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埔的生态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2012-04-29梁伯钧黄更亮

源流 2012年5期
关键词:大埔县大埔蜜柚

梁伯钧 黄更亮

大埔,是一个美丽得绝对让您心跳的地方。一个传统与现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家园,蕴涵着一种沧桑之美、传统之美和文化之美。那里天蓝水绿,风光旖旎,四季如春,天地澄明,境内风光如画、风情如诗,被誉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这里,还是广东第一个“中央苏区县”,三河坝是著名的革命遗址旅游品牌,两岸山峰耸翠,如诗如画。东岸,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雄踞山头。西岸,明朝兵部尚书、中山纪念堂、明代古城墙等坐落其中。埔梅交界的阴那山雄奇险峻,云雾飘渺,怪石嶙峋。“千年古刹”万福寺依山而建,是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风光秀丽的丰溪林场是著名的省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区内古木参天,珍稀动植物众多,构成了天然生态公园。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围楼和方石楼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奇观。

就是这样一个县,藏在深山,却谱写出客家山区的美丽篇章,交出了一张让老百姓满意的答卷: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54.02亿元,比增14.7%;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70家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97元,比增16.9%。全县陶瓷销售收入11.6亿元、税收6477万元,分别比增6.1%、31.4%;大埔电厂已取得国家能源局的批准文件,电力工业税收4820万元。全县接待游客91.8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4.9亿元,分别比增42.8%、45.9%。全县新引进招商项目77个,计划固定资产投资额157.44亿元;其中在建项目59个,计划投资额122.9亿元。

交通不便,经济底子薄弱,资源优势不明显,是大部分山区县的短板。大埔县为什么能实现加快发展呢?

“围绕低碳经济县、宜居宜业县、人文魅力县、幸福和谐县的目标,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挖掘资源潜力,推进生态产业建设,促进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崛起。”大埔县委书记林健雄在接受《源流》记者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说。

陶瓷工业:搭建现代产业生态链

大埔是“中国青花瓷之乡”,盛产瓷土。大埔陶瓷生产始于宋代,经过八百余年漫长的历史演变,已逐渐发展成为生产多门类、多品种、多用途的陶瓷产品的基地。除日用所需的杯、盘、碗、碟等粗精日用陶瓷外,还生产成套的茶、酒、咖啡、餐具及电器、建筑、艺术瓷,引进高科技术的特陶等。

桃源镇镇长周威对《源流》记者说,陶瓷产业已经成为桃源的支柱工业,全镇12家陶瓷企业去年年产值2.5亿元,利税1500多万元,纳税超百万的企业有5家。桃源陶瓷企业走的是 “科技兴瓷”和“低碳循环绿色”之路。桃源昌隆陶瓷工艺厂自主研发的“全釉薄胎陶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填补了我国“薄胎瓷”生产工艺空白。同时,各陶瓷企业逐渐向“专、精、特、优、新”方向发展,形成了企业有自己的好产品、各有各的好品牌。如昌隆陶瓷厂的“全釉青花薄胎陶瓷”、桃源陶瓷工艺厂的“吉玉”牌工艺品和餐具,富源陶瓷工艺厂的“郎红瓷”系列等。这些产品成为该镇的拳头产品,树立了瓷产区的陶瓷品牌形象。

大埔陶瓷的另一个主要产地在高陂镇,该镇镇长黄海军向《源流》记者介绍,大埔县陶瓷生产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曾是全国四大主产区(江西景德镇、湖南澧陵、潮州枫溪、广东大埔)之一,也是出口陶瓷的主产地之一,素有“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美称。大埔陶瓷以成套日用细瓷、工艺瓷为主,尤以青花瓷最体现大埔陶瓷特色,青花瓷产值占全县陶瓷总产值近八成。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广东宝丰陶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源流》记者见到,工人们正在包装各种精美的瓷器,准备送到“广交会”参展。“我们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出口,每年的国外订单源源不断,不用愁销路问题。”公司董事长郭福琼从事陶瓷生产一辈子,他的企业也是当地的行业领头羊。他说:“大埔的陶瓷业界有一个特点非常鲜明,就是各个陶瓷厂都掌握着原料加工、泥坯塑制、赋釉及煅烧等各个工序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各有特色。”

光德镇镇长罗铁峰告诉《源流》记者,仅光德镇,全年陶瓷产值5.8亿元,利税2547万元,陶瓷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大埔县政府专门规划了占地1000亩的陶瓷产业园区,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包括制定有关财税、用地、收费等优惠政策,对陶瓷产业园区内企业进行重点倾斜支持和扶持等。为进驻大埔的建筑陶瓷企业大开方便之门,鼓励园区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发展。

“大埔的工业是独具特色的,2011年大埔县陶瓷销售收入11.6亿元,比增6.1%;上缴税收6477万元,比增31.4%。”大埔的郑尚森副县长曾经在基层工作多年,对陶瓷产业了如指掌。“今后,大埔将不断加大陶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力度,促进陶瓷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工艺化方向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埔陶瓷行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革和创新力度,做新做特日用陶瓷,做精做优工艺陶瓷,做强做大特种陶瓷,重点发展卫浴陶瓷、建筑陶瓷,把大埔打造成为多元化、多种类的陶瓷生产聚集区,着力打造大埔陶瓷、大埔青花瓷品牌,形成精品产品、精品企业、精品产业的新局面。此外,大埔陶瓷产业的发展将注重融入地方客家文化特色,将客家文化创意应用到古老的陶瓷产业中,打造广东大埔陶瓷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实现客家文化与陶瓷产业的融合发展。”

跳出山区谋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陶瓷、电力、电子、制药、手表、酿酒等六大产业已经成为大埔的支柱产业。“一镇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各个镇都有了自己的“独门功夫”。这样,既避免了盲目建设、恶性竞争,又有利于发挥独特优势,形成规模效应,为大埔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态农业:构建立体高效产业链

山区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对于这道难题,大埔也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发展以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速推进山区传统生态农业向现代精致高效生态农业转变。

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两旁的农作物随风招展,随行的大埔县老区办副主任连国良说:“大埔的农民一年四季都种农作物,刚收完稻谷又种烟叶,所以大埔的农业经济发展势头很猛。”

西河镇是大埔农业的龙头镇。近年来,西河镇着力培育烤烟、西瓜、蜜柚、茶叶、甜玉米、枇杷、蔬菜等主导产业,致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了西河香米、“黑美人”西瓜、甜玉米等一批远近闻名的农副产品。形成了“大埔农业看西河,结构调整看西河”的现代农业格局。

在西河飞天马山,《源流》记者见到了村民张世国。“这里本来到处都是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种植其他农作物效益差,但种茶叶是个好地方。”他说,自从飞天马实业有限公司投入巨资建起了茶厂以后,招聘附近的村民做采茶工人,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西河镇委的陈晓斌指着正在兴建的山庄别墅,兴奋地告诉《源流》记者,飞天马实业有限公司将开发集种植生产、文化传承、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产业园,产业园占地5000多亩。建成以后,将会改变西河镇的格局,由原来的高效农业生产,转型为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基地。

据介绍,大埔的农业发展突出农民增收,科学配置要素,强化科技支撑,培植生态产业,突破加工增值,创新经营方式,实现“山青、水秀、民富、县兴”四赢目标,将生态农业发展由低效向高效转变。同时,大力推进特色生态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山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枫朗镇农民陈洪谦是远近闻名的蜜柚茶叶种植大户。在陈洪谦的果场里,只见在连片的山坡上、山脚下全部是蜜柚林,并且大部分已挂果;山腰是高规格开发种植的茶带,整齐有序,蔚为壮观。

“枫朗镇的农民,全部都受益于高效农业。”连副主任说,枫朗镇的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共带动周边四镇5600多农户发展茶叶生产,并与其签订常年茶青保价收购合同,使茶农每户年平均增收3500元以上。此外,公司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发展茶叶产业化,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带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民的就业提供了条件,和创业的平台。

目前,大埔的很多农业项目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拥有五个柚果农场,自有基地面积6000多亩,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蜜柚种植大户。顺兴公司在农民柚园中强化“四个统一”(即统一配送农药、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品牌、统一收购出口),并牵头成立“梅州市同仁柚果出口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国外客户、出口商、大型超市、龙头企业、出口加工厂和大埔、梅县、蕉岭三县农民参加。目前,社员已发展到650户,今年内将发展到1000户,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公司还专门成立“柚果技术下乡服务队”,常年深入柚农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被农民誉为柚树的“120”。公司的“留龙头、多枝型、分散型、透光型”的修剪技术,使柚树产量大幅增产,已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单此一项每年为农户增收额可达几千万元。由于该公司的技术培训辐射和收购销售拉动,目前已辐射带动柚果种植面积10万多亩,带动农户1.1万多户,每年带动农户增收额达3千万元以上。

2011年,大埔县以发展原生态高效精致农业为突破口,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原生态化、标准化、精品化、产业化”的建设,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要求,巩固发展蜜柚、茶叶、烤烟、生猪、南药、油茶等六大基地。农业总产值23.33亿元,对比去年增长6.2%。

老区新貌:宜居山村日新月异

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沿着一条平坦蜿蜒的水泥公路走进上漳村,只见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边穿过,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近山远岭,葱葱郁郁。在青山绿水中,坐落着一座座别具一格的房屋,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其实,这些房屋不过是当地村民的普通住宅。

上漳村的郭云兴书记介绍说,上漳村建村于宋代,原村名为漳溪,面积29.2平方公里。境内陶土资源丰富,漳溪河从村里流过,陶瓷生产和水力发电成为该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据统计,2011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8万元。上漳村是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在众多革命旧址中,属启明寺和上漳小学最具代表性。启明寺是中共闽粤赣边区党代会及边区委员会成立旧址,上漳小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部队成立旧址。由于村民有制作陶瓷的传统,有20多家陶瓷企业落户上漳村。目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格局已在上漳村初步形成。

“现在政府真好,不仅村村通公路,还建起了活动场所,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好政府!”革命老区大埔县枫朗镇和村的村民逢人便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和村依托大埔县顺兴种养集团,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目前,全村共种植蜜柚近4000亩,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出口柚果加工企业星奇泰水果出口有限公司的有机蜜柚生产基地,所生产的有机蜜柚远销欧盟,深受市场欢迎。通过种植蜜柚,和村每个种植户年平均增收5000多元。该村还不断发展青梅种植业。全村共种植青梅2000多亩,并同大埔县三河酒业有限公司合作,加大青梅酒的研发生产力度。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和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五年来增长了63.7%,从4398元达到了7200元。

“生态携产业齐飞,环保与建设并重,县城共山水一色,文明伴和谐同行的城乡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山大学规划设计院院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副会长陈烈教授认为,大埔在未来是一个富有发展潜力的创业、生活、旅游观光和度假的胜地。

大埔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山区发展必须走生态与产业互动之路。首先,依托天赋的自然资源,构筑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生态旅游业经济比重,积极推进整个经济系统的绿色化进程,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逐步脱钩,打造“大生态”产业体系。同时,构建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丰富生态城市人文内涵。从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层次营造社会性的生态文明氛围,构建区域性的生态文化网络。挖掘历史性的生态文化内涵,以文化软实力彰显深厚的生态文化魅力,塑造定位准确、独具特色的“客家香格里拉”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大埔县大埔蜜柚
大埔县老促会通讯员人手一份《源流》
红肉蜜柚在合川引种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大埔县陶瓷企业在广交会上签约9007万美元
浅谈如何提高新栽蜜柚幼树成活率
大埔县
福建·平和蜜柚罐头出口态势良好
福建·龙岩蜜柚产销两旺
大埔县一次暴雨过程预报失误分析