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012-04-29邱豪
邱豪
摘要: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非常有限。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成为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发挥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力这几个方面入手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 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
在我没有走上音乐教育岗位之前,谈不上对音乐艺术的追求、执著,也没有借音乐谋生的念头,只是将唱歌、弹琴、听音乐当做是生活中平常的事。那时,不会对音乐进行任何技术性的分析,也不能庖丁解牛般地解读音乐,但在《二泉映月》中,我能真切感受到阿炳的不幸与悲凉、无奈与孤傲;在《高山流水》中,我也能感受到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纯净和脱俗的意境;在荡气回肠的音乐中热泪盈眶是我常有的事。所以,我自认为与音乐很亲近,对音乐也很了解。
如今,我已经成了一名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但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却使我越来越惶恐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与我所接触的同行一样,在欣赏课上总是演绎着同一个公式:“作曲家生平+创作时代背景+作品分析”,尤其是在“作品分析”这个环节上,什么“奏鸣曲式”“和声”“织体”等名词术语,常把学生讲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自己也觉得很辛苦。一开始还能不厌其烦地对乐曲进行外科手术般的解剖,而到最后,连我自己对乐曲的兴趣和激情也都消退了。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领会音乐?首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感知活动。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在音乐审美中对声音的感官印象。我们在听到音乐之声而感到某种特定的情绪体验时,虽然是以官能感觉为起点,但都是个体审美经验的起点和基础。知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着组织与选择的主动的反映。审美知觉是指各种审美感觉的审美综合和协调活动。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感觉和知觉是密不可分的,是以音乐感觉为基础,以音乐知觉为反映形式。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和总体知觉,这正体现了音乐审美感知对音乐音响的整体的艺术综合的表现意义的特征。一方面,通过音乐审美感知,形成了对音乐音响形式美的获得,并由此产生听觉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通过音乐感知,为音乐审美中的音乐想象、情感和理解奠定了基础和前提。
对于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应在培养个体对音乐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的听辨力和对音乐音响的综合感受力的基础上,着重对个体的音乐审美的整体性感知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不仅仅依靠单纯的听觉训练,还要通过全面审美经验的积累而获得,也包括丰富生活感受的积累。就是说,音乐音响实际上不是单一、孤立的乐音组成,而主要是由于乐音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多因素的乐音结构体,且各音乐表现因素在这个结构体中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表情意义的表现力。音乐审美感知正是个体情绪体验与音乐音响表现力形成同时同一性的同构感应,而不是依靠所谓的音乐听觉去对单一音响或单一要素进行的物理式反映和训练。简言之,音乐审美感知的形成不仅仅指望训练敏锐的耳朵和听力,更重要的是它要求个体要不断将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审美信息纳入自己的感知中,形成审美内储和积淀基础,逐渐增强和提高个体的音乐审美感知的敏锐度和广度。
二、发挥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
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在音乐创作构思和传达两个环节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在生活中是没有范本可依的,音乐的形象是从音响组合的形式中传达出来的幻想。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他是在想象中构作音乐,借助艺术想象力和形式技巧,将那些本来不具备任何指向、意义的音乐音响材料,构造成为具有表情意义的感人作品,而音乐作品则是作曲家想象的展示。
音乐审美想象作为高级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审美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造性。由创造性而产生的审美的自由想象,可以对审美感知提供的表象,进行改造。在审美体验中想象是在感情的推动下充分发挥的联想与想象。把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对象达到契合一致的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共鸣现象。欣赏主体受到对象的强烈感染,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欣赏主体与音乐作品才能物我同一、物我两忘,得到情感上的最大满足。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欣赏者的想象越丰富,就对音乐作品的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体验越清晰,感受到的情感、形象与意境也越鲜明。正如古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想象在音乐中的作用。因此,对音乐审美想象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要努力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这是艺术想象的源泉。一个人的生活视野和知识领域的范围直接影响着他音乐想象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他的音乐表现能力。“没有生活,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其次,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要主动、有意识的激励和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审美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活动中,还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活动中,都应充分保障学生的想象自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充满着个性化的新奇特点,更需要加以保护和引导。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及体验,它反映的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音乐艺术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这一地域、这一民族的特殊性,但音乐美学探讨音乐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法,以作品为一个整体,判断作品所表现的美与丑、崇高与低俗的审美情感,其永恒性在于音乐中包含的人类精神。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曾使列宁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仰慕不已。他对高尔基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它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创作者将自己的复杂多变的个体情感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媒介,历经时间的考验,最终得到听众的共鸣。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音乐审美情感的永恒性。
审美情感又是个体从审美感知到审美想象过渡的必要环节。如,音乐审美感知正是由于审美情感的融入而重新组合,进入想象,形成移情。也有人称审美情感的培育是一种内在体验能力的培养。审美情感是审美能力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对审美创造、审美表现具有动力作用,特别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及审美理解,都是因为审美情感的介入程度和支配力度,而形成具有高低不同的审美能力水平。
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趋向审美的情感冲动,使其保持内在活力,并通过学生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有效地发展和培养审美情感。当审美主体由于情感释放而获得了对情感对象化的音乐作品产生了共鸣和体验时,美的感受就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本身而存在的,而是提升到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融为一体,对象有了主体的生命,主体与对象物我交融。要注意的是,中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欲望,教师既要善于激活这种原始冲动,又要善于启发学生在情感的知觉的引导下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想象和理解,对音乐表象进行新的意境和新的意向的组合,使这种情感表达欲望成为审美体验。真正使音乐审美教育成为以情感为核心的,能够有力促进个体审美情感力发展的人的情感态度的教育。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能力
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它不可能对所表达的情感的思想和生活意境给予明确具体的说明。这就要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个体在凭借感性进行情感内涵体验的同时,能有意识地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的形成、内容及内涵进行理性认识,才能从单纯的体验音乐欣赏带来的快感提升到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可以说,审美理解是构成审美心理能力结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个体能否真正获得音乐美感的重要心理条件。
音乐审美教育,不论是音乐创造、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都不能仅停留在感情宣泄和原始冲动阶段,都需要将感性的官能或情感体验上升为情感内涵的理性审美,才能完成音乐审美通过感情活动与理智判断的全过程,即准确地把握音乐内涵,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进入更完整的音乐审美境界。因此,音乐审美理解直接影响着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水平和音乐审美教育活动的功效质量。同时,音乐审美理解还具有升华感知、规范想象、调节情感的功能。一些优秀的音乐经典之作不仅用声音来抒发感情,而且能够通过感情的抒发和音乐形象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性思考。“乐圣”贝多芬就在他的表现对时代和生活深刻的富于哲理性的思考的重要作品,如《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提出了“应该要求人们用理性来倾听我们的观点”的要求。因此,只有将个体对音乐的印象体验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创造在审美理解的理性指引下,才可能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音乐审美境界。正如俄国文艺批判家柏林斯基所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这种融解在感知、想象、情感中的理解,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表象,来表达某种本质的东西。有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会,但却是无限的本质,必然的内容。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如水中盐”,“有味无痕”。审美理解不是以概念形式存在和体现的,而是以意向形式存在和体现的,表现为积淀并超越于感性的理性。
当审美理解融入音乐感知中时,会使感性升华,转变为超感性直觉,从而使音乐审美教育活动真正对审美主体把握和感悟音乐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的内涵和意味发挥导向作用;当音乐审美理解渗透到音乐想象之中时,又可以规范个体的由任意的想象提供的表象的多样性加以本质性的规范,使之成为合规律性的自由审美活动;而当音乐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时,那种盲目、原始、放任的情感宣泄经过理性的净化,会发展为有一定意向的情感,成为真正的审美情感。
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能力呢?我认为审美理解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水平,包括注重音响感知的经验积淀,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音乐常识领域,体会音乐知识的表现内涵,提高审美判断力。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是一个由心理成熟和艺术修养逐渐积淀的转化过程。在音乐课堂中可以尝试用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一种是运用一般教育方法达到对一般知识的掌握。具体到音乐审美教育中,体现在对音乐艺术表现技巧的理解;对音乐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获得民族、社会、哲学思想文化结构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另一种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达到的对音乐形式中意味的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感知,但又以感知作基础,就像亲口吃过梅子,才能望梅止渴。同样,艺术的意味融解在形式里,完全不漏痕迹,只有首先对形式有了整体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在音乐艺术的学习中,如果仅从科学的分类标准和逻辑分析方法开始,这只能离艺术内涵越来越远。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美育,应是以听入手的音乐情感体验作为音乐能力心理结构的切入点。学生不仅要有相关音乐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有对音乐音响的感性接触为基础,有对音乐音响的直觉能力为基础的体验、联想、情感和想象的有机结合,形成较厚实的审美经验积淀,逐渐提高和培养音乐理解力。
参考文献:
[1]田彩霞.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63-64.
[2]刘爱东.浅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做法[J].当代教育科学,2010,(16):7.
[3]蒲国敏.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2):102-103.
[4]李萍.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前沿,2009,(3):294.
[5]尹玉梅.浅谈新课改中学音乐欣赏[J].才智,200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