教学改革创新方面,都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再者,加强服务师生信息。特别在新生入学时,校报考虑专辟版面,为新生做详尽服务。如新生入学不适应症状以及心理问题等都可以成为校报新闻报道的选题。在提高校报时效性方面,校报编辑要树立时间观念,及时与领导沟通,克服制约校报时效差的因素,减少中间环节,让校报新闻尽快与读者见面。
(四)强化深度报道,活跃报道形式
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为犀利的武器,对于校报而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报道内容上,要着眼于报道教师教学科研、学生生活学习、学院服务等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校报要针对学校热点问题、师生普遍关心的话题等,通过新闻报道,有效进行舆论引导,这不仅体现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敏感程度和政策水平以及报纸的权威性和形象,也能对活跃学校学术气氛,提高师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弘扬正气等起到积极的作用[3]。其次,从报道思维而言,要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注意细节信息与整体信息相结合,以增强新闻可读性。再者,从报道形式而已,校报最为常见的报道形式往往侧重于消息,对于通讯、调查报告、通讯、调查报道等多种非消息形式体裁往往不够重视。此外,要采用多种文体的综合运用,提高深度报道的分量。比如在配发消息、通讯的同时配发评论等。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社会交流
当今社会,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人们渴求知识的共识,所以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也应该加强联系、增进了解。一方面,社会更加透明开放,这促使高校校报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大范围地传播校园信息。另一方面,高校本身也需要被外界所了解,进而宣传高校形象。校报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由于高校之间的属性相同,因此有很多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可以共享,经过校报的整合传播,让兄弟院校及其师生关注本校的发展动态,与此同时也让本地院校关注其他兄弟院校的发展经验,对本校的相关工作起到借鉴作用。高校校报作为一个特殊的媒介群体,有着独特的办报理念和新闻采写规律,各校报编辑部应该经常邀请兄弟院校校报、新闻媒体的专家,聆听他们对办报理念、思路、经验,虚心听取他们对本校校报改革完善的意见,主动适应新形势,以期提高办报质量。
(六)大胆引进人才,优化采编队伍
目前,从河南校报平台的很多校报编辑了解到,很多校报工作者都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他们从事的专业大都是计算机或者其它专业。由于缺乏更专业的从业人员,校报的创新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大胆引进新闻人才,充实的校报编辑队伍中去,是当下之急需。首先,打破常规用人模式,留出一定数量的编制,实施对外招聘,吸纳高等院校优秀新闻人才毕业生充实到校报队伍,给校报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吸纳社会媒体工作者到校报担任主编或编辑部负责人,给校报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其次,要加强培养现有的校报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修养和业务技能水平,特别要培养他们的新闻采写编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慧.高校校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前沿,2006(12).
[2] 董广安.现代新闻写作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兰.高校校报深度报道的方向性选择与实现手法[J].求实,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