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式的思考
2012-04-29邓崇国
邓崇国
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增强该课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传统灌输式创新教学方式
财经类高校基础课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增强基础课的整体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引导教育作用,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问题
尽管财经类院校基础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该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其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基础课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缺乏灵活性。难以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缺乏兴趣。学生觉得教师的教乏味、枯燥,课堂内容成了“催眠曲”,听得昏昏沉沉,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有些学生要么逃课,要么“隐形逃课”。
3.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基础课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消除同学们在思想上的困惑,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基础课的教学方式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互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并结合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现实问题,创新教学方式。以下四种教学方式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结合基础课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详细论述这四种教学方式。
1.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案例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案例选取应当掌握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案例的真实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只有真实才会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而不是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的。案例最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如讲到理想信念的作用时,列举了吴士宏从护士到外企职员再到跨国企业领导人的成长经历,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理想信念的巨大作用。
(2)典型性原则。教学案例没有典型性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思想的共鸣。案例选择应当是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典型案例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具有启发、导向、矫正、警示等育人功能。讲到如何实现理想时,列举了浙江青年学院的大学生江利兵在学校逆境创业的事迹,使财院很多贫困学生深受触动。
2.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法,单向地灌输正面的思想观点。加之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不注意教学艺术和方法,上课脱离学生的思想现状,师生间缺乏交流。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其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精心备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中,讲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这一章时,先讲清楚基本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我的大学我的梦”为题的演讲稿,下一次上课时当堂演讲。教师在演讲的过程中做点评,包括内容和演讲的技巧等,指引学生“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3.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针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讲到树立什么理想时,针对财经院校不同专业讲授不同的职业理想,所以学生不再感到课程内容离他们遥不可及,也不是令他们厌烦的“大道理”,自然会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终身受益。
4.采取多媒体式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使课程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从而把有关的知识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这里以影视为例,影视以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形式,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优秀的影视作品载负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体现着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影视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通过观看不同类型的作品,大学生在耳濡目染、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可以在无声中激励大学生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中促使其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左妮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法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陈秉公.创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7(4):50.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